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汇总(教师招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汇总(教师招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汇总(教师招聘)教化学、教化心理学学问点汇总 老师学科专业素养初中政治考核简答题试题及答案简答题:1 1 、思想品德课教学胜利的基础是什么? 1)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规律。2)明确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3)正确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 2 、简述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思想品德课程根据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题,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化为逻辑线索,构成课程基本内容。3 3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
2、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驾驭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实力。 4 4 、我们应如何创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资源? 1)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2)要主动地创建条件,支配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进行调查探讨、体会感受、实际操作、归纳总结。3)要以实践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绽开,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学。5 5 、 简述思想品德课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的关系。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的手段和途径。思想品德课实行的基本教学策略是:抽象详细-抽象。实施这一
3、基本教学策略,不仅贯彻了坚持从学生实际动身、正面引导与学生独立思索相统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学问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等一系列思想品德课基本的教学原则,更有利于贯彻启发教学的设计原则,为老师的主导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了广袤的空间。6 6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拟定详细教学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2)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7 7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1)照旧师生实际状况选择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3)依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须要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5)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
4、虑班级、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实际状况。6)教学方法应留意综合运用与优化组合。8 8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哪些基本途径? 1)拓展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资源。2)创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资源。3)联接思想品德课的信息资源。4)广辟思想品德课的人力资源。9 9 、思想品德课教学 的核心环节是什么? 能动思维将学生的留意力由兴奋的心情感受导入扎实的理性思索阶段,使之既能保持原已激发的学习爱好,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供应思维空间和工具。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环节。10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处于什么地位?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 老师处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1)在敬重学生特性和独特发展须要的基础上
5、,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实力。2)在教学设计中,要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激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究精神,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探讨、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11 、应如何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呈现时机?1)学习前,将学生按实力水平混合编组,人数以 35 人,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2)学习中,小组内应角色分工,明确职责。3)学习后,要进行沟通。12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应怎样坚持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开放性原则? 1)类型的开放。指不论以什么类型、方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化教学质
6、量和效果,就应当利用与开发。2)空间的开发。指不论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乡村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化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应当利用与开发。3)途径的开发。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应当局限于某一途径和方法,应当探究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学习迁移的分类学习迁移的分类是老师聘请考试中比较常考的教化心理学的一个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迁移可以是从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是后续学习对从前学习的影响;可以是主动的影响,也可以是消极的影响。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迁移进行下面的划分:1.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依据迁移发生的方一直划分,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1)从前学习对后继学
7、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如:学习了教化学后对学习教化心理学产生的影响。(2)后继学习对从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如:学习了微生物后,对从前学习的动物、植物的概念理解会发生改变。2.正迁移与负迁移 依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主动的促进影响作用,称为正迁移。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阅读技能的驾驭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2)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如: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3.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依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1)所谓
