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本位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录2.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写作本位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录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本位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录2.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录小学语文教师特约记者 王崧舟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等职。出版语文:表现与存在语文:回望与沉思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等专著和教材。首创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理论,在语文界引起了热烈而深刻的反响。 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 王崧舟:读写互动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一直备受广大语文教师关注,您颠覆性地提出了“写作本位”的全新读写观,能否请您谈谈自己的思考? 潘新和:读写结合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老
2、一辈的提法是“以读带(促)写”“读写结合”。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主流读写观认为“阅渎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培养读的能力,也是一个目的”可以看出,这一读写观是“阅读本位”的。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就是按照这一观念编写的,教学的中心是阅读,课堂几乎是讲读、串讲课文的一统天下,这种状况也是由这一观念所决定的。这一观念从20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到今天已经成为教材与教学的“惯例”和教师的“集体无意识”了如果有一天教材、教学不是以文选为中心,大家一定会觉得十分惊讶:怎么可以这样呢?语文课不教一篇一篇课文还叫教语文吗?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读写观也如此。我
3、们现在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这一读写观是“表现本位”“写作本位”的,把“阅读本位”的教学观念翻了个底朝天。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强调的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说“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强调的就是写作对阅读的重要作用。这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这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对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的颠覆,是认知的深化:不能只讲阅读对写作的作用,不讲写作对阅读的作用。 王崧舟:这一观念对现在老师们思维中已经定型的传统读写观,的确是一种强烈的冲击。请您具体谈谈“写作本位”读写观的依据好吗? 潘新和:以写作为本位,老师们也许一
4、下子难以接受。因为在现实中读、写常常是分开进行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干的事,读归读,写归写,而且,有时阅读是“漫无目的”的这也是目的,有时阅读就是纯粹的消遣、放松,像鲁迅先生说的是一种“嗜好”。但语文教育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 在“写作本位”的读写观里:读“完”(就是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只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使学生学以致用,就是要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需要考核的只有“说”或者
5、“写”,笔试就是写,面试就是说,绝对不会只问你读过哪些书,读”懂”没有,或者问你会不会读书消遣解闷。 王崧舟:站在“写作本位”的角度,您认为“言语秘妙”乃是语文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我觉得,“言语秘妙”是实现读写互动的一个支点。作为阅读,要理解“言语秘妙”;作为写作,要运用“言语秘妙”。那么,您能否就“言语秘妙”这个读写互动的支点展开一些具体的论述? 潘新和:您说中要害了!虽然由读指向写是全方位的,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秘妙”的发现与创造,是其中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朱光潜先生称之为“佳妙”。类似于以往说的“文眼”“诗眼”,用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文章中言语情趣的“
6、亮点”。是指语言运用中最富创造性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寻获和创获“秘妙”,确实是读写互动的一个关键。 王国维先生是这样解释“秘妙”的:“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朱光潜先生将“佳妙”解释为“故事后面的情趣”,就是文字背后耐人寻味之处。他曾举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和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为例说:这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
7、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都做得出,虽然表面看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是要从此种看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处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优秀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就是“秘妙”之所在。当然,有的名篇是不能句摘的,她的“秘妙”是寓于整个篇章之中的。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重点就是对“秘妙”的寻获与品味,不仅知其然,而且还希望能知其所以然。比较而言,从阅读中发现“秘妙”容易些,只要读得多了,善于揣摩,并懂得特定文体、语境的奥秘,也就有可能寻觅出其中的“秘妙”。而要将阅读中
8、寻获的“秘妙”转换到写作中是很困难的,梁启超先生说写作所能教人的是规矩,不能使人巧,就是这个意思。秘妙就是“巧”,如何写出“秘妙”,这是无法直接传授的。但是梁先生说的也不全对,只要学生从阅读教学中悟到写作要追求“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秘妙”,就使学生接近“巧”了。有了读到的种种“秘妙”,品味出“秘妙”的种种“趣味”,他们写作时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对“秘妙”的追求,就有可能创造出“巧”来。 我们不要把“秘妙”看得过于玄奥,无非就是一种别人没有表现过的“情趣”“神采”罢了。大作家有大作家的“秘妙”,孩子也自有孩子的“秘妙”;大作家的“秘妙”孩子写不出来,孩子的“秘妙”大作家也写不出来。就跟大画家
9、不一定能画出“儿童画”一样,孩子创作的“秘妙”同样很可贵。这需要靠老师们去发现,当然,最好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发现。“读写互动”的实现路径 王崧舟: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实现阅读成果向写作能力的转化呢? 潘新和:阅读成果向写作素养转化应是全方位的。在言语智能层面,总括地说有三方面,即三条路径:文体感、语境感、语感。以往我们比较关注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语感,我以为孤立地讲语感是片面的,因为不存在各种文体、语境“通用”的良好语感,不能离开特定的文体、语境谈语感。说一个人语感好,实际上只是说他在某一种文体写作上语感好,或指诗歌或指散文而不是说他各种文体写作语感都一样好。所谓“语感”
10、,就是语言感知与运用的“敏感”;语言“敏感”,就是语言感知与运用的“恰当”。是否“恰当”,必须放在具体文体和语境中才能作出判断。在读写活动中,文体感、语境感、语感这“三感”缺一不可。读写练习,应该着眼于“三感”能力的提高。当然,小学生“文体感”的培养可以缓一缓,不能要求太急、太严,到一定的时候,他们自然会产生“文体”的兴趣,再适时地加以引导即可。 王崧舟:“三感”在读写教学中应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何者才是这个整体的中心呢? 潘新和:如果要说哪一个是中心的话,我以为应该是“语境感中心”。因为文体感和语感都是在“语境”中呈现的,都离不开“语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境感就包含了文体感和语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写作 本位 著名 语文 教育家 新和 先生 访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