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docx(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大自然的语言简评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泳”、“雁”,理解词语“准是”、“编队”、“年轮”等; 2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学问,培育酷爱大自然,酷爱科学的爱好; 4能仿照课文写1、2节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懂26节诗,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学问。 难点:仿写诗句。 教学打算 头饰、实物投影、喜报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发出各种动作指令,让学生完成。 “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但是,你们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人说
2、的话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大自然的语言靠什么发觉,你们能听懂么?” “我们这节课就去探究这大自然的奇妙。” 出示课题以后,要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包括哪些事物?“语言”又指什么?为下面得编诗作好铺垫。惋惜老师少了这一步,致使后面得编诗,学生得思维很狭窄。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索: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在课文的哪几节? 2反馈沟通。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学生能较快且快速得抓住主要内容。很好 三、探究奇妙 1学习第2节 (1)、出示白云投影片,问:图上画着什么?它其实就在对你说话,它在说些什么呢?你能听懂吗? (2)作者是怎样用诗歌来介绍的呢?自由读第一节诗。 作者的诗句写的好
3、不好?好在哪儿?随机理解“准是”。 (3)指导朗读。 (4)尝试背诵。 (5)小结学习方法。 想想品品读读 依据语文得特点,语文学习离开了过程,离开了语言活动和交往、语言得运用和时间,难以是语文学问内化为语文实力,难以养成良好得语言习惯。语文学习方法比获得现成得语文学问更重要。因此,吴老师能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学习方法,特别刚好,也特别必要。 2运用方法,小组学习选择学习36节。 (1)刚才,同学们读懂了白云的语言,下面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么? 四位带头饰同学表演: 蚂蚁:“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只蚂蚁,哎,好累呀,我们正忙着搬家呢,要不然我得抓紧搬家。” 蝌蚪:“我是一只小蝌蚪,刚从妈
4、妈肚子里出来没多少天呢。啊,来到这世上真好!” 大雁:“我是一只大雁,前两天,我们家族排着队飞往南方,可我不当心掉队了,我得赶快追上队伍。” 大树:“我是一棵大树,前两天,伐木工人把我锯断了,我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小挚友,你们能从我身上发觉什么吗?”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四种自然现象,这里面其实都隐含着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它们在说些什么吗? 情景的创设是为了什么?假如是仅仅为了调整气氛、激发爱好,也应当放到新课伊始。所以这个环节的创设好象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多此一举! 选择一种并找到相应的小节,运用前面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沟通。 第3节: 蚂蚁在说些什么
5、? 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结构上与其次节相同) 指导朗读。 第4节: 蝌蚪在告知我们什么? 你喜爱作者写的诗句吗?为什么?(第一句是比方句,又是反问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指导朗读。 第5节: 大雁在说些什么? 品尝了作者的诗句,你有什么体会?(结构与第4节一样) 指导朗读。 第6节: 大树在说些什么? 探讨语言。理解“年轮”。 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4)评价。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对同学们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嘉奖喜报。 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学生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引导”就是要在学生过河时搭桥,在学生攀登时架梯!学生的相识水平总有局限的,这就要求老师正确的引
6、导、点拨,并时常一味的放手,放羊!所以,倾听学生反馈时,当有错误或理解不够到位时,老师要站出来扶学生一把,提高学生品尝语言的实力!比如,学生只知道这里运用了比方句或反问句,但是为什么可以这样运用,这样运用后好处是什么老师要刚好追问,刚好点拨,这是教学最见才智的表现,也是教学最出彩的地方! 四、仿写诗句。 1的确,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今日,我们也来当回小诗人,仿照课文26节的写法也来写一写。 2出示挑战题: 小组合作仿写一节诗 小组合作仿写两节诗 小组合作仿写三节或三节以上诗 3反馈沟通。 评价:喜报嘉奖。 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好!但是由于学生脑子里大自然的形象很少
7、,老师也没有供应足够的资料,课前又没有让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的内容,所以写诗就成了“无米之炊”!效果和目标存在着肯定的距离! 3小结。 是啊,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说明大自然的改变是有规律可寻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发觉大自然的语言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去探究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相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相识“罕、蝌、蚪、逗、间、如、粗、意”8个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视察自然现象的爱好。 教学重点 1相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视察自然现象的爱好。 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时留意句子的节奏和语气。
8、2正确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马虎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板书: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 2师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通课文,在读时有读不精确的语言,要停下来借助拼音读正确。 2再读课文,标画诞生字和会认的字。借助拼音把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读不准的音。 4电脑出示生字;让学生读一读。 5电脑出示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语言化石告知发觉说话人们 镶嵌山巅汪洋那是这是蝌蚪逗号马虎大意 6学生选择1个或2个或几个词语练习说话。
9、 7同桌同学互读课,相互正音。 二、精读课文内容,朗读指导。 1指名读课文,大家听听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听出了什么?(学生说明小节的内容,就学习哪段内容。) (1)学生A回答: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告知我们那儿曾经是汪洋一片。 老师板书 三叶虫化石,汪洋大海 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坟,可以推想那里是汪洋一片呢?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标本或书上的图,请查找到三叶虫资料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三叶虫是节肢动物,在2亿多年以前已经灭亡了,它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 老师指导朗读,留意断句。 老师范读:“电脑出示”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
