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不孝罪考论.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秦汉不孝罪考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不孝罪考论.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秦汉不孝罪考论2004年第5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160期)古史考辨秦汉不孝罪考论张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9)摘要:秦政府为维护家长权威,对破坏亲子关系犯不孝罪者处以重刑.西汉前期不孝罪的范围逐渐扩大,惩办也愈加严厉.宣帝以后对不孝罪的处分变轻,对普通不孝罪的惩办逐渐脱离刑法而转为教化改造.但是对严重不孝行为处以重刑的法律并未完全消失,经过演变终于在唐律中形成集大成的不孝罪群.关键词:泰朝;两汉;宗法;不孝;处分;死刑中图分类号:D929.32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10049142(2004)0500l208一般认为,中国人的孝意识大致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周人重宗法,形成以尊祖敬宗为主要内容的孝观念.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解体,父权逐渐摆脱了宗族权的压制,成为家庭关系中独一无二的权威,即?苟子?致士?所谓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孝也转变为以善事父母为中心.在儒家学派的大力提倡下,孝成为一种完整的,有关处理亲子关系准那么的学说.?孝经?纪孝行章?第十?中所说的居那么致其敬,养那么致其乐.病那么致其忧,丧那么致其哀,祭那么致其严,将孝与敬,礼结合起来,是对孝行为的高度概括.?孝经?强调以孝事君那么忠,将孝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使之有
3、了狭义,广义的区别:前者指奉养父母,主要针对父母的身体,属于直接意义上的孝;后者指奉献社会,?礼记?祭义?规定:居位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指的就是这种广义的孝.因为孝具有调节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君臣关系的独特作用,逐渐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到了汉代,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确实立,孝观念被统治者大力提倡,并进入政治实践领域,孝与封建礼教相结合,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标准,并由道德准那么上升为法律义务.违犯孝准那么的行为即是不孝.明确记载的不孝罪出现于周代,?尚书?周书?康诰?:王日:封原恶大憝,矧不孝不友,子弗祗服阕父事,大伤厥考心.将原恶大憝
4、(罪恶)与不孝不友对举,不孝已是罪名之一.?周礼?地官上?: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日不孝之刑.不孝罪是刑罚惩治的对象.与周代孝观念相对应,不孝主要是指不能尊祖敬宗,因其对宗法关系会起破坏作用,所以为法律所禁止.?孝经?将孝的准那么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当作治理社会的根本原那么,故而将不孝上升为最严重的犯罪.?孝经?五刑章?第十一?: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将不孝罪列于五刑之首.就秦汉时期的有关案例来看,不孝系指生前不能善待祖父母,父母,有殴打,杀害,谩骂,诽谤,告发,不听教令,不赡养,生病不能侍奉,父母在别收稿日期:20031230作者简介:张功(1966一),男,汉族,甘肃成县人,首都师范大
5、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l2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籍,异财等行为;去世后隐匿消息,不服丧,守丧期间嫁娶,发生性关系,生子,释服从吉,作乐,杂戏,参与主婚,参加宴席,听音乐等行为.当然,在秦汉两代的不同阶段,上述不孝行为在法律的人罪种类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本文考察秦及两汉时代不孝罪的出现根源,具体特征和变迁背景,不孝罪从?秦律?到?唐律?的演变轨迹,以及秦汉不孝罪在法律史上的位置.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秦代的不孝罪秦自立国起就与戎狄杂处,社会文化开展落后于中原各国.至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1(卷68.p.2230
6、),严刑峻法,推行农战政策.变法使宗族制度解体,形成了摆脱宗族组织束缚而直接隶属于国家的个体家庭.个体家庭既是独立的生产和消费单位,也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来源,因而构成封建统治的经济根底.为维护个体小家庭的稳定,秦国对危及父家长权威的不孝罪给以严惩.?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说苑?:秦始皇太后不谨,幸郎赉,始皇取毒四肢车裂之,取两弟扑杀之,取太后迁之咸阳宫.茅焦乃上说日: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咸阳,有不孝之行王乃自迎太后归咸阳.1(卷6,p.229)即使是秦始皇,其不孝行为也会受人指责.“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
