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整理.docx(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整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17、爱如茉莉 教材分析:文章用清爽、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看这件小事,告知我们真爱就如相茉莉般平奇却芳香怡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详细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详细的细微环节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文中主子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真实体会爱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真爱必需付出真心;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做一个该爱就爱,并且情愿付出爱、懂得感受爱的人。 教学重难点 品读文章的
2、细微环节,感受主子公之间的真爱。 教学打算 看一看茉莉花的样子,闻一闻茉莉花的香味,查一查茉莉花的习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今日,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2.大家翻开书,轻声读读课文,留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随文识字读生字词。 4.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感悟好词,体会茉莉的特点。 1.题目说爱如茉莉,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茉莉,找找看。 2.用文中词语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茉莉,概括茉莉花的特点。 点拨:在运用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潜心读文,感受“如茉莉般的爱”。 1.了解作者对“爱
3、如茉莉”的初步相识和看法。 起初,母亲说,爱如茉莉,作者赞同吗?(处理咽专心品读字词,你就会从字里行间发觉汉字丰富的表达效果。副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分析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分析 17、爱如茉莉 教材分析:文章用清爽、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看这件小事,告知我们真爱就如相茉莉般平奇却芳香怡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详细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详细的细微环节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文中主子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真实体会爱可以有多种表达
4、方式,但是真爱必需付出真心;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做一个该爱就爱,并且情愿付出爱、懂得感受爱的人。 教学重难点 品读文章的细微环节,感受主子公之间的真爱。 教学打算 看一看茉莉花的样子,闻一闻茉莉花的香味,查一查茉莉花的习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今日,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2.大家翻开书,轻声读读课文,留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随文识字读生字词。 4.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感悟好词,体会茉莉的特点。 1.题目说爱如茉莉,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茉莉,找找看。 2.用文中词语描述一下你眼
5、中的茉莉,概括茉莉花的特点。 点拨:在运用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潜心读文,感受“如茉莉般的爱”。 1.了解作者对“爱如茉莉”的初步相识和看法。 起初,母亲说,爱如茉莉,作者赞同吗?(处理咽专心品读字词,你就会从字里行间发觉汉字丰富的表达效果。副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学问点整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学问点整理 1、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2、造句。矗立:中国像一条巨龙矗立在世界的东方。郁郁苍苍:雪松长得郁郁苍苍,充溢朝气。饱经风霜:老红军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3、描写山的成语:崇山峻岭山明水秀悬崖峭壁锦绣山河江山如画 4、赞美黄山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
6、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 5、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巡游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宏伟的景观,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朝气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本文写作特色显明:一是采纳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方,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宽,声音响。它位于我国贵州省,是亚洲最大的瀑布。 6、形容气概大的成语:浩浩荡荡移山倒海气贯长虹一泻千里千军万马气吞山河 7、形容瀑布的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8、为莫高窟设计一条广告语:甘肃敦煌莫高窟,祖国西北一明珠! 9、
7、莫高窟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宝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闻名遐迩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才智和宏大的创建力。 10、“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伸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致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绚丽辉煌的艺术殿堂。”这段话采纳了排比句式,详细介绍了壁画上面的飞天,呈现了莫高窟壁画的绚丽辉煌。绽开想象,还可以怎样描写壁画的飞天呢?如:“有的手捧竹笛,吹奏乐曲;有的闭目凝神,侧耳倾听;有的双掌合十,静默祈祷” 11、有关丰富繁多的成语: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五
8、花八门无奇不有无所不有 12、公益用语:小脚绕一绕,小草笑一笑。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2022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 第五单元备课 一、本组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支配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沟通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依据司马迁史记中闻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依据我国闻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依据水浒传其次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绚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才智,提
9、升素养,特殊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爱好。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建议 1、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爱好。 2、本组教学,依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活灵活现。 3、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活灵活现,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爱好的目的。 4、要留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留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
10、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通过一组教材的学习和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爱好,创建一个沟通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课时支配: 本组教材的教学可支配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沟通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2课时。详细教学实践支配如下: 18、将相和2课时 19、草船借箭2课时 20、景阳冈1课时 21、猴王出世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五3课时 回顾拓展五2
11、课时 第18课:将相和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依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冲突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英勇机灵、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珍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冲突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
12、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非常显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钦佩。 【教学目标】 1相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协商、承诺、隆重、约定、害怕、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义正词严、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同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妙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
13、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打算】 1、课前,可布置学生查字(词)典,了解“和氏璧、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等的基本意思。 2、可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 【教学流程】 课时一 一、预习探究 1、课前,可布置学生查字(词)典,了解“和氏璧、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等的基本意思。 2、可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4、通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内容,给每个小故事列一个小标题。 5、研读每个小故事,说说从各个故事中得到哪些相识? 6、蔺相如和廉颇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二、合作沟通 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我国古典名著中的故事?(生沟通) 在我国汉代
