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设计.docx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设计其次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其次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实像和虚像。其核心就是生活中的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分。理解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的关键就是要知道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而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分的关键就是要知道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区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也是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相识凸透镜在不同应用中成像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就是学生
2、要具备肯定的生活阅历作为认知问题的基础,同时要有实物或图片视察相识。二、目标及其分析目标:1、相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分。分析:1、相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就是指通过生活阅历了解到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分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很难理解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产生这一问题的缘由是学生不知到通过凸透
3、镜的三条特别光线能会聚成像,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就是老师要通过图示来说明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演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打算好作图工具:直尺。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我们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不但有会聚作用,它还会成像(老师作简洁的演示),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请举例说明。设计意图:引入新课,相识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哪些。师生活动:学生举例,老师选择与本节课有关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加以说明。问题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相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特点。师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展示图
4、片并让学生回答: 问题三:实像和虚像有什么区分?设计意图:了解实像和虚像。师生活动:老师提问作出铺垫:1、小孔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学生回答:倒立的实像,能用光屏承接。2、平面镜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学生回答:正立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分析总结: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在黑板上作图说明并让学生加以总结。目标检测:1、在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照相机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属于反射成像的是B.属于折射成像的是C.成实像的是D.成虚像的是2、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照相机运用的是凸透镜B.照
5、相机运用的是凹透镜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视察到了如图所示的试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与试验现象的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A.放大镜B.照相机C.投影仪D.潜望镜4、“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将老花镜的镜片贴紧书本看书上的字,看到的像是_的;若用它看远处的树,适当移动镜片直至看到清楚的像,则看到的像是_的.六、课堂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实像与虚像的区分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
6、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透镜 3.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教学重点通过视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详细的感性相识。教学难点知道实像和虚像的区分和特点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时间学习要求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1、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2、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3、画出凸透镜的三条特别光线: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照相机的_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凸透镜后会聚在_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2、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_,像是_、_的。3、投影仪运用时,物体(投影片)离
7、投影仪比较_,成的像离镜头比较_,成的像是_、_的。4、放大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所成的像是_、_的。5、实像和虚像有什么不同?三、合作探究,沟通展示:任务一:照相机的成像1、视察课本图3.2-1,理解照相机成像的特点2、各小组将制作的模型照相机在班内沟通,并演示效果。任务二:投影仪的成像1、视察课本图3.24,理解投影仪成像的特点 510 通过回顾旧知,引入新课熟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2、探讨:看课本中图3.25,把张投影片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的像是怎样的?任务三:放大镜1、适当调整距离,用手中的凸透镜视察课本上的文字。2、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
8、视察课本上的字。任务四:实像和虚像依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1、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2、能否用光屏承接?3、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任务五:总结完成下表器材名称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的性质(大小、倒正、虚实)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四、体验胜利,拓展延长:小丽用照相机对远处的同学进行拍照,拍出的底片如图乙所示,若相机的焦距不变,要使底片的像如图甲所示,请问小丽该如何做? 五、学问构建,抽测达标:1、凸透镜能成像,如_、_、_都用到凸透镜成像。2、凸透镜是很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_、_立的_像;在投影中成_
9、、_立的_像;而干脆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_、_立的_像。3、在透亮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滴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子比旁边的字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镜,他它成的是_、_、_像。4、下列光学仪器或器具中用到凸透镜的是()A、潜望镜B、汽车观后镜C、太阳灶D、摄影的镜头10 10通过活动加深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一、以照相、看电影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过程; 二、凸透镜的三种应用和各自的成像特点均让学生从视察和实践中得出,让学生体验物理学问产生的过程,并培育学生的视察
10、实力; 三、通过自制模拟相机、水滴放大镜,培育学生的动手实力,获得胜利的愉悦; 四、选用安培事迹的投影片既能调整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领会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忘我精神; 五、课堂小节先让学生归纳概括,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归纳总结实力,也有利于学问的驾驭; 六、课后实践与思索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一、学问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验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洁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运用
11、,获得胜利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育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打算 一、老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同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一张,“安培和移动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镜。 二、学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75cm的凸透镜、半透亮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让学生先回答后再讲解并描述,着重强调成虚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并非来自于像点)。 2我们在透
12、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二、新课教学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爱照相和看电影?喜爱,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学问。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细致视察照相机镜头的形态,使他们比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比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改变,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
13、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亮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老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亮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楚的像,视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依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推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视察投影仪,着重
14、视察镜头,简洁介绍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明。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干脆射到天花板上,调整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楚的像,让学生视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
15、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索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状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老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学问
16、树,老师再板书归纳。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索 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究: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实行什么措施? 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方法和用途。 用分别原理将投影仪分别成两个可单独运用的仪器。 用放大镜以不同的距离看物体,是否都是放大的? 依据中你所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学问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觉与创新,学习学问和
17、驾驭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学问技能目标 1相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验:视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视察的过程中发觉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验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洁描述所视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看法、情愿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打算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亮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亮胶片上滴一个水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活中的透镜 生活 中的 透镜 教案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