7、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扶苏受诏自裁.1(卷87,p.2551)这是对太子使用不孝罪的特殊例子.秦律规定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伪诏以扶苏对秦始皇心怀怨望,诽谤其父,犯不孝罪,因此处以死刑.儿子诽谤父亲是构成不孝罪的条件之一.?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不孝行为被揭发的案例.?法律问答?: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2(p.195)免老为超过六十岁(有爵者为五十六岁)的老人.免老以不孝罪揭发而请求制裁犯罪者时,官府可以不经过三环(原)的手续直接捕捉犯罪嫌疑人.?封诊式?告子条:爰书,某里士五(伍)甲告
8、日: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即令令史已往执.令史已爰书:与牢隶臣某执丙,得某室.丞某讯丙,辞日:甲亲子,诚不孝甲所,毋(无)它罪坐.2(p.273)父亲以不孝罪揭发儿子,要求杀死儿子,官府在调查时认为诚不孝甲,肯定了原告提供的不孝事实,大概处分也会与父亲的请求相同.秦律中有非公室告的规定: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可(何)谓非公室告?(子盗父母)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告者罪已行,它人有(又)袭其告之,亦不当听.2(p.196)父母杀死盗窃自己财产的子女,奴婢,或对他们用刑时,子女,臣妾上告,官府不会受理;强行上告那么上告者有罪.
9、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邻里连坐,鼓励告奸,在这种背景下出现非公室告的规定,可以看作是对子女上告父母这一不孝行为的消极处理.?唐律疏议?名例?十恶?规定的不孝行为有:“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假设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假设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3诅詈即诽谤,诅咒父母要处以绞刑,显示出唐律与秦律之间的相通之处.秦代对不孝行为也可能给予断足流放的处罚.?封诊式?迁子条:士五(伍)咸阳才(在)某里日丙,坐父甲谒鋈其足,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论之.迁丙如甲告,以律包.今鋈丙足“2(p.261)父亲状告儿子,极有可能是儿子有不孝行为
10、,要求将儿子断足,迁往蜀地,终身不得返回,这一要求最后得到满足.“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今殴高大父母,可(何)论?比大父母.2(p.184)殴父母罪行的量刑在?秦简?中没有记载,但殴大父母的量刑应该是以殴父母为根底的,那么对殴祖父母,父母的不孝行为给予黥城旦舂的处分是可以推知的.13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上述几个案例都使用了不孝罪名,显示出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对于犯不孝罪者,即使普通人也可以要求处分,而且对不孝罪的特征及惩办方式是普通人都熟悉的.这一时期的不孝罪仅限于调解家庭关系,不孝行为如?孟子?离娄下?所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
11、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主要是不能养护父母,危及父母生命平安等行为,并没有如以后那样将许多违悖礼教的行为都纳入不孝罪范畴.对于分家另立门户的父子而言,似乎不存在不孝问题.商君遗礼仪,弃人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那么出分,家贫子壮那么出赘.借父稷钮,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悦,那么反唇而相稽.其慈子嗜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4(卷48,p.2244)显然,父母在而分家,责骂父母,不尊重和帮助父母,这些以儒家孝观念衡量均属不孝的行为并不在秦法惩治的范围之内,否那么以
12、秦法之严,断不会容许此类行为成为社会风气.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小农家庭的存在和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开展的根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依法严惩危及小农家庭存在和安定的行为,维护父家长的绝对权威,以保证社会稳定,这是秦不孝罪的特点.秦代对不孝罪的处分相当严厉,可以处以死刑,也可以处以断足或终身流放,或蒜城旦舂,这与?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的记载是一致的.?孝经?对不孝罪的有关记载以战国时代的法律实践为根底,在诸国中,重法治的秦国对不孝罪的量刑可能是较重的.秦政府强调孝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从家庭开始,培养人们对长上自觉地服从和敬爱的意识,然后移孝作忠,把孝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使人们自觉地服从和衷心
13、拥护封建政府的管理.秦国虽然严惩危及父家长权威的不孝行为,但由于排斥教化,过分强调功利和刑法惩治,反而使得人们亲情冷淡,社会风俗缺乏人情味.由于秦政府的残暴统治不能对民众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也失去了民众对政府14的心理认同和拥护,从而使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失去了社会心理的支撑.强大的秦国顷刻间烟消云散,与此有极大的关系.这也说明秦对不孝罪的防治是失败的.二,西汉前期(高祖至昭帝时期)的不孝罪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就着手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秩序,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4(卷1,P.54).
