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力》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上册《力》知识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物理上册力知识点九年级物理上册内能学问点汇总 九年级物理上册内能学问点汇总 第1节分子热运动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匀称,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假如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非常微弱,可以忽视。(破镜不能重圆的缘由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
2、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其次节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全部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内部全部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具有内能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上升,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削减。2、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分:一
3、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4、变更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削减。(2)热传递: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物体汲取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削减。第三节比热容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上升(或者降低)1汲取(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上升(或降低)1,汲取(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2、比
4、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状况下,水的温度改变要小些。(在受太阳照耀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上升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改变小,内陆地区温度改变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燥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常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淌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3、说明(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汲取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变更,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改变的多少而变更。
5、(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3)物质的状态变更了,比热容随之变更。如水变成冰。(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九年级物理上册电阻学问点归纳九年级物理上册电阻学问点归纳设计意图题目千变万变,可学问点是一样的。所以只要学生驾驭了学问并学会了分析,那么一般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索、探讨、分析、互评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学问点的复习是通过题目的形式来回顾的,我选用的是试验题。这一是因为试验题覆盖面广,综合性较强;二是学生在试验上的问题较大,这样一箭双雕。值得留意的是试验中层层设问,如对每一个器材的选择,每一个步骤的作用,这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试验应当有的放矢
6、。其次反馈练习是让学生分析,老师只是做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多做多练多讲,驾驭分析的思路,会解一道题也就会解了一个类型题;同时试着让学生讲出每题考察的学问点,加深对题目的实质题目实质的理解。复习目标学问目标:1、指导电阻的概念,会设计试验探究确定电阻大小的因素;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会用滑动变阻器变更电流。技能目标:培育学生视察、分析、概括的实力和发散性思维,同时渗透探讨问题的方法-限制变量法。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培育同学之间互学互帮的好习惯。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探讨确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与电阻的关系;变阻器的原理和接法。难点:能依据要求正确连接与运用变阻器。教具和学具可调电灯课前打算复
7、习并列出本节复习提纲。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安排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一、引入:(3分钟)出示一盏可调台灯,调整灯忽明忽暗。提问:从你看到的现象中,说说有哪些物理学问?回答:(例:通过变更电阻来变更电流的大小;灯泡的亮暗反映了电流的大小;灯泡越亮,灯泡的功率越大。)一是对前后学问的概括和总结。二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二、例题精讲(20分钟)今日,我们来回顾一下可以变更电流的电阻。例1: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请你设计试验证明。分析:首先明确影响电阻的因素有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及温度。而要验证其中一个因素时必需限制其他因素不变,限制变量法一起先就体现在器材的选择上。其次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例如:
8、前三个因素可选同一电源,不同的电阻用电流表的示数反映电阻大小;如加上滑动变阻器爱护电路,则必需有电压表限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与温度的关系选择的是灯丝,也是用电流表的示数反映电阻的大小。)提示:可以选择画电路图的方法代替文字叙述,更为精确和明白。提问:试验中通过什么反映电阻的大小?加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什么?添加以后对整个电路又有什么影响?这时应当如何操作?本试验用到了几次限制变量?拓展延长:1、探讨电阻与温度的关系选用的为什么是灯丝?一般电阻随温度改变的影响如何?是不是全部电阻都随温度增加而增加?1、把导体与绝缘体没有肯定界限的试验图和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的试验图作比较,比较中加深印象。2、加上滑动
9、变阻器的试验图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试验?(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例2: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原理?试验步骤?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分析:试验步骤中抓住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知道了这个作用步骤也就基本能写出了。接着就为什么要有滑动变阻器即为什么要多次测量进行提问?这也就说明白表格中的重要一项求平均值。拓展延长:假如把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表格中又有什么改变?为什么?可不行以用例1中的试验说明?1、学生分组探讨,并汇报探讨结果。2、各组之间互评。3、学生总结该试验的留意点。1、学生自己思索并解答。2、同桌相互批改。3、探讨出现的问题。试验考察中开放型试验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表达不完整,思索不全面是学生的通病。而初
