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优选: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选: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选: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法 教案(三) 分数除法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理与练习2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解含有分数的方程的方法,进一步驾驭本单元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进一步相识比的实际问题数量之间的联系,能运用比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及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实力,体会对应的思想,培育动手实践、合作沟通和自我反思的实力。 3使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感受分数除法、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探究实践的胜利体验,并能对自己的学习
2、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解答分数和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 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分数除法这一单元的哪些内容? 今日我们接着复习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整理与练习分数和比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用分数、比的相关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同时还要运用分数与比的学问,开展相关探究实践活动,加深相关学问的理解,提高探究实践的实力。 二、反复读关系句,找出单位1的数量,说出数量关系式。 1.黑兔只数的 2/7 是白兔的只数 2.一批水泥,用去了 2/5 。 3.五年级期末跳高测验有 3/
3、4 的同学及格 4.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2/9 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6 三、对比练习 第一组 1.常青湖小学修建一条塑胶跑道,安排造价30万元,实际造价是原安排的 9/10 ,实际造价多少万元? 2.常青湖小学修建一条塑胶跑道,实际造价27万元,是原安排的 9/10,原安排造价多少万元?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指名说出思索过程 引导学生说出单位 1的量已知与未知分别怎样列式计算。 其次组 1.芳芳有卡片56张,明明的卡片张数比芳芳少2/7 ,明明比芳芳少多少张? 2.明明的卡片张数比芳芳少 2/7 ,正好少了16张,芳芳有卡片多少张?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指名说出思索过程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
4、点 第三组 1.某工厂有一堆煤,重 4/5 吨,用去 2/3 ,用去了多少吨? 2.某工厂有一堆煤,用去 2/3 ,正好是 4/5 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 3.某工厂有一堆煤,用去 2/3 吨,还剩 4/5 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 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完成。(只列算式不计算)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 解答过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把第一题的问题改成还剩几分之几,指名口答 以上练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相识不同实际问题的特点,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学问内化,形成解题技巧;另一方面可以培育学生比软、分析、推理等思维实力。 第四组 1.甲农场在一块36公顷的土地
5、上种植大豆和玉米,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的比是4 :5,分别求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 2.乙农场大豆的种植面积是36公顷。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的比是4 :5,求玉米的种植面积。 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解答过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两个部分的比是4:5,但第(1)题己知大豆和玉米总面积36公顷,对应比里两部分的和,是按比例安排的实际问题,要按每个部分的数量是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来计算;第(2)题已知数量对应的只是比的一个部分4,求另一个部分5 对应的数量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要依据所求的这个数量是已知数量的几分之
6、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这组对比练习,主要是让学生驾驭比的两类实际问题的特点,以及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这里虽然都是依据比的意义来解答,但第(1)题是典型的按比例安排一实际问题,第(2)题可以把比转化成所求数量是已知数量的几分之几再解答,也可以依据每个数一量所占的份数进行思索。 四、提高练习 少先队员收集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共60件,植物标本的件数是昆虫标本的 1/2 。两种标本各收集了多少件? 引导学生转化成植物标本的件数与昆虫标本的比是1:2来计算 五、综合实践 画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3 画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长与宽的比是1:3。 学生自由
7、读题,并指名说出每题中的条件。 提问:依据两题中的条件,解决问题可以怎样思索?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理解:第(1)题中面积是24平方厘米,可以列举出长和宽有几种可能,依据化简后长与宽的比是3:2,确定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画图。第(2)题中周长是16厘米,找出长和宽的和是8厘米,再按长与宽的比是5:3,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画图。 学生解答,得出结论:第(1)题中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4厘米;第(2)题中的长和宽分别是5厘米、3厘米。学生依据长和宽的厘米数,在方格图中分别画出两个长方形。 集体校对,让画错的学生说说错误缘由,并改正。 六、总结 教学反思: (一)注意复习方法的引导 数学的复习过程
8、,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学问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学问网络的实力就显得特殊重要。理清学问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 我力图通过对比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从而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我认为数学教学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学生经过自己的练习而整理归纳出来的学问,学生理解会更深刻,记得特殊坚固,而且能有效地熬炼和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 (二)重点引导学生 用代数思维解题,与初中接轨。 分数除法应用题老教材在解题方法上是
9、以算术方法为主,侧重于让学生找单位1,分析1的量是否已知,然后依据1的量知道与推翻定是用乘法还是除法。在列算式的时候,注意量、率对应分析,即用公式模式:1的量分率=对应的量,或部重量对应分率=1的量。而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则淡化了这种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学问的连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注意让学生分析题中的意思,用代数思维解题即让学生依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思路达到了统一。 新老教材的这种不同让我觉得,老师必需适应新的改变,不能强化学生的算术方法解题思维习惯,而应及早的引导学生叩开代数思维解题的思维大门,让学生的的思维更加开阔,更敏捷,让他们的想象飞的更高更远
10、。 (三)注意学生综合实力的培育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畅所欲言。复习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充分探讨沟通。展示时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都加以激励,因为每一位学生得到老师的确定或激励都特有成就感,以后做什么练习都会乐此不彼地去完成。学生发言越来越大胆,奇思妙想不断涌现。 这一节课我由于设计问题偏多,学生沟通时奢侈了肯定时间,达标测评由于时间不够没做,对学案要进一步的整理,合理支配问题,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提示: 小学数学试题、学问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一、教学
11、内容 1.倒数的相识 2.分数除法的计算 3.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驾驭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驾驭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并驾驭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改变与详细编排 (一)主要改变 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改变。 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 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已经特别熟识,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除法意义”的例题,
