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课件】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doc





《【法学课件】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课件】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前言 关于理论预设的假设干说明一、概念前提:“伦理、“道德与“法和法律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我理解的“伦理是指人伦关系中的行为准那么,为“客观的法;“道德是格外在的法那么转化为内在的品行,为“主观的法。与之相应,“法律、“宗教与道德一样,都是“伦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也都是“主观的法;只不过,相比于“法律与“宗教,“道德表达“伦理更为直接、更为内在也更为本质,也因此,“道德“常可直接指代“伦理(在本文中同样如此)。但为行文方便,我将主要遵从流俗的理解将伦理与道德视为根本同一的概念,同时适当考虑学术的区分。人们通常在行为标准的意义上理解伦理与道德,而我将在伦理关系、道德行为和价值准那么的意义
2、上看待它们,其中“伦理关系尤显重要,因为,就其实体性而言,伦理关系就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只有在这种广阔的视野里,道德才可能向法律开放,也才可能深入法律之中,从而才可能使二者之间内在的必然性联系得以呈现。P1我们于伦理道德还须有一种多样性甚至多元化的理解,因为,文明社会的伦理道德从来不是单一的,不同的个体尤其是不同的社会阶层各有不同的道德观,特定时代的道德生活还时常发生着先进与落后(或革新与守旧)的冲突。由这里出发,我们固然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准那么将某些道德观(比方法西斯的)判为不道德,却不应将其视为非道德。这样的立场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人类社会的道德分歧和道德冲突,并进而正确估价这些分歧和冲突之于
3、法律开展的重要意义。“法与“法律同样是两个有同有异的概念。其中,“法是广义的范畴,可用来表示一切“法那么,但本文所谓的法根本上不包括道德之法。不过,相对于法律而言,法始终要宽泛得多。“法律是一个说明外在规那么的狭义概念,法那么指向整个的法律世界,既包括行为规那么,也包括人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价值、法律设施和法律实践及其全部过程只有当“法律一词对应于或区分于其他社会领域时,它才泛化为广义的法。但法与法律在本文中的区分是不严格的,真正重要的是对它们做一种超越“规那么的广义理解,因为,假设仅仅将其视作一种社会标准,那么法律面向道德世界的大门就不可能完全敞开,本文的研究也将无法深入。国内学界通常
4、将作为规那么的法律完全归属于国家的范畴,以这种严格的国家法立场来分析法律现象当然有其意义和价值,但其缺陷在于,它容易将法律局限在过于狭小的领域;在考察法律史时,这种缺陷尤为明显。因此,我P2们应当持一种更为宽泛也更具开放性的立场,以便让法律这一概念能够适应更为广阔的事实领域。由这样的立场出发,本文对法律的理解如下:法律是特定社会用来调整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可反复适用且由获得社会认可的物质力量保障其实施的普遍性行为标准。这一概念涵纳着三个级次的法律:一是由尚不稳定和较为脆弱的社会物质力量保障实施的不成文习惯法,此为初级形态的法律;二是由较为稳定和较为巩固的社会物质力量保障实施的成文习惯法(或习惯
5、法汇编),此为中级形态的法律;三是国家法,此为高级形态的法律。在文明社会里,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法律常常同时共存,从而充分展现出法律世界的丰富多彩,也为法律与道德彼此深入对方领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适用范围:法的价值性领域与技术性领域 法的领域可以逻辑地一分为二,一是价值性领域,二是技术性领域。前者表达社会的某种善恶观念,并以特定的精神信念为根底,或以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开展的应当和理想为取向,它构成法的内在精神实体;后者表达人类对自然与社会之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对精神实体之表达方式的追求,它构成法的外在形式载体。由于这样的区分,对前者,人们可进行善与恶或正当与不正当的价值评判s于后者,根本上只能加以
6、科学与不科学或适当与不适当的技术评价。由此,本文的主体结论仅适用于法的价值性领域P3(这是法伦理学自身的天然界域),但考察的范围将适当涉及法的技术性领域。本文的主题是法与道德间的内在关系,而只有在法的价值性领域,法律与道德之间才存在着直接而必然的联系。因为,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存在,只有通过价值这一纽带或中介,它才能合法地、逻辑地进入法律领域;反之,法律也只有在其成为一种价值性存在时,它才能与道德发生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的技术性领域完全与道德无涉;事实上,它们之能够出现在一个社会的法律体系之中,并能够与其他法律领域相兼容,这都深具道德意味。在一定程度上,特定的伦理价值乃
