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导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导学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一、三维目标: (一)、学问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及乳化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3初步分清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4.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实力及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练习视察、记录、分析试验现象的实力。 二、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三、教学难点: 1、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概念理解 2、正确理解溶解与分散及乳化现象。 四、教学课型:试验探究、讲授型 五、课时:1课时 六、学情分析:
2、学生在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中已接触到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特征是生疏的,且第七章酸碱盐将重点学习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和用途,因而这章的学习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教学打算:(仪器)略 八、教学过程: 一、溶解与乳化 引课: 师提问: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化学方程式(湿法冶金) 学生板书:略 师提问:你们知道硫酸铜溶液是如何配制的吗?在配制过程中有什么现象?硫酸铜的溶液的性质与纯水的性质有哪些不同? 师生互动:填表6-1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 师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与探究2(乳化现象) 师生互动:师生试验探究过程(略) 师引导:选择试
3、验小组汇报探究1的现象,老师依据实际状况点评并展示学生的试验成果。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粉笔灰:浑浊固体小颗粒悬浮分层 植物油:浑浊液体小液滴悬浮分层 高锰酸钾:红色透亮液体稳定不分层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归纳出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概念及特征,重点是对溶液的概念及特征的解读。 1、假如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例:浑浊的黄河水;石灰浆及墙体涂料等。 2、假如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橡胶树的乳胶等。 3、假如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匀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等。 师引导:学生自我
4、归纳: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师提问:1、溶液是否肯定是无色的? 2、溶液是否肯定是液态的? 师引导:归纳诞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液态溶液,但也有固态及气态溶液;溶液也不肯定是无色的。举例(略) 师提问:粉笔灰溶解到水中这句话对吗?糖溶解到水中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溶解是特别的分散过程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匀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师生互动:选择试验小组汇报探究2的现象,老师依据实际状况点评并展示学生的试验成果。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归纳出乳化现象、乳化剂的概念及乳化作用。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生:学生课堂练习 师生互动:课堂练习
5、分析点评。 师总结:(略) 作业布置:P9页1、2、 板书 一、溶解与乳化 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可形成: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2、溶液的定义: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匀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4、溶解是特别的分散过程 5、乳化:我们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九年级化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学案(沪教版) 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乳化的原理,会说出几种除油污方法的原理;2.记住溶液的沸点上升、凝固点降低的性质,并能借此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3.记住
6、大部分溶液都具有导电性的性质,并能说出其中的原理,记住部分不导电溶液的名称。【学习重点】溶液的部分性质:凝固点、沸点的改变,导电性。【学习难点】利用溶液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沟通【旧知回顾】:1.电解水时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2.稀硫酸是将硫酸溶于水形成的,且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请分别写出阴阳离子的符号?酒精溶解于水,是以什么形式分解的?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其中显示电性的是哪个?4、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新知导学】: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乳化现象试验内容试验现象试验结论(形成体系)另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植物油和汽油,振荡中加
7、入2-3滴洗涤剂,振荡小组沟通:1、两者现象是否相同?原理呢? 2、加了乳化剂后形成是溶液吗?为什么?生活中的乳化现象有哪些? 活动二、溶液的性质1.大量试验表明,固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沸点比纯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2.下列物质中:肯定量的水、食盐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的物质是,能导电的缘由是。不能导电的物质是,不能导电的缘由是。反思:为什么食盐固体不能导电?其它物质导电的缘由与溶液导电的缘由一样吗?3.探讨(1)为什么寒冷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简单结冰?(2)为什么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3)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