8、水平迁移是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阅历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在难度、困难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也叫横向迁移。如:学习了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对学习除法的影响。(2)所谓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阅历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阅历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阅历的学习: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阅历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阅历的学习。如:学习了角的概念后,再学习直角,锐角等的概念。4.一般迁移与
9、特别迁移 依据迁移的内容不同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详细迁移。(1)一般迁移,也称非特别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看法对另一种详细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看法的详细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一般迁移是教化过程的核心。他强调驾驭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领悟基本的原理和观念,认为这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如:数学上的仔细审题的看法和方法会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2)详细迁移,也称特别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阅历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改变,只是将习得的阅历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即详细阅历迁移到另一种学习。如:英语中学习e
10、ye和ball之后学习eyeball时更简单;小挚友学习日和月之后学习明更简单。5.近迁移和远迁移 依据迁移的距离来划分,可以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 (1)近迁移指将所学的阅历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像的情境中。(2)远迁移指个体能将所学的阅历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像的其他情境中。例如,学生学习解决有关汽车的路程问题的应用题后,能够利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飞机、自行车、轮船或者步行等情境下的路程问题,这属于近迁移,假如能够利用这种三量关系解决工程问题(这种问题隐含着天数、每天完成工作数量与总工作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就属于远迁移。6.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 依据迁移发生的自动
11、化程度,可以将迁移分为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1)低通路迁移是指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如:驾驶不同类型的汽车。(2)高通路迁移是指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学问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如:利用做笔记策略来阅读文章。7.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依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1)同化性迁移是指不变更原有的认知结构,干脆将原有的认知阅历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变更,只是得到某种充溢。如:举一反三,闻一知十。(2)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阅历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阅历或对新
12、旧阅历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涵新旧阅历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改变。如:原认为空气没有质量,经过科学演示之后发觉自己错了;新的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是一种顺应迁移。(3)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阅历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改变,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如:将已经驾驭的字母are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单词ear。:1.小兰利用寒假自学了几种高效学习方法,这使得她加深了对之前学过的学问的理解,从迁移的角度看,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
13、迁移 C。寒假学习的方法加深对之前学问的理解属于后继学习对从前学习的主动影响,所以是逆向正迁移。2.老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going的v-ing,再叫学生学习playing,coming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属于( )。A.非特别迁移 B.特别迁移 C.水平迁移 D.顺应性迁移 A。学习going的v-ing,再叫学生学习 playing,coming是一般原理、原则和看法对另一种详细内容学习的影响,所以是非特别迁移即一般迁移。西方古代四大教化家从历年老师聘请考试来看,关于人物的学问点是全国各地老师聘请考试中尤其喜爱考查的一类学问点。而对于广阔考生而言,这类学问点的难处就在于教化学和教
14、化心理学中的人物特别多,他们各自的著作和思想也特别多,由此就很简单混淆不清。在此,中公教化探讨与辅导讲师为各位考生就其中的常考点西方古代四大教化家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1.古希腊三杰之苏格拉底 (1)头衔:被誉为西方教化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化家 (2)教化目的:教化的目的就是培育治国人才,而教化的首要任务是培育道德。(3)教化方法:产婆术。产婆术是苏格拉底教化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须要各位考生重点识记。所谓产婆术其实是苏格拉底对教化的一种比方。他把教化比方为对人的思想的接生,认为老师要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像产婆一样逐步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详细而言,该方法分为以
15、下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2.古希腊三杰之柏拉图 (1)著作:志向国 (2)教化目的:提出教化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育哲学王。(3)教化原则:由于柏拉图特别重视儿童的早期教化,很早就提出了早期教化的寓学习于嬉戏这一原则。3.古希腊三杰之亚里士多德 (1)头衔: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2)著作: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3)教化思想:第一,最早主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化; 其次,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教化;第三,历史上首次提出教化遵循自然的原则。4.古罗马教化家之昆体良 (1)著作:论演说家的教化(也叫作雄辩术原理) (2)地位:第一,西方最早的教化著作; 其
