国内外新城规划与建设比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国内外新城规划与建设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新城规划与建设比较.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内外新城规划与建设比较建筑网为建筑行业人士带来国内外新城规划与建设比较及相关内容, 从国外新城建设的开发模式和资金筹措上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但各国之间有所差异。2 世界大城市郊区化发展和新城建设2.1 英国的新城建设 英国政府于1945年组建了新城委员会, 并发布了关于大伦敦区域的重建规划, 以分散布局方式降低城市的拥挤并鼓励在伦敦32.1 40.2 km的地方兴建10个卫星城镇; 次年还通过了 新城法, 1952年通过了 新城开发法。 另外, 英国政府成立新城开发公司, 负责基础建设和土地运营。 起初, 新城规划人口只有3 6万人, 根本目的是解决住房问题,提高居住质量。 第二
2、、 三代新城则大幅提高了规划人口, 以应付人口的大幅增长及安置因中心城区改造而动迁的大量人口。 通过布置较大型的商业、 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以综合平衡城市功能, 降低新城对中心城区的依赖, 增强独立性。 同时, 预留大量土地, 为今后的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2.2 法国的新城建设 20世纪50年代, 巴黎市区的平均人口密度达到了2.6万人/km2。 1964年, 巴黎大区政府成立, 辖区面积扩大到约1.2万 km2。 次年出台了 巴黎大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 (19652000), 制订了新的区域空间布局模式。 新城建设沿
3、重要交通干线布局, 在塞纳、 马恩和瓦兹河谷划定了两条平行城市发展轴线, 并规划了8座距城市中心约30 km、 交通便捷、 人口规模介于30 100万人之间的新城作为新城市化地区的中心, 以推动城郊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1969年,将对该规划原定的8座新城减到5座, 人口规模降到20 30万人。 成立了 新城建设开发公司 和 新城建设共同体联合会(1983年后被 新城市集聚区联合理事会 取代), 分别负责新城建设计划、 征用和整治土地、 代表地方政府作为公共设施的建设单位和未来新城运行的管理事务部门。 这样, 新城的建设和管理职能分开, 既能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投资, 又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新城建
4、设中的积极性。 2.3 美国的新城建设 二战后, 联邦政府在住房、 税收补贴政策等方面逐步向郊区倾斜, 美国的新城建设经历了城市居住功能、 产业和商业的郊区化, 逐渐形成集居住、 就业、交通、 购物、 娱乐、 旅游等功能的边缘城市, 其与中心城区保持一定联系, 有很强的独立性。 1968年和1970年, 美国分别通过了 新城建设法 和 城市发展法, 允许私人开发公司统一承担土地开发和新城建设的任务, 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经营。 在土地使用规划框架内, 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可以给予私人开发商信贷保证, 帮助其获得长期的私人资本, 也可以和私人开发商遵循商业规则,共同开发, 收益分成。 美国的新
5、城建设是集国家政策引导、 私人资本推动、 人口郊区化、 产业信息化、 交通小汽车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 是城市功能转换和城市空间重组的产物, 反映出大城市结构演变的一种趋势。 2.4 日本的新城建设 1956年, 日本政府公布 首都圈整备法, 强调在东京100 km的范围内大规模发展卫星城市, 于1963年和1966年制定了 近畿圈整备法 和 中部城市圈整备法, 从而从法律上确认了日本的三大都市圈 (东京、 大阪和名古屋) 的发展格局。 展开了地域整治规划和新城开发活动。 同时, 在土地征用、财政税收、 住房政策和吸引人员入住等方面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从1958年开始, 政府先后5次制订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外 新城 规划 建设 比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