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4.1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相关素材).docx
《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4.1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相关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4.1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相关素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4.1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相关素材)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单元测试) 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的缘由是() A在20世纪50年头才起先出现 B能满意人们精神消费的需求 C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D旅游业正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下列将发展国际旅游创汇主要来源的发展中国家是() A西班牙B瑞士 C奥地利D泰国 3、我国在2022年旅游外汇收入大幅度下降的缘由是() A“非典”疫情的影响B我国对出入关政策的调整 C我国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D旅游资源质量有所下降 1999年9月,中国国务院确定,将春节
2、、五一、十一(国庆日)三个假期延长为7天,据此回答4-5题。 4、设立三个长假对旅游产生的作用是() A增加了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B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C人们有了休闲消遣的时间D供人们购买的商品货物齐全 5、设立三个长假对经济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A增加消费,回笼货币B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C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D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6、关于旅游活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代旅游由于交通不便,因此每次出游一般时间较长 B发展国内旅游业可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 C旅游业基本是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D旅游业既可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又可扩大科技、文化沟通 7、旅游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缘由是(
3、) 旅游业是一个物质生产部门旅游业能为相关部门供应广袤的市场需求物质生产部门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业能提高人口就业率 AB CD 8、旅游业能促进区域发展的缘由是() A能干脆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 B旅游业具有关联带动作用 C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D旅游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9、旅游业的特征是() 劳动密集型综合性强关联性强区域性显著 AB CD 10、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可增加干脆就业机会() A1个B2.5个 C2个D5个 11、北京的“胡同游”吸引了大批外国旅游者,能够起到的作用是() A供应大量就业机会B促进国民素养提高 C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D促进文化沟通
4、12、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有利条件是()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B独特的石林景观 C民族风情D边疆省份 13、“五一”“十一”假期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黄金周。某些景区面对急剧增多的游客,做出了限制游人人数的规定。其主要目的是() 爱护景区环境限制到达当地的游客数量限制当地的交通流量保障旅游质量 AB CD 14、发展旅游应留意的主要问题是() A爱护旅游区的地理环境 B留意交通平安 C留意保持体力 D注意人文景观的建设 15、旅游能促进社会文化旺盛,主要表现在() 供应大量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素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AB CD 二、综合题。 16、读A、B、C、
5、D四国某年有关旅游业的资料表,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 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 出品总额/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国际旅游就业人口/万人 就业总人数/万人 A 150 300 1500 75 1500 B 120 400 1000 50 1000 C 200 100 5000 300 15000 D 80 320 1000 95 950 (1)从表中可以看出,国际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最高的是_国,达_%。反映动身展旅游业可以促进_的发展。 (2)国际旅游收入占出口总额比重最高的是_国。反映动身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_收入。 (3)国际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最高的是_国。反映动身展旅
6、游业能够扩大_。 (4)在国际旅游就业人口中,人均旅游收入最高的国家是_国。 (5)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它涉及_、_、_、_、_、_等很多方面。 (6)由此可知,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促进_,并使之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17、阅读下面2022年10月6日人民日报一段文章摘录,题目是郑州:农业观光情趣浓,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十一”黄金周期间,郑州市民兴起“农业观光游”,他们走出市区,来到市郊各农业观光景点,买农产品,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尽情享受浓浓的乡村情趣。 在郑州市郊,有各种各样的农业生态精品旅游点,如金水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二七区凤凰岛休闲观光园等。这些景点在休闲、消
7、遣、消费的基础上,把区域文化、民俗风情、现代技术融入其中,游客能看到组培苗木生产过程、高档果品保鲜设施展示等。 (1)农业观光旅游属于_旅游的一种,它既满意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又不破坏环境,还为当地创建了_价值。其特点是把_、_、_融入旅游中,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气息。 (2)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可学到哪些学问? (3)旅游者大量涌入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 (4)该旅游形式的开发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A4、C5、A 6、D7、B8、B9、C10、A 11、D12、C13、C14、A15、C 二、综合题。 16、(1)B12国民经济 (2)A外汇 (3)D就业