16、次,世界上第一部探讨教学法的书; 第三,被誉为欧洲古代教化理论的最高成就。(3)教化思想:第一,把学习过程概括为仿照-理论-练习三阶段。其次,提出分班教学的思想,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依次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个学问点是老师聘请考试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今日我们把依次性从其涵义、举例及教学启示三个方面一起分析下,希望对大家的备考能有所帮助。1.涵义。人的身心发展的依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洁到困难、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绵不断的发展过程。2.举例。也就是说在题干中看到关键词从到或先再的时候,一般考查
17、的是依次性的身心发展规律。如:(1)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依次发展; (2)记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直观动作思维到详细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3.教学启示。既然个体的身心发展要从简洁到困难发展,那么老师教学时也须要依据这个依次性规律从易到难教学,即按部就班的教学。若是老师在教学时忽视学问间的难易程度,学员基础学问没有打牢的状况下,就教学生更困难的学问,拔苗助长,凌节而施的话,就会违反依次性的身心发展规律。1.按部就班原则体现了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A.依次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A。解析:本题考查方式是教学启示反推规律。按部就班意
18、味着老师从简洁到困难的进行教学。因此体现了身心发展规律的循序性。2.身心发展规律中的依次性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要( )。A.扬长避短 B.因材施教 C.分阶段教学 D.按部就班 D。解析:本题的考查方式是已知规律考查教学启示。A 选项对应的规律是互补性;因材施教对应的规律是个别差异性;分阶段教学对应的规律是阶段性。按部就班对应的规律是依次性。因此选择 D。3.(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洁到困难、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绵不断的发展过程。A.依次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A。解析:本题的考查方式是已经涵义考查规律。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由到,体现出了身心发展的先后依次。因此选
19、择 A。三爱、两人、一终身是我们 2008 年版老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的简称口号。其中三爱是指爱国遵守法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两人分别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一终身是指终身学习。从历年的考情来看,老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我们老师聘请考试当中的必考内容。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考察多以单选、例子反选的方式来考察。其相应的详细考点如下所示:1.小王在高校学习期间得才兼备,成果始终名列前茅。毕业后,任教于某市一重点中学。刚上班,他总是觉得自己的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方法先进,吃老本足够,背不背课无所谓。前两学年还牵强适应教学要求,可是后来发觉学生传授学问时越来越吃力了,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于是成天苦
20、闷仿徨,没精打采。小王没有做到( ) A.教书育人 B.关爱学生 C.终身学习 D.爱国遵守法律1.C。解析:终身学习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学问视野,更新学问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究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化教学水平。老师职业道德老师职业道德规范老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中小学老师职业道德规范(08 年修订版)终身学习 2.赵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了青蒿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屠呦呦踏实做事、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化,这体现了( )。A.教书育人 B.关爱学生 C.终身学习 D.爱国遵守法律 2.A。解析:教书育人,强调遵循教化规律,实施素养教化。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21、。培育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老师职业道德老师职业道德规范老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中小学老师职业道德规范(08 年修订版)教书育人 老师劳动特点这个学问点在老师聘请考试中是常考点。常常以例子型单选题,古俗语单选题,简答题等题型进行考查。所以对于这部分的备考,首先,简洁的能说出这十个特点,应对简答题备考;其次,在备考过程中还应当深化把握老师劳动各特点的意思,要能够依据题干选出特点,应对选择题。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老师劳动的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老师劳动具有困难性和创建性 老师劳动的困难性表现在: 1、教化目的全面性 老师劳动的目的是培育
22、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2、教化任务的多样性 老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学问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育实力,还要培育学生肯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教化对象的差异性 老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老师劳动的创建性表现在:1、老师要不断更新教化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老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或改革。2、老师要因材施教 老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所以要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3、老师要具有教化机灵 老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意外状况,快速作出正确的推断,见机行事解决问题。二、老师劳动具有续性和广延性老师劳动的连续性是指老师的
23、劳动从时间维度而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在时间上的表现。老师劳动的广延性是指从空间维度而言,没有严格的劳动空间界限。老师劳动的广延性是从空间维度阐述老师劳动特点的。三、老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 老师劳动之所以具有长期性是由于教化活动具有迟效性。老师不仅要促进学生学问的把握,还促进学生实力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老师劳动长期性的体现,而某个人将自己的胜利归功于自己的启蒙老师,也体现了老师劳动的该特点。老师劳动的间接性是指老师并不干脆创建社会财宝,而是通过学生的成就来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四、老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老师劳动
