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运用审辩式思维提升城市化问题复习效率.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运用审辩式思维提升城市化问题复习效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运用审辩式思维提升城市化问题复习效率.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运用审辩式思维提升城市化问题复习效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指出“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因此,在二轮备考时不能把各个知识点割裂复习,而要把必备知识放到整体知识网络中,把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网络。在复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归类、分析、解释等审辩式思维将必备知识与学科素养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外历史纲要的相关知识与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城市化问题融合,提升复习的效率。一、厘清概念,提高思辨力综观近年来的高考真题,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考查
2、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突破了知识和能力立意,突出素养立意与育人功能。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应提升历史思辨意识与思辨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厘清历史概念,概念是能力的基础。在复习城市化这一专题时,首先要弄清何为城市?何为城市化?1.城市何为城市?据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已知最初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御作用的军事据点;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故说文和礼江礼运中记载:“城,所以盛民也”“城郭沟池以为固”。市,指的是交易市场。易系辞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文
3、解字也认为:“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可见,凡进行买卖的交易场所即为市。从古代文献记载城与市的基本特征看,城与市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有城不一定有市;相反,市场也不一定围筑墙垣。“城”是适应统治集团的需要,统治者利用它行使国家职能,由于政治力量的作用自上而下形成的;而“市”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商品交换以及伴随出现的手工业的逐渐发展,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多,由“下”而“上”形成的。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
4、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随着城或市的发展与变化,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2.城市化城市化也被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聚集,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其表现有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取代农村生活方式等。二、时空定位
5、,提升历史思维历史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时序性,可以说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历史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空间相联系的。通过时空定位,有助于学生依据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历史思维。因此在复习“城市化”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或画时间轴等,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准确把握具体生动的历史史实,厘清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时空定位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相关情境,或者以“线”性时间轴作为问题情境进行纵向比较城市发展变化表现等。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可以引入“唐长安城”“北宋汴京(开封)”平面图,通过观察唐朝与宋朝都城示意图,分析北宋时期城市商业行为发生的重
6、大变化,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的表现。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联系所学进一步思考长安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大都会,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长安的衰落原因是什么,长安的衰落对中国古代城市格局有什么影响。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引入如下情境:材料一 据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一书论述:经济重心的东移、南移,关中相对落后日益明显。大运河通到洛阳,贡赋便于长安。皇帝常率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就食”洛阳。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在其后的政治动乱中,长安城又屡遭破坏,公元901年,朱温劫唐帝,毁长安宫室民舍,“长安自是遂丘墟矣。”这一次长安的毁灭,是中国城市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五代至北宋,开封成为政治中心。
7、自此,长达千年的以关中地区渭河流域为全国城市重心的格局彻底解体,而东方则成为大城市发展的主要地区。联系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相关知识或者根据上述情境,都很容易得出衰落的原因有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中地区日益衰落,唐末以后战乱的破坏。长安城的衰落对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影响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开始由关中地区向东转移。三、中外比较,开拓思维视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高考关注与创新密切相关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能力与素养,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应合理整合教材内容,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在复习城市化专题时,可以通过创设合理情境或设计新颖的问题等方式,摆脱
8、单一的知识复习的思路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引入中外城市对比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外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异同及其根源,提升国际视野。材料二 春秋战国以来的早期中国城市,或是国家行政中心、军事中心,或是地方的行政中心。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已有各种类型的建筑,有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作坊、体育场等。贫富居民混居在同一街区,即使是很有钱的富户,其住宅外观与贫者住屋也无大异。雅典最出色的建筑群是卫城,是当时的宗教圣
9、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雅典的外城比雷艾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外城市发展的异同点,并指出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通过上述材料的阅读提炼,很容易得出中外城市发展的相同点为都有城墙,都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经济功能。从布局来看不同点是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古希腊布局比较随意;从功能来看不同点是古代中国城市政治功能更突出,古希腊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联系中外历史纲要相关知识,很容易得出古代中外城市发展不同原因主要是古代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工商业发达。关于近代以来的城
10、市化问题,在厘清中国与世界各自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同时,必须要准确理解近代中外走向城市化的背景原因是什么。在复习这一段历史知识时,可以从“世界历史上的城市化”和“中国近代城市的兴起”两个角度创设情境。材料三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得益于运河和蒸汽机驱动的棉纺厂。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1802年发展到52家,到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曾将18世纪60年代开工兴建的第一条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