14、如贾谊所言,西汉前期民间不孝行为相当普遍,因此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根底,法律对于破坏小农家庭稳定的不孝罪予以严惩.?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律日:教人不孝,次不孝之律.不孝者弃市.弃市之次,黥为城旦舂.当黥公士,公士妻以上完之.奸者耐为隶臣妾.捕奸者必案之校上.今杜滹女子甲夫公士丁疾死,丧棺在堂上,未葬,与丁母素夜丧,环棺而哭.甲与男子丙偕之棺后内中合奸.明旦,素告甲吏,吏捕得甲,疑甲罪.廷尉,正始,监弘,廷史武等卅人议当,皆日:律,死置后之次;妻次父母;妻死归宁,与父母同法,以律置后之次人事计之,夫异尊于妻,妻事夫,及服其丧,资当次父母如律.妻之为后次夫,父母,夫,父母死,未葬,奸丧旁者,
15、当不孝,不孝弃市;不孝之次,当黥为城旦舂;敖悍,完之.当之,妻尊夫,当次父母,而甲夫死,不悲哀,与男子合奸丧旁,致之不孝,敖悍之律二章.捕者虽弗案校上,甲当完为舂,告杜论甲.今廷史申徭使而后来,非廷尉当,议日:当非是.律日:不孝弃市.有生父而不食三日,吏且何以论子?廷尉等日:当弃市.有(又)日:有死父,不祠其家三日,子当何论?廷尉等日:不当论.有子不听生父教,谁与不听死父教罪重?(廷尉)等日:当弃市,不听死父教毋罪.有(又)日:与男子奸棺丧旁,捕者弗案校上,独完为舂,不亦重乎?(廷尉)等日:诚失之.5从简文可知汉初法律对不孝罪的处分原那么.量刑最重的是死刑,根本沿袭秦律的内容.妻子在夫丧期间与
16、其他男子发生性行为,被婆婆揭发,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廷尉以不孝之次定罪,因为她是公士之妻,处以黥城旦舂之次完城旦舂.根据廷史申的意见,由于公士丁已死,而且没有当场抓住奸情(弗案校上),使用次不孝罪失于偏重.除夫,父母死合奸丧旁外,不赡养父母,不听从生父的教训也属于不孝行为,可处以死刑.不孝行为最重者处弃市之刑;次不孝者黥城旦舂,完城旦舂;再次处耐刑.?张家山汉墓竹简?中的(-年律令?是汉初惠帝,吕后时期的法令.汉初法律承袭秦法,引文前又有故律二字,或许是秦朝的法律.从廷史申的意见中也可以看到秦代对不孝罪处理的影子.?张家山汉墓竹简?贼律?:子牧杀父母,殴詈泰父母,父母段(假)大母,主母,后母及父
17、母告子不孝,皆弃市.教人不孝,黥为城旦舂.“贼杀伤父母,牧杀父母,欧(殴)詈父母,父母告子不孝,其妻子为收者,皆锢,令毋得以爵偿,免除及赎.?张家山汉墓竹简?告律?:杀伤大父母,父母,及奴婢杀伤主,主父母妻子,自告者皆不得减.子告父母,妇告威(婆婆)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由上述各律可知,杀害,殴伤,辱骂父母,祖父母都属于不孝罪,要处以弃市的惩罚,不得以爵位和金钱赎罪.子女杀伤父母,祖父母不得以自告来减罪.子女揭发父母,官府不会受理.“(景帝)三年冬十二月,诏日:襄平侯嘉子恢说不孝,谋反,欲以杀嘉,大逆无道.其赦嘉为襄平侯,及妻子当坐者复故爵,论恢说及妻子如法.4(卷5,p.