14、出现了一位宏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释题: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质疑,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探讨沟通: 本文讲
15、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其次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4、理解字词: 召集、协商、承诺、隆重、约定、害怕、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义正词严、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同德 三、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起因、过程、结果是怎样的? 生汇报沟通: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智勇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默读第一个故事,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学生沟通,师相机引导。 (1)“我情愿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假如秦王真的拿
16、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假如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灵) 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沟通:从百官都不情愿去,而蔺相如却自告奋勇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英勇的人。) (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灵) (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不畏强暴、机灵英勇。) 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师出示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灵英勇。) 你能通过你的读来表现蔺相如的机灵与英勇吗? (生感情朗读,生评价。) 4、师: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
17、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见机行事,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奇妙地要回和氏璧,机灵英勇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课时二 一、复习导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生沟通) 2、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其次、三个小故事。 二、品读课文,感悟人物 (一)学习其次故事。 1、我们是用了怎样的方法学习了第一个故事?(生:先弄清晰故事的前因后果
18、,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有感情地朗读。) 2、下面我们就用自己总结的方法来学习其次个故事。 (师出示问题) 读其次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品尝人物的性格特点。 3、指生沟通: 起因:秦王想羞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4、从哪些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到蔺相如的机灵与英勇? (1)生沟通: “请您为赵王击缶。”(羞辱赵王)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英勇、机灵) 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
19、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机灵) (2)思索: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探讨、沟通: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事实上是秦王羞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灵英勇的高尚品质。) (3)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疆上做好了抵挡秦兵的打算,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三个故事 导语: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灵英勇,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
20、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冲突,这个冲突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画出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2、生沟通: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冲突。 经过:蔺相如到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3、从你划出的人物的言行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生沟通: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
21、颇见面;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抓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2)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探讨、沟通、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到处回避他,并非害怕,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当,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6、指导有感情地朗
22、读。 三、巩固延长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爱谁?为什么? (学生喜爱谁可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索: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缘由是什么?(学生沟通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缘由。) 3、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4、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胜利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显明的人物,叙述了很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同学们今后去读一读原著,若现在有爱好,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起因) 廉颇失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和临危不
23、惧 顾全大局 负荆请罪(结果) 反思: 19、草船借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依据我国闻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战胜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反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足智
24、多谋,对周瑜的险恶专心了然于胸。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百辞莫辩。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显明的人物形象,更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相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嫉妒、推辞、都督、拖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呼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足智多谋”等词语。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
25、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支配周密、识天识人的本事。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2、体会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支配周密、识天识人的本事。 【教学打算】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打算。 2、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若有爱好,也可以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开展有关三国演义的主题活动,感受经典。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26、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打算。 2、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3、借助工具书相识并理解本课生字和词语。 4、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小组沟通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沟通。 二、合作沟通 1、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绚丽的历史文化,“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子公分别是谁?(生沟通。) 2、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闻名长篇历史小
27、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4)最终结果怎么样?) 4、沟通字词 嫉妒、推辞、都督、拖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呼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足智多谋 老师点拨: (1)生字正音:“擂”,应读,不能读;“丞”,读,不能读; (2)指导写字:“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留意与“廷”区分;“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示学生留意笔顺。 (3)读写的词语:这些词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都督、
28、军令状、弓弩手”,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 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推辞、调度”。对常用的这些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 5、学生再读课文:课文是按什么依次记叙的?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又如何? 6、学生沟通: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依次记叙的,起因是:周瑜嫉妒诸葛亮有才能,设计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枝箭;经过是: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妙计借箭;结果是:诸葛亮如期如数向周瑜交出十万枝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中的好词佳句。 2、思索:诸葛亮借箭胜利的缘由有哪些?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