8、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缘由是)(4)为什么用湿手触摸电器设备简单发生触电事故?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1、溶液的性质:2、乳化剂和乳化现象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课堂作业】1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许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2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煮沸的咸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B溶液肯定是无色透亮的C食盐水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D消退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使冰雪较快溶化3一装有水的烧杯中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
9、,现向烧杯中加入少量食盐固体,则小球将()A.上浮B.下沉C.不变D.无法推断4下列装置中试管内的水能够沸腾的是() 【课后训练】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A食盐B蔗糖C硫酸D氢氧化钠2寒冷的冬天,人们可向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溶化。其缘由是()A盐能与雪发生化学反应B盐水溶液能导热C盐水的凝固点较低D盐溶于水产生热量3可以分散于水形成溶液的是()A只有固体B只有液体C只有气体D气、液、固体都可以4某化学爱好小组进行有关清洗餐具的试验探究。分别用以下四种方法清洗餐具只用冷水只用热水冷水中加入2滴洗涤剂热水中加入2滴洗涤剂。上述哪种方法清洗餐具效果最好?试分析缘由。 5小明同学欲
10、想喝糖水,怎样使糖较快溶于水中?请你帮他想想方法: 6工人师傅用洗涤剂洗去金属表面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作用;北方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马路上的积雪撒盐,可以使冰雪很快溶化,这是利用了的原理;NaOH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这是因为7小华是个特别爱动脑的同学,做溶液的导电性试验时,小华视察得特别细致,以下是他们小组视察、记录并思索的一些问题:(1)经过溶液的学习后,小华明白了不是全部的溶液都能导电的道理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振荡后能导电的是A蔗糖B植物油C高锰酸钾D氯化钠(2)做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试验时,小华不仅看到灯泡亮了,还视察到与电解水相像的现象:两根石墨电极上都出现了气泡这激发了
11、小华探究气泡成分的欲望请你一起参加小华的探究活动吧!【提出问题】氯化钠溶液通电时,石墨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查阅资料】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Cl2【提出假设】假设1: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氯气;假设2: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假设3: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以上假设的依据是【设计试验】小红确定用电解水的装置重做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试验【进行试验】如图所示试验,分别收集氯化钠溶液通电时两电极产生的气体【收集证据】视察气体颜色,用刚燃着的木条检验收集到的无色气体,发觉氯化钠溶液在通电条件下产生了两种气体【试验分析】若一支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为黄绿
12、色,而另一支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能燃烧,则假设成立;若两支试管内收集到了两种不同的无色气体,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试验证明:假设l成立,并且氯化钠溶液通电时还生成了氢氧化钠,请写出氯化钠溶液通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思与评价】电解水时,为增加水的导电性,通常要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联想上述试验,你认为在电解水时(填“可以”或“不行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溶液,缘由是8.在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片刻后,U型管中左侧液面将(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缘由是若用代替氢氧化钠固体,U型管中液面也会出现同样现象9依据下面试验报告填空:探究目的:试验用品
13、: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氢氧化钠固体、水 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1)图示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2)图示中错误操作改正后,上述试验能否达到试验目的?为什么?、10从微观角度说明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并举例说明这一道理在试验室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1、有两瓶体积相同的食盐水和蒸馏水,如何区分它们。(用三种方法,不得干脆品尝味道)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反思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反思 本节课邵老师的教学思路为: 一、引入:参与校运动会出汗了要补充水,如何鉴别蔗糖水和水。提出疑问:为什么蔗糖水是甜的? 二、绽开: 1.溶液:组成,
14、溶质的状态,溶剂的种类+溶液的性质(变更的教材支配的结构)。 2.乳浊液,悬浊液和溶液的区分。 3.练习。 从整堂课来看,课的结构形式较好,各环节设置紧扣,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 第一、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相结合起来,秉承了科学就在身边的理念。例如用校运动会引入,让学生推断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饮料属于哪中混合物,黄河水、三角洲的形成、血液的鉴别等等,最终的科普链接也很精彩,给课堂增加了不少的趣味。(思索:能否干脆用饮料贯穿整堂课的始终?) 其次、讲练结合。在相应的难点或重点处,设置练习,驾驭学生的学情,加深对新学问的理解。 第三、教学结合试验和视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试验,在放大镜的作用下,现象特
15、别的明显,给学生动态的溶解过程;乳浊液以小液滴的形式存在的图片在显微镜和投影机的作用下,特别的直观;学生试验,让学生在协作动手中自己得出结论。 我个人觉得不足的地方: 从学问的达成目标来看,最终的练习中,学生出现了挺多的错误,对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存在困难,缘由可能是这部分内容讲解的过于繁琐。(思索:颗粒大小的比较是否有必要?) 整堂课生成性学问较少,例如,一般讲到溶液的均一的时候学生会提出“为什么糖水下面部分比较甜”,但这节学生并没有疑问。究其缘由可能如下: 1.老师教学比较惊慌,没放开,学生因此也在惊慌的氛围内学习; 2.该老师常常打断学生的回答,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权:例如,在请学生找出溶液特性的时候,请了一位学生回答,学生还没回答出来的时候,老师就自报“均一、稳定”了; 3.老师没有好好的利用学生的错误回答:例如有位学生回答白酒的溶质是糯米的时候,老师就急于说明不是糯米,是否可以将其引到“溶解是物理改变”上,使学生明白溶解是物理改变。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