12、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 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例如,第41页例6中,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共得42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解决时,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设的未知数不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 虽
13、然这些方程之间可以通过变形相互转化,但其背后的思索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时,要留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并通过不同解法的沟通,养成多角度地思索问题的习惯。 其次类是可用抽象的“1”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利用修路这一“工程问题”来引入,使学生经验发觉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会认为题中缺少解题的信息,此时,老师追问:缺少什么信息呢?学生会回答:不知道马路长多少千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假设马路总长为某个详细的长度,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发觉虽然假设的马路详细长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使学生产生探究缘由的欲望。通过分析,发觉不管马
14、路总长是多少,两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占总长度的和是不变的,这也是能得到相同结果的内在缘由。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可用“1”来表示马路总长。 教学此例时,要留意以下几点。 第一,这里不是要系统地教学各类“工程问题”,教学时不要对“工程问题”多变式、深挖掘、广训练。 其次,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数量关系,只要会用详细的语言描述出来就可以,如“马路的总长每天修的长度=须要修的天数”。 第三,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结论,尤其不要把列出“1(+)”这一最简形式的算式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形成“解题套路”,而是要让学生经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驾驭问题解决的技能和策略。例如,假设的方
15、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策略,也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假如学生认为把马路总长假设成一个详细的量来解决更易于理解,要允许学生接着采纳这种一般性的解题思路。把马路总长假设成“1”(而不是1 km),须要学生具有更抽象的数学思维。 第四,要结合问题解决,使学生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基本的活动阅历。在此例的教学中,要留意体现变中有不变的思想、抽象的思想、模型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教材特意在练习中编排了运输问题、行程问题、泄洪问题、种树问题,使学生发觉:虽然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各不相同,但其背后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透过纷繁芜杂的现实
16、情境的表象,找出体现数量之间本质关系的数学模型。 (二)详细编排 1倒数的相识 (1)例1。 教材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使学生通过计算、视察、探讨等活动,归纳出它们的共同规律,引出倒数的定义,并用实例突出“互为倒数”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思索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假如两个数都是分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假如一个是整数,那么另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分母就是该整数,为例1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1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先支配找倒数的活动,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在总结求倒数的方法时,要分三种状况:求分数的倒数;求整数的倒数;1和0的倒数的问题。对于1和0的倒
17、数问题,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行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2. 分数除法 (1)例1。 例1以折纸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先解决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特别状况;再引出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状况。第一个问题是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状况,有两种思索方法,方法一是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理解并计算;方法二是利用分数的意义,将问题转化为求的来理解和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其次个问题,凸显方法一的局限性和方法二的一般适用性。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经验由特别到一般的探究过程,进而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其
18、中的1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例2。 例2探讨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状况。在解决“谁走得快些”这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列出两个算式,列式的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所不同的是路程、时间由整数换成了分数。由于学生对这一数量关系比较熟识,所以列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有利于把教学重点集中于计算方法的探究与理解。 理解“2”的算理是本例的重点。教材采纳画线段图的直观方式呈现推算的思路:由于1小时里有3个小时,所以可以先求出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即先求出小时走的2km的一半(即)。由于有了直观图的支持,降低了学生
19、对23中每一部分含义的理解难度,顺当完成从“除以一个分数”到“乘上这个分数的倒数”的转化。 通过求小红平均每小时走多少路程引出分数除以分数的算式。由于有了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铺垫,教材在这儿没有呈现线段图,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写成”,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自行阐述算理。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分数除法的一般算法,使学生看到,不管被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不管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只要除数不为0,都可以转化成乘上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这一算法。 (3)例3。 本例以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为素材引出分数混合运算。分数混合运算的依次问题已在“分数乘数”单元解决了,学生在此学习分数混合
20、运算,既是分数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也为后面学习利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材供应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了不同的分析思路。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对于不带括号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既可以从左至右按步骤计算,也可以干脆转化为分数连乘后同时约分计算。 (4)例4。 本例是让学生解决简洁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是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向问题。 教材通过问题解决的三大步骤让学生经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其中,“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行分析题意,弄清晰条件和问题,选取有效信息。在这里,成人体内水分与体重的关系是一个多余条件,须要学
21、生加以辨别。 这类问题假如用算术方法解,较难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推断谁是单位“1”,数量关系也较困难。因此,教材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利用已有学问画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这样思索问题的思路与相应的分数乘法问题完全一样,只是参加列式的是未知数而已。 “回顾与反思”部分中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是相应乘法数量关系的二次应用。同时,对有效信息的选取的反思,以及对列方程方法价值的体会,也是反思的重点。 (5)例5。 本例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逆向问题,是以例4为基础,把条件稍作变更,形成稍困难的问题。 用算术方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不仅须要逆向思索,还要把“比一个数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选 六年级 上册 数学 第三 单元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