10、/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知我们,那里/曾是/汪洋一片。学习练习读,同桌同学读,指名读。 (2)学生B回答:数数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两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板书:鱼鳞几岁 老师电脑出示一条大鱼图 图(略) 提问:你们知道这条大鱼有几岁吗?小组可以探讨探讨。 (学生可能有说15岁、16岁)如何推断鱼的年龄呢?请同学们画画课文中的第三小节。 小组探讨,鱼鳞究竟有几圈? 指名回答:3圈,请同学到前边指一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育速读习惯和实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11、(2)积累词汇。 难点:速读的习惯和实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翘尾巴连翘 观测道观播种耕种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2查工具书,说明下列词语。 (1)溶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妙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视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索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
12、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 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茅塞顿开,原 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事实上起着预 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 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奇新颖,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留意力集中,不出 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 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探讨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改变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
13、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其次段:从“物候观测运用的”到“就可能避开”。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确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说明确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探讨”到完。 说明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根据什么 依次? 探讨并归纳:根据春、夏、秋、冬的时间依次。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探讨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打算迎 接”等词语,改变敏捷。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高雅? 探讨并归纳; (1)大地慢慢从沉睡中醒悟过来。(运用拟
14、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溶化萌发次第 用词高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飘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 行非常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高雅,假如改为植物“结果”则 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高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影无踪。(“无影无踪”指消逝了 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高雅。假如改为“消逝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
15、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高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高雅,有文言色调。) 以上以美丽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呈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高雅。 6提问:其次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留意了草木荣 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 探讨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根据什么依次? 探讨并归纳:按时间先后依次。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探讨并归纳: (l)用“传语”“示意”“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 人生动。 (2)用“草木荣
16、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 候现象,用词形象、高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仿照布谷鸟的叫声,说成督促农 民刚好耕作的话,非常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探讨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学问来探讨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依次是怎样的? 探讨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学问到科学,言之 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美丽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 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白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
17、段落里 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在地球上温 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 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立春过后,大地慢慢从沉 睡中醒悟过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影无踪。 于是转入燥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依次,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18、的好处。 拟人句: 好处: 3上文用词高雅,假如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 该怎么改? A溶化()B萌发() C次第()D簌簌() E无影无踪()F衰草连天() G风雪载途()H年年如是()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其次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其次、三、四段,思索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美丽的笔调,描绘了 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白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运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醒悟萌发次第孕育无影无踪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 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其次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一年级 语文教案 大自然 语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