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挚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的实力、自主学习的实力、想象的实力。 课前打算 学生: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读熟诗歌。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挚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挚友分别的情形呢?假如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宏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
2、怎样的?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闻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日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ng)、浩(ho)、陵(lng)、辞(c)、唯(wi)。 四、沟通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闻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
3、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打算。 2检查沟通自学状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举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老师指引,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驾驭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挚友告辞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逝在蓝天的终点。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涯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
4、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实力训练: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留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举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依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
5、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酷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简单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剧烈感情。 二、采纳学生自读、老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殊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当然是世界著名的宏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多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
6、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困难面貌。 今日,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闻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说明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探讨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潮湿。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挚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
7、人喜爱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访。安西,指元二出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其次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早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爽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画了一幅色调清爽明朗的图景,为送别供应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挚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
8、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挚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爽。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展示课教案 导入新课: 诗歌内涵丰富,意境美丽,学习诗歌贵在多读。信任同学们通过充分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两首诗歌,肯定会感受到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到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充分这两首诗歌。 小组打算: 下面请同学
9、们在小组内把安排给你们的任务打算一下,练一练,3到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 小组展示: 过渡: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肯定对这两首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下面请同学们诵读诗歌,谈一谈你们见解和感悟。 1组同学感情诵读望洞庭。其他组同学评价、订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2组同学说望洞庭的诗意。其他组同学评价、补充。 3组展示背诵望洞庭(每人背诵一遍)。 4组同学感情诵读峨眉山月歌。其他组同学评价、订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5组同学说峨眉山月歌的诗意。其他组同学评价、补充。 6组展示背诵峨眉山月歌(每人背诵一遍)。 过渡:刘禹锡、李白还写了很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7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李
10、白写的诗。其他组补充。 8组展示课前搜集的刘禹锡写的诗。其他组补充。 过渡:你还背诵过哪些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诗,或者思念家乡或友人,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9同学合作课前搜集关于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诗歌,有感情的朗读。 10组展示思念家乡或友人的 11、12组同学合作齐诵诗歌。 四、老师总结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歌贵在多读。反复诵读诗歌,不停思索,有利于语感的形成,有利于思维实力、审美实力的提高。希望同学们主动参与学校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导学案 学教 目标 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1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爱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教 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 设计 一.读通诗歌 借用工具书解决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在书上做出标记。 背诵诗歌。 完成作业本第2题;同步练习第1题。 二.资料收集。 收集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王维的资料,送别类的名言名句。 三.诗歌探讨 读完这两首诗,你觉得它们都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 这两首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是一样的,它们有区分之处吗? 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色,说说你知道的送别诗句。 四
12、.疑难征集 在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呢? 五.课堂密码 你想启用什么密码呢?(注:密码为小组活动时的行动吩咐,小组学习起先时师生背2句古诗,结束时背2句,旨在加强学生古诗积累。) 共学 过程 学生共学 老师导学 一.预习沟通 小组沟通简单读错、写错的字词,作业本和同步练习上的作业。 二.深化诗歌 你能找出这两首诗的共同点吗? 学生依据预习自由回答 追问:除了相同之处,还有不同的地方吗? 学生依据预习自由回答 小组合作学习: 读诗歌绽开联想,说说诗歌描写的景色,小组内沟通。 沟通汇报。 个人竞赛 回答老师提问的字的说明,看谁答的又快又对。 小组沟通 沟通搜集到的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的故事,从而更好
13、体会送别之情。 小组汇报 展示各小组收集到的送别诗句 三.作业 同步练习第3题。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众多的诗歌中,有一类诗歌很特殊,我们今日就来学习一下这类诗歌,20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两首诗歌 诗歌初探 通过预习,这两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都属于什么诗?之间又有什么区分? (比较学习) 品读诗歌 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绘的景色。 读送元二使安西,说说这首诗的景色。 提示重点字的说明 感悟诗情 体会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 诗歌拓展 课件出示收集到的送别诗句。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集体
14、备课教案 20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看法,树立主动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一般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闻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挚友,彼此之间情意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美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视,好像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
15、送到目的地。诗人奇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予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闻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日的新疆库车旁边。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挚友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愿,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发展的过渡期,学生的书面言语实力比较弱。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
16、喜闻乐见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实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有肯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相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爱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刻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主要教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品尝
17、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打算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读诗题:题目告知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2
18、)查读正音: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刚好正音。 (3)集体沟通: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2)请喜爱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说诗意。 老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白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4)齐读第
19、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挚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请喜爱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2)谁情愿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牵挂) 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挚友的担忧) 天际:天涯,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相互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汇报说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1.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挚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
20、,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情愿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挚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挚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3.请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4.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挚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当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5.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长 1.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两首 苏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古诗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