10、中试验渗透最多的也是限制变量法。本试验具有肯定的综合性,也很好地体现了限制变量法。通过对本题的分析和探讨,使学生对这类问题有较好的处理方法。但试验不能仅仅驾驭如何去做,而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另外一道题不仅仅涉及一个学问点,可以扩充延长,所以如何用好一题也特别关键。复习时学问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有着联系的整体。所以涉及到这个学问的前后内容可以揉合在一起。表格的设计是学生应当驾驭的一个技能,学生应当针对不同的试验知道要测量那些量,这也是对试验的一个理解。由学生批改点评可以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同时也调动了主动性。三、反馈练习(22分钟)1、有甲、乙、丙三根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导线,已知甲和乙
11、一样粗,但甲比乙长,乙和丙一样长,但乙比丙粗,则三根导线中,电阻最小的是:()A甲B乙C丙D无法推断(留意:比较时采纳的限制变量法)。2、甲乙是铁丝制的线圈,在相同电压下通过甲的电流比通过乙的电流小,这表明甲的电阻比乙的电阻_;当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时,甲的电阻_乙的电阻(选填大于、等于、小于)。把甲和灯泡、电流表串联,给甲加热,视察到电流表的示数变_,灯泡变_。3、如图,R0为已知阻值的电阻。当S闭合、S1断开时,电流表的读数为I;当S、S1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1(电源电压不变)。请写出Rx的表达式。比较例2的电路图,说说各自的优点。(帮助归纳:假如没有电压表,要找个电压和它一样的,一般
12、是并联;那假如没有电流表呢?请你设计电路试试看。)4、如图,将两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后连入电路,要使电路中的电流最小,则滑片P1,P2的位置应当放在()AP1方在A端,P2方在A端;BP1方在A端,P2方在B端;CP1方在B端,P2方在A端;DP1方在B端,P2方在B端。(补充:滑动变阻器是通过变更什么变更电阻大小的?假如要使电流最大,又应当如何接?)5、要求用滑动变阻器只变更灯泡L1中的亮度,且滑动变阻器向右移动时,灯L1变亮;电流表测出灯泡L2电流的大小。(1)画出电路图。(2)依据你画出的电路图回答:滑片P向左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的电阻怎样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怎样改变?电流表示数怎样改变?学生在
13、其次空会出现不同看法,让学生在争辩并与第一问的条件的比较中得到正确结论。学生回答并画图。学生画图。反馈练习主要是:1、学生探讨,回答,并相互订正。2、学生讲出题目考察的学问点。3、老师只作适当的补充。这题考察的是限制变量,要求学生对电阻的影响因素熟识外,还要能依据变量选择比较的对象。这题考察了三个学问点。一是在相同电压下用电流的大小反映电阻的大小;二是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跟电流无关;三是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尤其其次空电阻与电流无关,第一空电阻好像又与电流有关,加深学生对条件的理解。伏安法测电阻是一个重要的试验,本题是要学生除了驾驭基本测量以外,还能驾驭没有电压表(或拓展没有电流表)的特别测
14、量。并强调表达式要用测量的量来表示。另外基本方法和特别方法的比较帮助理解如何更好地完成试验。前面只是穿插了滑动变阻器的一些学问,而本题对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和接入电阻的推断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本题是一个综合项比较强的题。考察了电路设计;考察了滑动变阻器要变更用电器的电流应当与之串联还是并联;考察了并联电路个之路互不影响的特点。教学评析本届可从例题精讲到反馈练习,从学问点到电路图的理解和比较主要都是由学生探讨,相互评析,相互订错,所以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驾驭了本节学问。九年级物理上册重要学问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要学问点归纳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国际单位制
15、中采纳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试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别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运用方法运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运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运用方法: 运用前:视察它的
16、量程,推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精确读数。运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遇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接着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改变 填物态改变的名称及吸热放热忱况: 1、熔化和凝固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
17、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淌。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肯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猛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达到沸点。接着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上升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干脆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干脆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一、电流 1
18、、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A(2)、常用单位:mA、A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肯定不允许不经用电器干脆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缘由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
19、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简单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缘由: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简单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缘由: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肯定的界限,在肯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肯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组成: 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2、三种电路: 通路:接通的电路。 开路:断开的电路。 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干脆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全部用电器都停止工作。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限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限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限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