7、是法律组合技术性标准的教合剂,也是技术性法律领域赖以存在和开展的基点与依托;前者在整体上赋予后者以意义,甚至构成其运作的目的与宗旨。只不过,在法的技术性领域,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联不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直接性,因而也根本处于本文的效力范围之外。在法的价值性领域,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1)特定社会的法律与其伦理道德之间具有怎样的渊源关系,它是否以及如何由后者所促成?(2)特定社会的法律体系究竟具有怎样的道德属性,尤其是它究竞表达着怎样的伦理精神、追随着何种道德目标、遵循着哪些价值准那么?(3)上述两点对法律与道德的开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于法律的未来开展又具有何种意义?P4三、逻辑分析:实体化原
8、那么与形式化原那么在法的价值性领域,就法律的开展而言,其中现实地包含着两个问题:一是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内在关联,二是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外在区别;前者涉及法律之于道德的依存性,后者涉及法律之于道德的独立性,它们构成法律演进过程中的两大主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律开展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标识。由此也产生出本文的逻辑分析工具:法的实体化原那么与形式化原那么。就其实体性而言,伦理关系就是人类生活的全部。但伦理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化的存在,在现实世界里,它需要借助于种种外在的东西或手段从宗教、道德到政治、法律,等等实体化。在这种意义上,法律是伦理的实体化工具,而本文所谓的“实体化原那么,就是指特定的法律必须是某种
9、特定伦理的实体存在物s或者说,它是指一定的道德实体化为法律,也即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也因此,所谓法律史不过是人类从其道德世界中不断汲取法律资源,特别是法律价值的历史。只不过,对道德的法律化也须是有选择的;这意味着法律与道德间的某种区别,意味着法的“形式化原那么。所谓形式化原那么,是指法律必须获得一种区别于道德的独立性存在和开展。这是一个含义丰富且极具开放性的概念与过程:最初是社会成认的物质强制力的获得;随后是专门的文本以及逻辑性、普遍性、连续性与可预见性P5的享有;接下来是“行为边界确实立,以及程序化、技术化与系统化、自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此外,如前所述,对于道德资源的精心跳选也是形式化原那么的题
10、中之义。所以,实体化原那么标明法律与道德的内在统一性,而形式化原那么标明法律与道德的外在差异性,它们对于本文具有各不相同的意义:从实体化原那么出发,我试图说明一个社会的伦理如何影响,乃至决定其法律的开展;由形式化原那么出发,我将尽力探明一个社会的法律是否以及如何与其道德保持应有的技术分野并进而获得自身的健康开展。实体化原那么与形式化原那么是一对矛盾范畴。一方面,它们相互配合,由实体化原那么提供素材,尤其是法的灵魂和血肉,再由形式化原那么对材料加以整合,并制作出法的躯壳;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制约,实体化原那么使得法律的开展在根本上无法脱于道德,而形式化原那么却要使道德的法律化必须经过挑选,且必须
11、加以种种技术的改造,从而使得法律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独立于道德。在极端的意义上,实体化原那么拒斥法律的形式化,而形式化原那么又拒斥伦理道德的统辖和牵制。因此,这两大原那么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假设这种矛盾关系失街,法律的开展要么陷入保守和僵化,要么变成无头的苍蝇或脱纪的野马。通过这对逻辑范畴,我力求说明:人类法律的开展历程也就是社会的伦理道德不断法律化而这种法律化本身又不断形式化、合理化的过程。由其本性所定,当伦理道德开展到一定阶段时,它必然要求法律化,因而实体化原那么主要代表着一定社会的道P6德智慧;法的形式化程度那么更为直接地标示着法律的进化程度,因而形式化原那么主要代表着一定社
12、会的法律智慧。与之相关,在法伦理学的视域之内,所有法律的缺陷均不出于实体化与形式化两方面之外,只不过,假设不苛求于历史,那么只有后者才可真正称之为法律的缺陷。总之,实体化原那么意味着道德可以也必须法律化,而形式化原那么意味着法律绝不能道德化。故与此相关的两个重要命题是:一、道德应当统辖法律;二、法律必须形式化。四、类型比较:混访法、道德法、独立法在法的演进过程中,实体化原那么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事物的内在本性,而形式化原那么是鲜活的外在标识。据此,法的开展可以逻辑地划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法律与宗教、道德挥然一体,此为“泥池法;其次是法律走出宗教、但仍与道德不分,故乃“道德法;最后是法律进一步与道德
