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朗读教学.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朗读教学关键词:朗读 学生 老师论文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出声地、响亮地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而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既增加了文章理解与认知有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又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内心情感的丰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学生的朗读要由老师
2、的指导。一、 朗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识字之初,正是被一首首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的儿歌所吸引,从而对语文产生深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篇篇声情并茂的散文,一句句音调铿锵的诗词,抓住了他们的审美心理,培养了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听说读写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基本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对于增强理解力和认知力,提高小学生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朗读就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并能表达的准确而连贯。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能“感知以趣,趣知以读,读之以思”,呈现思维上的递阶性。在朗读训练前,教师
3、应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扫清文字障碍、断句意、定语速、定重音、划节奏等。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读中,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得摇曳生姿。 举例来说,古诗语言凝练,讲究韵律和平仄,而且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所以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吐字清楚,而且还要注意节拍。特别是绝句,寥寥数字就表态了很美的意境。因此读之前一定要学生理解诗意,才能读出诗中的韵味。 例如:望天门山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
4、,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也表达出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二、 朗读能培养学生体验情感朗读能培养情感和语感。它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当中去,大大增强了读物的形象感、韵律感和情趣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学生朗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
5、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事、物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熏陶,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意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工作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都会大大丰富和感染学生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精神作为自己的目标,积极模仿,把这些精神转移到自己身上。 例如: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词“终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让学生了解孔子为了求学历尽艰辛;“远近闻名、渊博”体会孔子学问很深了还要拜师,体会他对
6、知识的渴望;“迎候”说明老子的谦和、知礼;“毫无保留”让学生了解老子毫无保留地把知识教授给孔子的高贵品德。“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三十岁的时候,他还要千里迢迢去拜师学习。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体会孔子拜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等品质。三、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名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只要有了朗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产生写的质的飞跃。学生在反复
7、朗读中,对名言的典范作品,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将有所感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声朗读需要集中注意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存储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因此,学生只有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多朗读名篇佳作,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对所读的文章主动地消化,才能对语言材料运用自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朗读教学是失败的。“朗读”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借助于朗读,让学生切实走进作品深处,体会文章辞藻的华丽与唯美,感受作品的情景与内涵。同时,朗读也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给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享受到朗读带来的快乐与愉悦,通过朗读,积累素材,把握语言的运用技巧,为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附注:作者:莲花县南陂中小学 刘美君联系电话:1527993637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