24、的主体性是说老师本人也是活生生的教化因素。老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老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体现了老师劳动的示范性。五、老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老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是指每个老师都是独立地在进行教化教学活动。老师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是指学生最终的发展状况是全部老师的心血,如三四年级的老师就享受到一二年级老师的劳动成果,共同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于老师职业道德规范这节内容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在老师聘请的考试中出题频率较大,接下来由中公讲师帮助大家梳理一下这里的学问点。1.爱国遵守法律老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酷爱祖国,酷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25、。全面贯彻国家教化方针,自觉遵守教化法律法规,依法履行老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例如:红黄蓝幼儿园常常给小挚友喂食药丸,并且虐待儿童等此类行为已经侵扰法律,红黄蓝幼儿园的老师们就没有做到爱国遵守法律,再比如常常有一些学校的领导让学生在危房中上课,最终危房倒塌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这就是违法行为,学校的领导也要负刑事责任 2.爱岗敬业老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忠诚于人民教化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仔细备课上课,仔细批改作业,仔细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例如:每每走过老师的窗前,老师窗前的灯光总是彻夜光明,说明老师在备课时以及批改作业都特别的仔细
26、,非常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切爱惜全体学生,敬重学生人格,同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爱护学生平安,关切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卑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应当关切学生,关切爱惜每一个学生,不去羞辱学生,不去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老师天职 遵循教化规律,实施素养教化。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育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例如: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也就是既要教给学生学问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老师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27、5.为人师表老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切集体,团结协作,敬重同事,敬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例如:在平常的生活中老师肯定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因为学生身上具有向师性,所以老师身上具有示范性。 6.终身学习老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学问视野,更新学问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究创新,不断提高专去业素养和教化教学水平。例如:老师若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缸水。这句话其实就是强调老师应当不断的更新学问,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的老师是备一遍课可以
28、用许多年这样就违反了终身学习。综上,老师职业道德可以归纳为三爱两人一终身。练习题1.中小学老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老师要爱国遵守法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终身学习。A.为人师表 B.以身作则 C.酷爱教化 D.尽职尽责 A。解析:中小学老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老师要爱国遵守法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2.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老师对教化事业的( )。A.爱好 B.忠诚 C.酷爱 D.爱好 B。解析: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老师对教化事业的忠诚。3.廉洁从教对老师道德方面的要求不包括( )。A.公正执教同等对待学生 B.坚守大义发挥奉献精神 C.育
29、人为本确保教学质量 D.廉洁自律自觉抵制诱惑 C。解析:廉洁从教对老师道德方面的要求不包括育人为本确保教学质量。4.央视多次播出在乡村任教老师的事迹,并评比出最美乡村老师。最美乡村老师的美主要体现在( )。A.扎根艰苦乡村任教上 B.爱岗敬业静默奉献的崇高职业道德上 C.很高的教学水平上 D.有变更乡村落后面貌远大目标上 B。解析:央视多次播出在乡村任教老师的事迹,并评比出最美乡村老师。最美乡村老师的美主要体现在爱岗敬业静默奉献的崇高职业道德上。1.负强化 VS 惩处 惩处与负强化有所不同。(1)行为的结果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解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处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
30、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2)刺激呈现的方式不同: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惩处是呈现厌恶刺激。2.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VS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代表人物不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斯金纳提出的。(2)探讨性的行为不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探讨的是应答性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探讨的是操作性行为。(3)学习的发生:经典性中性刺激(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相匹配形成条件刺激。操作性行为结果影响将来的行为频率。3.认知主义理论 VS 建构主义理论 (1)学问观:认知主义强调学问对现实世界描述的客观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学问的主观性。(2)学生观:认知主义
31、把学生看成是信息的主动吸纳者,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老师观:认知主义把老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而建构主义把老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VS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强调新旧学问的联系;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强调人与学问的关系。5.正例 VS 反例 VS 变式 正例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握详细的关键特征) 反例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目的是让学生对正反例进行比照,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解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形成精确的概括)。变式是
