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2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B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2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B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2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B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2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B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2020北京丰台高一(上)期中语文(B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甲(俭朴简朴),但是一尘不染。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乙(消磨消耗)了多少黄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
2、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返的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如雷贯耳,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丙(未免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绿草如荫B芦蒿 C槛(jin)外山光D应和(h) 2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简朴消耗未免B简朴消磨不免 C俭朴消耗不免D俭朴消磨未免 3文中加框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尘不染B流连
3、忘返C如雷贯耳D莘莘学子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45题。 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_。_。_。_。15时,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大关。明天高温天气还将继续扩张,并呈现出明显向北发展的趋势。 4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高温天气明显反弹 14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较昨日(13万平方公里)明显扩大 昨日,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明显减弱,成为近期最为凉爽的一天 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35以上高温,其中安徽局部地区气温将高达3739 AB
4、CD 5文中画线句有歧义,请修改为无歧义的句子。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不超过25个字。(2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10题。(18分) 材料一 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养的土地创造出了璀璨的黄河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起源早,成熟快。黄河流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类,家畜、家禽的化石以及石斧等生产工具。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
5、帛等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单字数量和笔画工整程度都表明其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因此汉字的起源应该很早。文字的产生使黄河文化迅速成熟。现在,有些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址、文献遭到了破坏损毁,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 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旱地农业必须以水利设施为基础。人们共同关心、治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水利问题,从而养成了关心社会问题的文化心理。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产生。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孔子几乎把
6、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即是一个政治问题,读书学习也是为了参与政治。政治问题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有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 黄河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虽不断遭受外部文化的入侵,但始终保持其道统,显示出强大的同化能力。黄河文化以它博大的胸怀,吸纳周边多种原始文化,形成了文明国家。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早在汉朝,中央政权就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
7、亚和欧洲的政治、贸易等联系。这条通道也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即丝绸之路。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对外文化交往极为活跃。在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展示了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特点,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 (取材于牛建强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水利问题与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 B.殷商时期纺织业高度发达,促进了甲骨文的成熟。 C.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的时期。 D.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政
8、治交流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7根据材料一,下列黄河文化的特征,不属于与旱地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一项是(3分) A.蕴含着儒家精神B.起源早,成熟快 C.政治色彩鲜明D.同化能力强大 材料二 黄河在造就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曾因频繁改道、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治理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黄土高原地区总土地面积64.06万km2,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频繁,“黄泛区”良田沙化,风沙弥漫,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减小,沙尘暴次数减少
9、,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构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扭转了黄河下游决口改道的历史。70年来,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治理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断流。黄河断流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河口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自1999年我国实施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等政策以来,黄河下游再没有发生过断流,沿黄湿地补水需求得以满足,河流湿地面积增加,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恢复,黄河生命健康得以维护。 此外,通过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黄河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黄河干流兰州、包头、潼关等重要河段水体水质明显好转,水体功能恢复,为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提供了支撑,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保障。
10、黄河治理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黄河决口历史的扭转,避免了大量的人民群众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避免了道路、生产生活设施以及引黄灌溉系统等遭受破坏,为黄河流域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为山西、鄂尔多斯等国家重点能源基地提供水源保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了入黄泥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区域内耕地面积,促进了当地脱贫致富。引黄灌溉、引洪放淤等措施还有效利用了黄河水含沙量大的特点,放淤改土数十万公顷,形成了良田,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满足了流域内的需求,还供给流域外其他省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治理黄河
11、70年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为谋求黄河长治久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大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力度,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取材于李文学的文章) 8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成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绝了泥沙入黄的现象,维护了黄河的健康生命。 B.流域内大量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都得到有效治理。 C.阻止了黄河决口改道,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D.解决了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增加了沿黄湿地面积。 9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促进了黄河文化形成。 B.材料二认为要改善黄河
12、的水体水质,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 C.两则材料都列举了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令人信服。 D.两则材料关于农业生产对黄河文化发展的作用,看法是相反的。 10以上两则材料能为“谋求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提供哪些方面的借鉴?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阐释。(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3题。 渔家傲 苏轼 临水纵横回晚鞚【1】,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2】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1】鞚,有嚼口的马笼头。【2】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 11下
13、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临水纵横回晚鞚”,词人骑马奔驰于水滨,很晚才踏上归程。此句凸显了词人豪迈英武的气势。 B“归来转闻几弄”,骑马归来,耳闻暮霭中传来笛奏的乐曲,词人情绪发生转变,若有所悟。 C“秋阴重云凝冻”,秋天阴暗沉重,西山云雾笼罩,天寒雪淡。景物反衬出词人内心的郁闷。 D“美酒旌旆拥”,饮酒话别,席前歌舞狂欢;词人腰挎金鱼佩饰,护卫前呼后拥,场面壮观。 12“尊前舞雪狂歌送”一句中,“舞雪”形容舞姿回旋如雪花飞舞。这里把人比作物去写,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写人的一项是(3分) A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B独上江楼思
14、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感旧)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13苏轼常以“梦”感叹人生。此词结语“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_,仙之人兮列如麻”,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杜甫登高“_,渚清沙白鸟飞回
15、。_,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自然之秋表现人生之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羽扇纶巾,_,_”用赤壁一战中的非凡气度与功业来赞美周瑜。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20题。(22分) 木质的村庄 王芸 溯流而上,大致可以发现,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是结构房屋的主体,构造实用的部分,也镶嵌于修饰的部分。木的包容、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这样的老宅经过时光的沉淀,墙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2学年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B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北京市 丰台区 2020 2022 学年度 期中 语文试卷 统编 版高一 必修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