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3、接着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阅历理解“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独创家是怎样独创坦克的,即把盾的防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独创引发的道理。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打算老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有关独创家的独创故事。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
2、,揭示课题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冲突。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视察这幅图,图上独创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挚友竞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老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矛进攻盾防卫3、学生相互提示:“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锐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其次笔是竖撇。4、师:假如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依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二、初读课文
3、,扫清障碍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细致读读故事吧。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自由读课文。3、小组沟通(1)相互提示简单读错认错的字词。(2)想方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3)组长支配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老师巡察指导。(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订正发音。(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探讨,还不懂的留着全班探讨。学生默读课文,小组探讨问题。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2、课件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订
4、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集合惊慌当然乌龟防卫进攻炮口坦克战场特长首次成功者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作一团硕大无朋左抵右挡难以招架3、运用练习(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a.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但最终(),败下阵来。b.当猎狗这个()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
5、、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3、练习写字,老师巡察。刚好评议,留意写字姿态。五、课外延长,阅读资料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毅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运用坦克参与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独创的。六、作业1、我会写mobndn(1)敌人的()如雨点()向他的()刺来。Chshn(2)她手()()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tnzhngngtu(3)我方的()克冲上()场向敌军发动进(),很快打()了敌人的进攻。2、搜集独创家独创的故事。其次课时一、
6、听写句子,引入文本1、师:小挚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驾驭的怎么样?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防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二、探讨沟通,感悟课文1、出示听写的句子:坦克把盾的防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说明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防卫进攻;盾矛;合二为一。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冲突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探讨沟通。学生读课文,思索
7、问题,老师巡察指导。3、学生反馈(1)怎么集合?指名回答。提示:独创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独创了坦克。详细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洁介绍。(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提示:“矛”和“盾”的集合事实上是防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防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学生读课文、回答。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硕大无朋,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8、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在读中领悟“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师:小挚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4、师:独创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特长合二为一,独创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1、探讨沟通,让学生明白: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
9、,哪些事物?老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运用起来不太便利,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老师激励有创意的想法。4、小结师:同学们,社会在快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建,在创建中独创,或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建者呢!四、布置作业,拓展延长1、抄写句子: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2、登记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四周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
10、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找寻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觉。板书设计25、矛和盾的集合矛进攻枪口或炮口矛和盾的集合集合坦克盾防守铁屋子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要求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育多动脑筋,勤思索的学习精神和生活看法。2.依据思索、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旧”“果真”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终讲的话2.接着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终讲的话教学方法:讲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
11、教学打算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很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围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1.老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2.学生读课题。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1.学生读预习部分。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自学生字词。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3.自学生字。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填下列表格。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想:
1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暂不回答)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思索上面的问题。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五、老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依次将课文分成三段。)老师板书。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1.首先标出自然段。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读自然段,明意思。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4.根据“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其次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第三段(13):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
13、道理。5.老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七、学习课文第一段1.老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1)为了躲避斗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老师给学生简洁介绍课文中的斗争前苏联卫国斗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斗争的成功,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斗争。(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终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
14、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白什么?(说明他是个擅长仿照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缘由。2.老师问: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1)学生读12自然段。(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终撒上细沙。老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3)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仔细细致,想得很
15、周到。)八、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而后回答: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九、布置作业写生字新词;预习第2、3段。其次课时一、接着讲读老师说: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挖到了)谁先挖到的?(妈妈)科利亚起先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其次大段。1.请一个学生读其次段,其他同学思索: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3.“假如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假设关系,前者假设的状况,后者是假设状况的结果。前后要一样。老师举例,
16、学生仿老师造句。(假如明天下雨,运动会就改期实行。)4.科利亚起先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没找到仍旧没找到”中“仍旧”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学生用“仍旧”造句。老师问:“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宠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读他说的话。“这里面肯定有缘由”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觉问题了,发觉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老师问:“科利亚只发觉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缘由。在他找问题的缘由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索、动脑筋。)老师: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
17、步,找到了木匣。)“果真”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样,在意料之中。)学生用“果真”造句。老师: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学生读科利亚的话。思索: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擅长动脑筋,擅长独立思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5.学生读其次段,概括回答:科利亚为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6.科利亚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读最终一段,理解他的这番话。老师总结: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世间的一切都在改变,要用发展、改变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索。二、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1.看板书总结内容。2.总结分段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全
18、文。板书设计27陶罐和铁罐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傲慢、高傲、虚心、神气、愤怒、同日而语、理睬、荒芜、惊异、光滑、朴实、价值、兴奋“等词语。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教学重点: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高傲无礼和陶罐的虚心而不懦弱。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法教学打算: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实物。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傲慢、高傲、虚心、神气、愤怒、同日而语、理睬
19、、荒芜、惊异、光滑、朴实、价值、兴奋“等词语。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高傲无礼和陶罐的虚心而不懦弱。教学流程一、形象揭题,了解特点。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2学生说说陶罐的质地、特点,进行简洁比较。3板书课题,指名学生齐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了解课文大意。1课件出示学生自读要求:(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画一画:用“_”和“”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3)想一想:把生字词语放到有关的句子中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
20、思。(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的多。2学生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读后沟通对上述问题的看法。3激励学生主动读书,展示自己的朗读。请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9自然段和1017自然段。其它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4老师相机小结。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1课件显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理解。老师操作课件,将这一段中的“傲慢”、“讽刺”2个词语点红。2课件显示铁罐高傲无礼的样子,老师点拨理解。(1)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傲慢”、“讽刺”、“软弱”、“轻视”、“愤怒”。(2)铁罐为什么要讽刺陶罐呢?请你把铁罐的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3)课件展示铁罐的话,学生
21、表演朗读。留意学着铁罐的动作、神态读出“讽刺”的语气。3老师启发学生理解陶罐的表现:面对铁罐的讽刺,陶罐是怎样的呢?(1)课件显示陶罐笑眯眯的样子。(2)把陶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3)通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虚心”、“争论”。(4)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和谐相处(5)课件展示陶罐的话,同座相互协作读一读,看能不能学着陶罐的神态、动作读出它的虚心克制。4课件展示对话。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读后评议。评议后,同座再练分角色朗读。四、指导写字1出示课文1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出课文中的词语。2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视察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
22、据。3引导分组视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留意第三笔。4学生提出须要老师指导书写的字。老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5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察,进行辅导。6展示学生书写的字,相互评议。五、实践作业1和同学们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2课外读文:骆驼和羊,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其次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陶罐、铁罐不同的结局,、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沟通本文的读书感受。2练习写字,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1课件展示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和19自然段要求会写
23、的字,指名学生认读。2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3老师小结过渡:高傲无理的铁罐和虚心克制的陶罐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来接着学习本文的1017自然段。二、师生合作学习课文第1017自然段。1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点红“消逝”,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老师引导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时间在消逝”。2很多年过去以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学生默读课文后同沟通。3课件出示对比表格。陶罐被人挖掘,光滑、朴实、美观很有价值铁罐连影子也没见到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也不见了。三、沟通感受,明白道理1老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表现以及最终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2激励学生畅所欲言,敬重学生不同的
24、感受。3口语交际:我想对陶罐说:。我想对铁罐说:。(1)学生选择一个口语交际题在小组内进行沟通,请各组小组长组织。(2)全班沟通。4拓展延长,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我们读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在学生沟通感受时,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敬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口语交际这一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又熬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实力。】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老师小结:本文通过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告知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类似的课文有许多: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课文吗?【在举例中,学生获得了对本文写作方法更真实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 单元 教案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