32、指概念的正例(确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详细改变,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改变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6.过度学习 VS 学习的娴熟程度 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接着识记的记忆。学习娴熟程度是达到一次完全正确的学习+过度学习。试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 50%,即学习娴熟程度达到 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7.学问 VS 技能 联系:学习学问是驾驭技能的基础,学问的多少确定着技能驾驭的快慢和深浅;技能的驾驭又反过来影响学问的学习和发展。(学习开车)。区分:(1)获得途径:学问可以从书本上来,可以靠灌输来获得,而技能只能通过实践和反复练习才能获
33、得。(2)在实践中的作用 :学问只有通过技能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8.程序性学问 VS 技能 学问是认知阅历,而技能是有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阅历。学问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以及怎么样(陈述性学问)、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学问)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娴熟不娴熟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因此,程序性学问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亲密相关,但它仍旧是一类特地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学问,它只是解决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活动方式的本身。例如,在拧螺丝这项活动中,程序性学问是说明如何拧螺丝的动作步骤及执行依次,技能则
34、是实际拧螺丝的动作方式,是把这些程序性学问转化为相应的活动方式。9.定势 VS 功能固着 定势:可以是主动的,促进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是消极的定势,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是一种消极的思维定势。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简单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干脆阻碍问题解决的敏捷性。10.激活功能 VS 指向功能 激活功能:由静到动。例如,睡觉时想到明天要考试了,起床起先学习。指向功能:具有明确的目标。例如,睡觉时想到明天要考试了,起床到图书馆学习。11.共同要素说 VS 阅历概括 共同要素说:迁移是详细的、有条件的,须要有共同的要素。阅历概括说: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
35、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阅历。12.精细加工策略 VS 组织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强调新旧学问之间的联系,是为了促进新学问的理解; 组织策略:强调新旧学问之间的联系,以形成认知结构。13.谐音联想法 VS 关键词法 谐音联想法:完全的假借意义; 关键词法:运用声音线索词,即音(发音)+意(真实意义)+形象(头脑中产生的画面),如 tiger(老虎)(泰山上一只虎)。14.监控策略 VS 调整策略 监控策略:发觉问题。调整策略:解决问题。 思维不管是在老师聘请还是老师资格考试中,思维这个学问点都是一个高频考点,并且主要是做客观题考察,作为考生须要理解思维的特性以及思维的分类;接下来中公老师带
36、领大家一起理解这一块学问点。一、思维的概念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点拨:要将思维与感觉、知觉加以区分,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反映,而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干脆的反映。(二)思维的特性 1.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不是干脆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相识客观事物。点拨:间接性通过其他媒介来相识事物,例如医生通过看体检报告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诊断体现的是间接性。2.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点拨:概括性是指反映本质属性或者内部联系,例如古人通过对每次看到月晕就要
37、刮风,地板潮湿就要下雨,得出了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种现象体现的就是概括性,体现的是发觉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二、思维的分类 1.依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内容):直观动作思维、详细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要以详细、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所要解决的任务目标一般总是直观的、详细的。点拨:例如幼儿通过掰手指数数主要体现的就是直观动作思维,家电修理工人在修理电器时一边操作,一边思维,体现的也是直观动作思维。(2)详细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点拨:低年级小学生在数字运算时通过头脑中一个梨子加两个梨子的形象
38、进行运算体现了详细形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推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点拨:学生在学习有关的动物学问时,能够通过鹦鹉是卵生的,鸽子是卵生的,鹦鹉和鸽子属于鸟类,推理出鸟类是卵生动物体现的是抽象逻辑思维。2.依据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快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揣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点拨:韩寒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突然灵感涌现体现的是直觉思维,因为灵感涌现没有经过分析。(2)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点拨:警察在破案时通过找线索、取证、对证等一步步分析最终
39、锁定和找出犯罪嫌疑人体现的是分析思维,因为警察破案是通过一步步分析后得出结论。3.依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点拨:聚合思维强调解决问题时最终形成唯一、确定的答案,在数学解题中常常让学生找出最佳答案这体现的就是聚合思维。(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这一过程是从赐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因为发散思维使思索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个方法。点拨:发散思维强调解决问题时寻求多种解答,例如让学生思索杯子的多种用途体现的就是发散思维。4.依据思维的创新性程度:常规思维、创建性思维 (1)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学问阅历,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点拨:常规思维是指用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学生用同样的勾股定理去解相像的数学题目。(2)创建性思维:是以新奇、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点拨:创建性思维强调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体现的就是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了创建性思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