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基于厦门市实证分析的讨论.doc





《构建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基于厦门市实证分析的讨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基于厦门市实证分析的讨论.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构建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给体系基于厦门市实证分析的讨论【文章编号】10021329(2021)090028-10【中图分类号】TU984:F29335【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周凌(1985一)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赵民I,9521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l202106-16构建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给体系基于厦门市实证分析的讨论周凌赵民【摘要】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进行了讨论.提出为了社会的和谐开展,并应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住房需求,构建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城镇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势在必行.以厦门市为例展开实证分析和讨论:其一是在城镇
2、土地资源供给的约束下,存量房产和增量房产配置状况的边际分析及城镇住房供给体系的政策导向;其二是在空间结构的约束下,城市规划对于住房供给的影响作用.【关键词】城镇住房;供给体系;空间结构SIONSYSTEM:ACASESTUDYOFXlAMENZHOULing;ZHAOMin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onhowtoreforillitisnecessarytoestablishamulti?layerurbanhous?ingsystemincludingtheindemnifactoryhousingtomeettheresidentialneedsofdiffer
3、entsocialgroups.ginaleffectofthestockandincrementofhousingandpolicytendencyinurbanhousingsupplysystemundertheconstraintoflandsupply;secondlydiscussestheeffectofurbanplanningonhousingmarket.KEYWORDS:urbanhousing;supplysystem;spaitalstruCare1导言我国19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涉及到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对城镇建设的影响极其重大和产业化.再到强调社会公平的演进;对
4、应的供给方式经历了福利分房到有偿分配再到市场化配置及建立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的开展阶段在城镇住房政策不断调整的同时城镇住房建设的标准及居民的居住水平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表1).住房制度改革主要是将住房资源的配置逐步止住房的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镇住房开发和供给迅疾实现了市场化房地产的设部的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我国推行城镇住房制由1978年的670m提高到了2005年的26,11吖.就人均总量而言我国已经辞别了城镇住房的短缺时代;居住水平的衡量标准也已随之提高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标准的提出表达了对居住质量的追求.其是在许多快速
5、开展的大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极大地凸现了中心区位的土地稀缺性及经济价群体的存在.使得住房需求13益多元化.的住房需求,构建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多层次8一茫浴壁0lTPLz三z0卫m<而2耵引表1我国住房开展阶段及其对应的住房标准住房开展阶段主要政策政策目标住房标准1950年代一1976年:(关于职工宿舍居住面积和造价的暂行规定>贫民区治理解决根本城市职工宿舍居住标准单身宿舍为2428m1977-1985年:改革<关于城市出售住宅试点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拉开住宅商品化的序幕开放初期告>(1982).试行出售公有住房和实行提租补贴以租促售的改革商品化推进时期(1994)城市住宅
6、小区建设试点工作安居工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制平要到达小康水平.到2000年量的双重提高居住面积达mJSm1998年至今实行?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缓解和解决中低收入家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小康新的住房制度时期的通知>(1998)建立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庭的住房困难,调整住社会居民居住标准为到达城镇住宅小康社会的居住目标研究>(2003)?关于经济体制下多层次住房会居住目标明确提出户均一套调整住房供给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供给体系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备(2006).<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齐全,经济适用住房单套的建筑住房困难的假设干意见>
7、;(2007).<经济适用面积控制在60m左右住房管理方法>(2007)资料来源:根据路红,姜书明?和谐人居中国城镇小康住宅开展的理想目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以及相关政策文件整理而成.住房供给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厦门市为例展开实例分析和讨论.2城市经济增长与住房水平提升厦门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立经济特区,当时的城市规模很小;至市的建设跳出了本岛,逐步扩展到市产总值从1981年的741亿元上升至2006年的116237亿元人均GDP加速增长(图1).经济增长推动了城市建设住宅建设也有了相应的长足开展.厦门市的住宅建设曾经历了两次区的1980年至1990年,年住宅竣工