13、别离而独立化,便是“独立法。混池法是人类法律开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逻辑形态,其根本特征是道德、法律、宗教三位一体,但宗教构成法律与道德的存在形式、价值准那么和权威依据,法律自身的形式化(或独立性)存在极其微弱。混池法初级的、也是普遍的表现形态是人类文明之初以原始宗教思维为支撑的神权P7法;其高级的也是极端的表现形态那么是东方宗教法。(这里有一个特例,即西方教会法,其早期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从神权法到东方宗教法的中间逻辑环节。但就其整体而言,教会法并非所在社会唯一合法的、绝对排他性的法律体系,因此,它只能作为西方法的一个内在环节和因子,而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法的历史形态进入混吨法之中加以探讨)在神权
14、法阶段,法律、宗教和道德均处于不兴旺状态,宗教尚未占据绝对优势,神权法因而处于不稳定的开放状态,存在着分别向宗教法、道德法和独立法开展的可能性。到东方宗教法阶段,宗教形式已高度兴旺且极度强化,以致形成为一个严格封闭的体系,从而压抑了伦理向世俗开展的途径,也窒息了法律独立开展的潜在可能性。不过,作为混池法的成熟形态,东方宗教法又经历了印度法、希伯来法、伊斯兰法三个逻辑环节。其中,印度法是多神教法,希伯来法是第一个一神教法,且在内在精神上构成对印度法的否认;伊斯兰法那么是古东方唯一成熟的一神教法,它在法律技术和法的形式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已达于混吨法的极限。道德法是法律开展逻辑进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其
15、根本特征是法律已经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开始取得自身的某些形式化存在,但仍与道德浑然一体,依然是伦理道德的附庸;在这里,道德原那么(代替混油法之下的宗教)成为法律的最高价值准那么。(当然,严格说来,内在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高的价值准那么始终都是伦理,只不过,在混沌法之下,伦理以宗教的面目出现,而在道德法之中那么直接以道德的名义出现,到后面的独立法阶段,又主要是以理想法的形式出现。)由于受到道德过于强烈的控制,一方P8面,它用以调控社会的技术手段相当简单、粗糙;另一方面,其所在社会道德之特性、优劣和命运也直接决定着它的特性、优劣和命运。不过,道德法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它直接代表着法的实体化精神,而后者
16、正表达着人类标准世界的本质,并构成贯穿法的全部逻辑进程的内在主线和联系纽带。就现有的历史而言,道德法最成熟、最典型的代表是中国古代法。(关于中国古代法这一根本特征的概括性表述,学界根本上使用“伦理法(本文在提交博士学位辩论时也遵从了这一根例),但基于伦理与道德之间严格的学术界定以及本文的学术立场,称之为“道德法显然更为准确、恰当。)独立法是法律开展的第三个逻辑环节,其根本特征是法律已分别扬弃宗教与道德而获得独立性存在和开展;伦理原那么虽然仍旧是法律的最高价值准那么,但大多以“法(理想法)的面目出现;特别是由于法律与道德分立,法的理想境界与现实运作(理想法与实在法)之间的区分首次得以确立,法律中
17、的极端理想主义得到缓解;同时,发育成熟的独立法因其对宗教和道德的扬弃而具有更多不依赖于特定宗教与道德的特性和价值。由于取得了白身的独立性开展,法律作为伦理的实体化工具日趋精致化、技术化,但其作为工具的性质也易为形式化开展所遮蔽,而这其中无疑潜伏着危险。迄今为止,独立法的典型代表是西方法。P9当然,从混沌法到道德法再到独立法,这只是以形式化原那么为标准所勾画的逻辑进程,而非依文明程度上下所划分的历史进程。作为一种分析的工具而非评价的尺度,我旨在借此将法律开展的逻辑环节和主要类型图表化、清晰化,并由此构筑自己的理论框架。借助于这一逻辑序列,我试图说明:就宏观态势而言,人类的法律在整个标准世界中如何
18、一步步凸现出来并逐渐走向独立,而其他标准形式对于法律的遮蔽又如何一步一步减弱,尤其是伦理道德对法律的决定性影响如何一步一步从外部表层逐渐走向内在深层,或者说从幕前走向幕后,直至隐而不显。假设上述序列确实蕴涵着一种递进的趋势,那也只是在形式化原那么范围内存在着的一种内在潜能和逻辑的可能。事实上,实体化原那么终究是决定性的,在它的范围内,法律走向何方,最终取决于所在社会的需要及其所能提供的资源。(但另一方面,上述的逻辑进程又绝非基无历史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比方,在人类法律史的许多局部,客观的历史进程确实与上述主观的逻辑进程相吻合;而当文明必须转型时,道德法社会也确实比混池法社会更容易接受独立法。)五
19、、态度立场: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自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诱发或加重了人们的绝对主义情绪,使我们误以为西方文明便代表着世界文明开展的一般、必然和方向,并由此对其他各种文明加以否认性,甚至歧视性的评价。显然,以这种绝对主义态度去理解和评价人类的法律史与文明史,这对广P10大非西方文明是不公平的,于人类的未来开展亦相当有害。不过,对人类来说,绝对主义立场恐怕始终是一种难以挥去的情结。假设说相对主义对特殊、个别及其价值的强调更接近于生活的直观、人们的经验以及人类共存与文明开展的需要,那么,人类的智慧在天性上更倾向于探寻事物的一般、必然、本质以及共通性和规律性,也即倾向于绝对主义;否那么