18、142)师古日:恢说有私怨于其父,而白谋反,欲令其父坐死也.如淳日:律,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市.今赦其余子不与恢说谋者,复其故爵.这次谋反有成心杀父的目的,在不孝,谋反两个罪行中谋杀亲长的不孝行为是重点,所以处以死刑.鉴于纪嘉的无辜,只处死逆子恢说及其妻,并没有连带其父母.刘爽是衡山王刘赐的长子,原太子,衡山王废掉刘爽,改立次子刘孝为太子,并且企图和淮南王刘安联合谋反.刘爽知道后,派白赢揭发了弟弟刘孝及衡山王的恶事.王闻爽使白赢上书,恐言国阴事,即上书反告太子爽所为不道弃市罪廷尉治验,公卿请逮捕衡山王治之王闻,即白刭杀及太子爽坐王告不孝,皆弃市.1(卷118,P.3097)由于被父亲以不
19、孝罪揭发,刘爽被弃市.父母揭发子女的不孝行为,官府认定后可处以死刑,与前引?封诊式?中父告子不孝的记载在原那么上是一致的.同一事件在?汉书?中记载为太子爽坐告王父不孝4(卷44,p.2156).汉武帝时期没有父子必须相隐的法令,而且刘爽先自告反,告除其罪(师古日:先告有反谋,又告人与己反,而自得除反罪)4(卷44.p.2156),刘爽所告也是反谋,不应该以揭发父亲而获罪.?史记?所载近于事实,故从之.“(景帝)三年冬,楚王来朝,错因言楚王戍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削东海郡.4】(卷35,P.19o6)隆虑,孝景中五年,侯融以长公主子侯,二十九年,坐母丧未除服奸,自杀.4(卷16
20、,p.538)H丧期间发生性行为即为不孝,要处以死刑.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常山宪王刘勃在父亲生病时不侍奉,不亲尝汤药;父亲去世时又私奸,饮酒,博戏,听音乐,与女子招摇过市,受理刑狱,这些不孝行为被人揭发,有司依律请求处以死刑,后被废王流放4(卷53,p.2434).“又王(梁平王)及母陈太后事李太后(梁平王祖母)多不顺,有汉使者来,李太后欲自言,王使谒者中郎胡等遮止,闭门,李太后与争门,措指不得见汉使者.(元朔年间有人上书告)天子下吏验问,有之.公卿治,奏以为不孝,请诛王及太后.天子日:朕不忍致法.削梁五县,枭任后首于市.4】(卷47,p.2215)事祖母不顺也属于不孝行为,依照法律应
21、处死刑.“元鼎元年,侯陈季须坐母长公主卒,未除服奸,兄弟争财,当死,自杀,国除.1(卷18,p.887)未除服奸,兄弟争财同样属于不孝行为,依律当处以死刑.上述史料所见,西汉前期的不孝罪都是破坏亲子关系的犯罪,具体有杀害亲长,殴打父母,不给与经济援助,不服从父母管教,不侍奉父母,告发父母的犯罪行为,服丧期间有性行为,博戏,听音乐,招摇过市等.一旦被父母指控犯不孝罪并15张功秦汉不孝罪考论得到官府确认,就会处被以死刑到耐刑的惩罚.凡获不孝罪者不得以金钱和爵位赎罪,也不得告发父母的犯罪行为,否那么要处以弃市的惩罚.对于破坏亲子关系的不孝犯罪,国家站在亲长一边,依法严格惩办.?春秋公羊传?文公十六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秦汉 不孝 罪考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