8、.增加了7倍人均住房面积到达了770m第二次飞跃是1990年的住房制资料来源:2021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表2厦门市各年份人均居住面积,五年增长率(%)4135225447注:均以户籍人口计算,下同.资料来源:2005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9誊I匐黼IjI姜I陵墓l【辞I;ci期间经济开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成效(表2).3城市总体住房水平的持续提高及其结构性矛盾家经济开展阶段和城市化水平来确定,并以人均居住面积作为衡量标准.比照国际标准相对于现阶段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厦门市就人均居住水平而言已明显超前.似乎已进入了全面满足住房质量要求的时期并相应地需采用舒适健康的城市住房标准.国民生
9、产总值,人均居住水平都是平均量概均居住面积的统计方法无法反映诸如中低收入者住房情况,外来人口买房两套以上产权房拥有者数量等非平均量.在方案经济年代,住房开展与经济社会开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是竞争产品,住房消费是个体行为,个体的经济能力和偏好决定了住房市构性矛盾客观存在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下以厦门为例展开实证分析.表3厦门市人均居住面积的分布状况(2000年)Tab.3PercapitalivingspaceinXiamen(2000)31人均住房面积趋大,住房困难家庭减少,但解困任务依然突出市的整体人均居住面积就已高达2293m,总体事实是仍有2337%的家庭无法到达人均8m的城镇最低住
10、房标准:同时有15%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超过了50m.明显苦乐不均(表3).在1998年的房改政策出台后厦门市政府制会保障性住房与各类商品房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的市厦门市的商品房价格开始持续上涨:另一方面,岛内的商品房建设以大户型为主流.以发现人均居住面积小于16m的家庭与大于住面积小于8m的家庭的比例由23%降至5%而人均50mi以上的家庭的比例那么由15%降至8%.另一方面.人均居住面积在2029m的家庭的比例急剧上升(图2).总体而言,两极化的苦乐不均状况有了发现.在住房困难家庭数减少的同时,从人均居住面积8m跃升至20m的梯度中缺乏渐进的总家庭人均居住面积(m)户数sI,T912131617
11、192029303940_资料来源:2000年厦f市人口普查资料.图2厦门市人均居住水平分布的历时性比拟(2000年及2006年)Fig.2PercapitalivingspaceinXiamen(2000,2006)资料来源:2000年厦门市人口普查资料:2006年课题组抽样调查数据u一薄浴造ol丁z兰z0卫罢而3引过渡即人均1316m的中低水平家庭比例在开展的过程中不降反升而人均3039m及4049m的高端家庭的比例那么进一步攀升.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住房水平的提升,宫方请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困难家庭的住房控制标准,假设将2006的低端居住面积标准定为人均12叶.那么住房困难群体的比例仍然到达9
12、%.考虑到这一16的看,人均居住面积16m以下家庭的住房改善程度不及中高端家庭的改善程度.已大幅提高但仍较不平衡除了住宅面积之外,住房间数是衡量居住中心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居住目标研究?0提出了5个定性指标和16个定量指标.5个定性指标的具体内容是户均一套房,人均一为是实现和谐人居的重要标准.在2000年.厦门市36%的家庭只拥有一间住房(户均一间房).合住LLII高达1420%.住房产的户型分布结构的不理想状态.着住房面积的增加而急剧攀升.人均拥有12问房的家庭群体占到了55%,居住质量提升的趋势明显.但同时仍有约32%的达不到人均一间房的小康标准.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存在关联性大
13、家庭积2029m及人均12间房的住房标准而言已是否切实得到解决,而并非是一个总量或人均的标准.面原有低水平的居住状况亟待改善,另方面.均住房水平会进一步降低.因此,对家庭规模和住房水平的相关程度分析可反映出弱势群体住房问题随时间开展的累积程度.基于2006年的抽样调查数据将家庭人口构成分为13人的核心家庭,36人的中等规模家庭和69人的大家庭三组在核心家庭组中3494%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1316m在中等规模家庭组中.以人均居住面积913m的家庭为最多,在这一组中的比例达4283%而大家庭组中,人均居住面积小于8m的户数比例与居民的住房状况有着关联性据2006年抽样调查数据.居住面积小于8m的
14、居民中6552%属于大家庭户.从居民户总教上看虽然大家庭组占总户数的比例较低.仅为580%.但由于其家庭人口数量多对这一组的实际人口数量不可小视.上述分析说明基于传统的以家庭户教为单元进行的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均住房间数的统计分析.有可能会低估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解困需求和难度.33空间因素导致的住房市场低效住房的空间区位认同隐含着择居中的综合考与岛外的区位差异表达在交通的可达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教育和医疗水平等诸多方面,从而分布特征可从不同区位的住房供求状况和居住水平等角度加以分析,其中的供求状况以住房价格为表征.其一岛内的住房价格大幅高于岛外反映图3厦门市人均住房间数与人均住房面积分布(2006
15、年)Fig.3PercapitaroomsandpercapitalivingspaceinXiamen(2006)资料来源:2006年课题组抽样调查数据.一圈I霍邢3一奎墨*一莲甚兰暑IngPfanning表4厦门市岛内外住房市场比拟(2006年)岛内岛外价格类型(元)建筑面积百分比建筑面积百分比规模(m)(%)规模(m)(%)15OO250000O0852802320(含2500)3OO04400050002377OO76902367764900资料来源:2000年厦Il市人口普查资料.表5厦门市岛内外人均住房面积与间数的分布(2000年)Tab.5Percapitalivingspac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构建 多层次 城镇 住房 供应 体系 基于 厦门市 实证 分析 讨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