20、就不会有人类的道德、法律乃至语言,因为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扬弃个别和特殊、寻求一般与共性。在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执中道,这虽然理想,却终究极为不易。或许,我们在试图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不妨行一种温和的绝对主义立场;而在理解和评价其他事物尤其是其他文明时,那么更宜持一种温和的相对主义态度,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去真正地理解每一文明自身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并进而思考每一种文明对人类整体的特殊奉献;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言,这一点尤显重要。温和的相对主义成认事物的特殊性和个性,肯定每一事物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并进而确信每一文明的独特价值。由这样的立场出发,文化比较应当是“事实的比较、“功能的比较,而非“价值的比较
21、。事实上,不管分属什么民族或分处什么地域,只要处于大致相同的进化阶段,人类的根本需求与所面临的问题就会大致相同;区别在于,不同的文明用以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往往各具特色甚至大不相同。而这些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均由其文明的本质和特性所定,因而,相对于特定的文明及其主体而言,它们几乎总是最有效、最合P11理也最有益的;同时,也恰恰是这些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措施方法构成了(或蕴涵着)对人类整体文明的独特奉献。无疑,脱离具体情境去做文化的优劣评判是极不合宜的。温和的相对主义立场还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文明演进的性质。因为,社会的开展、人类的进化是一个不断扬弃而非不断抛弃的过程;高阶段文化必须
22、以低阶段文化的成就为根底并将其涵纳其中;正好比一个人青少年时代的各种阅历和磨难对其后来的开展常常具有极大的影响,以往各时代充分兴旺了的文化也同样具有某些永久性的价值。人类文明的连续性说明,在文明的跨阶段开展中存在某些共同性甚而永恒性的主题和价值,这些主题和价值内在地包含着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明各自独特的创造与奉献。这是在考察和理解人类的法律史、文明史时所应坚守的态度。不可否认,本文潜存着某些黑格尔式的绝对主义因素,其结构框架和类型比较的范式尤其如此。但如前所述,混吨法、道德法、独立法只是以形式化原那么为标准所勾画的逻辑进程,而不是(或根本不是)以文明程度上下为标准所划分的历史进程。换言之,它只
23、是分析的工具和理论的框架,而绝非评价的尺度与评判的结果。如果作为客观的历史事实,它们或许更应当被理解为性质不同的文化类型;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只是说明:面对着人类的标准世界,它们各自所在社会首先关注的分别是“宗教、“道德和“法律;由此,它们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独特成就无法被取代,更不应被否认和蔑视。在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坚P12持一种开放的立场和历史的相对观、文化的相对观;或者说,要克服地域的偏见与文化的偏见,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的文明,以同情的理解对待文明的历史。毕竟,“文明是众多不同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没有一个民族可以独占文明。Mon卿(蒙塔古)语,转引自韦政通:?伦理理想的突破?,四川人民出
24、版社1988年版,第48页。六、风格追求:描述性的法史学与解释性的法史学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可历史呈现于史学家的视野之中,原本是三个不同的“世界:一是现象世界,即历史“是什么;二是根源世界,即历史“为什么是什么;三是意义世界,即历史能为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提供什么,或者说,“过去在与“现在和“将来的统一体中意味着什么。很显然,这三个世界于学术研究的要求各有不同:现象的世界需要描述,根源的世界需要追究,意义的世界需要探求。但从现代史学的开展路向来看,后二者之间往往具有更多的共同性和相通性。有赖于此,我将史学研究(包括法史研究)划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两类。由这样的区分来看,20世纪以来中国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学课件 法学 课件 道德 历程 法律 伦理 解释 论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