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知识点汇总岳麓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一历史上册《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知识点汇总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册《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知识点汇总岳麓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历史上册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知识点汇总岳麓版高一历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高一历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化 1、简述从汉到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过程。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创立于,完擅长。 (2)、三省的各自职责?三省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有什么作用? 3、宋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财权、行政权、军权是如何划分的? 阅读了解: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 4、元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改
2、变? 5、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什么影响? 1、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中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营造的消暑“夏宫”。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根据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 2、隋唐、北宋时期,丞相制度的改变体现出了怎样的共同特点?这些改变说明白什么问题? 3、从课本P10最终一段小字中提炼出元朝为什么要实行“一省制”? 4、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记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改变? 二、选官制度 1、统治者制定选官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并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分别评价一下这三个制度。 3、简述科举制的
3、形成和发展过程。 隋文帝:起先采纳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以取士,科举制形成。 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心统一分科、定期实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唐宋时期的很多诗人官员出身与进士,而明清时期的很多文化名人却不是状元或进士而是落第秀才,你能举例说明吗? 结合以上材料和设问,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评价。 重点理解:相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化 1、缘由: (1)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2)世家大族袭断仕途
4、,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 2、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渐渐演化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举荐的方式渐渐演化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实质:将学问分子纳入皇帝的限制范围中来。 4、作用: (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家大族后里集中到中心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化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养的提高。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强化的趋势。封建官僚制度作为中心集
5、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与封建专制相适应的。 阅读:科举制的兴衰 开创于隋。完擅长唐朝。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革。僵化于明清,形式上僵化八股取士,内容上僵化四书五经内命题。改造于戊戌变法,形式上改造废八股,内容上改造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结束于1905年 三、监察与谏议 1、简述监察与谏议制度演化的历程?如何评价它? 监察制度:谏议制度: 秦朝:隋唐: 汉代:宋代: 宋代:通判有监察地方的职责。明清: 明清: 2、说明“科道” 易混点:谏议官员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看法,却没有约束皇帝行为的权力。 1、如何相识:P12小字提到的:孙中山五权分立学说中的“弹劾及考试两权”?
6、 2、监察机构的发达、完备,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监察机构及职能愈来愈强化,而明清时期特地的谏议制度却没有了。说明白什么问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 2、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愿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 2.元朝在中心设置中书省,其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B.吏部C.门下省D.中书省 3.唐朝中心政
7、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缘由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相互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4.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5.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察举制B.科举制C.征辟制D.剌史制 6.“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打上了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烙印() A.科举制B.宗法制C.谏议制D.三省六部制
8、7.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须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限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8.有网友发表帖子探讨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9.监察制度是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谏议制度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宋代出现独立的谏议机构谏院三省六
9、部制下负责监察的是门下省 A.B.C.D. 10、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看法。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2)唐太宗认为宰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唐朝宰相的权力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1、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2
10、、以增设丞相的方式,分割丞相的权力。(通过分权加强集权) 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过程中,皇权渐渐加强。 3、缘由: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 4、三省同为宰相,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生活上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李时珍、曹雪芹、宋应星、蒲松龄等。 主动: 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它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供应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供应了源源不断
11、的高素养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旺盛的制度保障之一。 消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化,禁锢了学问分子的创建性,使其致力于钻研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君主专制的加强 事实上就是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和谏议制度。孙中山从历史的发展中相识到谏议制度可以决策失误,监督官员的行为,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科举选官为统治阶级供应了高素养的人才,有利于统治。 (1)先由宰相等集体议政,再由皇帝最终决断。 (2)唐太宗认为置宰相有利于提中学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开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3)宰相是皇帝干脆任免的官吏,必需依照皇帝的意愿行事; 三省机构中门下省负责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历史 上册 古代 政治制度 成熟 知识点 汇总 岳麓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