29、肯定的了解。谁来说一说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按什么样的依次来记叙的?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最终的结果又如何?(生沟通)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探讨价值?(足智多谋)那足智多谋是什么意思? (足智多谋:惊人的机灵,奇妙的计谋。形容擅长估计困难的改变的情势,确定策略。) 二、品读体验 1、请同学们专心细读课文,划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原委妙在何处? 2、探讨沟通。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惊讶)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
30、种心情呢?(暗自兴奋,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或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其次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隐私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隐私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晰又简练,行吗?为什么? (组织探讨,体会诸葛亮的心中有数,镇定自若,足智多谋。)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
31、:“诸葛亮真是足智多谋,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途图,并引导学生说一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呼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呼喊,靠近曹军水寨受箭。” 探讨: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奇妙支配。)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呼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
32、,敌人突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足智多谋,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它体现了诸葛亮的自信、成功;笑鲁肃的忠厚醇厚、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你能通过你的读表达出诸葛亮的笑的深刻含义吗?(学生练读,指生读,生评价。)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生沟通。) 3、“草船借箭的胜利使我们真真实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33、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虚心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诸葛亮足智多谋,我真比不上他。) 怎样读这句话?(指名读,生评价。) 4、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性格。 三、巩固延长: 1、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2、课后接着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足智多谋懂地利周瑜自叹不如 知人心 反思: 20*景阳冈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依据我国闻名古典小说水浒传其次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膊上阵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
34、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依次,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说,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确定接着上冈;然后讲武松赤膊上阵与猛虎搏斗,最终打死了老虎;最终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个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须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作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殊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教学目标】 l相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
35、限期、恐吓、阴谋、霹雳、酥松、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英勇机灵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体会武松豪放、无畏、英勇、机灵、倔强的性格,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是文章的重点。 难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和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打算】 布置学生读读或者请人讲讲水浒传的其次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找寻哥哥武大郎,打死老虎后,被阳谷知县看中,做了步卒都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师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
36、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 对,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2、简介历史背景及作者。 可先由学生沟通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老师可相机补充。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按什么依次写的?(事情发展依次。) (2)理清脉络。 2、学生沟通: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其次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改变。 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3、沟通字词: 限期、恐吓、阴谋、霹雳、酥松、踉踉跄跄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37、,并思索: 作者在第一段中具体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段与打虎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做铺垫。) 2、自读课文,思索:哪一段最吸引人,最让你喜爱?(第三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生沟通: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灵、英勇、武艺超群的特点。) 从半空里蹿下来,吼一声,把腰胯一掀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概,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概,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 武松双手抡起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
38、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机灵英勇、武艺超群。) 3小组探讨:这些句子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详细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有什么作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武松的机灵英勇、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从半空蹿下来”表现出虎的气概。) (“把腰胯一掀”表现虎的敏捷。) (“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表现虎的声势,从虎的气概、声威上反衬出武松的英勇无畏。) 4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气概及武松的英勇无畏。 5、从文中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体会。(生沟通。) 6、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武松是一个
39、武艺超群、机灵英勇的人。) 四、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1、复述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课后阅读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 板书设计: 20、景阳冈 武松打虎 闪抓踢扑掀剪 机敏无畏猛烈 反思: 21*猴王出世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依次,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状况。其次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找寻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觉了水帘洞。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40、。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验,体会石猴英勇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爱好,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分,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相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裂开、避暑、楷书、造化、家产、顽皮、明明朗朗、乐不可支、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品读语言文字,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性格特点。领会经典名著的魅力。 4、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语言文字,了解石猴从出
41、世到成为猴王的经验,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英勇顽皮的特点,领会经典名著的魅力,这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打算】 布置学生课前阅读西游记,了解一下西游记这部小说的内容及主要人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爱其中的哪个人物?说一说你的理由。 今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吴承恩一起来品尝经典。(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读一读文前“阅读提示”,我们应当探讨什么问题? 2、学生读后沟通,师总结: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3、沟通字词: 名曰:名字叫作。 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石窍:石头边隙。 石碣:石碑。 镌:刻。 乐不可支:高兴得自己不能限制。形容特别兴奋。 瞑目:闭上眼睛。 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志向。 家产:家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