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堂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堂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堂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堂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课时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3、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谛视。课时重点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谛视。课时难点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谛视。教学过程特性修订穿井得一人一、寓言故事导入吕不(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河南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撤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
2、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二、朗读课文,梳理文意三、复述故事,加深印象四、理解分析,思辨寓意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探讨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2、传闻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探讨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2)说明求贤不应当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需
3、验之以理。(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实行调杳探讨的确良审慎的看法、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状况?探讨并归纳:五、理性思索,课堂小结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这个故事告知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肯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不应当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需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留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
4、,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邃的道理从简洁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显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课件ppt课时1一、导入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予”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洁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欧洲文学中闻名的寓言作
5、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缘木求鱼(吕氏春秋)。二、新知探究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非常钟)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居:居住及:到国:国都。道:争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闻:有闻而传之者(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穿井得一人 年级 上册 语文 寓言 四则 课堂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