8、(4)B (5)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建筑商品交易金融 (6)经济发展 17、(1)生态经济区域文化民俗风情现代技术 (2)苗木生产、高档果品保鲜。 (3)致使交通、商店、公共消遣场所变得拥挤不堪,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同时,随着游客的增多,经济收益也将会增加。 (4)各地应因地制宜,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和其他特色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2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关素材) 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4.2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关素材)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须用发展的观点来相识旅游这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它是人
9、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关于这一点,国外一些学者也有同类的叙述。如英国伊什图里金(Estoril)就指出过旅游的性质在渐渐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消遣旅行概念发生了改变。其次次世界大战前只有社会中的富有的、有闲空的和受过良好教化的人出国旅行,满意于观赏外国风景、艺术作品。现在这种概念已完全变更。因为出国旅游者多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对旅游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门,在有限的假期内尽量包揽这一切。现代旅游是闲暇追享的“民主化”。如冬季旅游,过去是少数富人强占的运动;骑马、划艇、射击,是非大众化运动。但是嗜好和闲暇的“商业化”已使这种活动能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国外去参与更为令人
10、激烈和更富有外国情调的活动,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马车旅行等。现代旅游发展为“社会旅游”。如英国度假营,既供应传统的旅游胜地具备的一切设施,又不断开拓和发展新的风景区域,组织大群游人观览,建立特殊设计的低消费接待设施,并常常就地供应消遣和其它服务。社会旅游可以把大量旅游者引入偏远和相对不发达地区。伊什图里金讲的这些性质方面的改变,表明旅游的概念是改变的、发展的,旅游这种特别生活方式是发展中的生活方式,不论规模、范围、内容和性质都起了改变。旅游的特征异地性:指出旅游是在异地的短暂性的生活方式,不能离开居住地到目的地永久居住。但可以住多久,他并未说明,也未提出详细的划分标准。不过定义中已包含了这
11、层意思,这样就可把平常在自己居住地方的日常生活区分开了。业余性:提出了旅游的业余性这一特点。业余性就是很多国家学者讲的闲暇性。这种提法,从主观目的上是想把为业务目的旅行、考察活动摒弃于旅游之外,但是为科学目的的考察,不论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种旅游项目。因为旅游目的之一就是“求知”,既包括业余性的求知,也包括业务范围内的旅游求知活动。因此,对旅游的业余性规定大体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中又难以区分。特殊是在我国,利用开会、出差旅游的人许多。据统计,到北京来旅游的人,41是会务旅游者。外国利用国际会议旅游的人也许多,如198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有274个,英国伦敦238个,比利时布鲁塞尔219个、
12、瑞士日内瓦212个。这些参与国际会议的人,既是为了某一专业目的而去的会务者,也是一个利用会议参与旅游活动的巡游者。英、法、比等国家正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旅游收入。如1985年巴黎实行国际会议收入70亿法郎,其中30亿法郎为专题会议收入。享受性: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基本满意后出现的一种追享欲求。有一位社会学家说,旅游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这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旅游者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领会异地的新风光、新生活,在异地获得平常不易得到的学问与平常不易得到的欢乐。学问性:旅游给大家带来许多见识,增进了对各地了解,丰富了人文学问。这才是旅游的真
13、谛!意志性:旅游给大家带来心灵的意志,会让自己的思维,心情发展到兴奋,欢乐的极致。休闲性:日前高速运转的生活工作频率,使人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力过大,所以须要在一些假日放松自己,到海滨城市享受阳光,沙滩,大海,蓝天,白云。中国最近兴起以莫泰(motel)连锁酒店集团为代表的迎合普罗旅行者的遍布中国大中城市和景点的高性价比新型酒店系统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4.1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案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
1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化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详细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化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打算: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其次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
15、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潮湿和半潮湿的东北平原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 水稻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北部地区,以三江
16、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闻名的“玉米带”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的须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
17、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原因。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化: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经营以满意自己消费的奶牛和鸡的饲养,以及蔬菜和马铃薯种植等,也改由个别地区专业农场大规模经营。 活动 1阅读表42,结合已有学问,回答下
18、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缘由。 点拨: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首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2022年全国4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千克的省份中,3个是东北的3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点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旅游 区域 发展 4.1 旅游业 及其 影响 相关 素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