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毕业论文.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毕业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比照分析指 导 老 师 : 学 生 姓 名 : 学 号 :44321022410074院 系 :网络教育学院专 业 :英语教育写 作 批 次 : 原 创 承 诺 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笔者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假设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当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21年 4月23日目 录摘要 IAbstract 引言 1.文献综述 12.面子涵义 13. 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 1
2、3.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13.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23.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2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顾及策略34.1.言行举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3 4. 2选择适宜的语言形式44.3. 选择适宜的面子技巧 44. 4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要求54. 5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要求。54. 6防止直言不讳,不直接触及听话人的面子。55结语 66.注释77参考文献 78.致 谢 8摘要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但它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策略, 随着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概念上、内容上、机制上以及所表达的价值观上。
3、我们应了解这些差异,以便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关键词:“面子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AbstractAs a social phenomenon, politeness is universal. In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s, the ways of face perception and expression are also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termines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
4、cep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uch differenc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ion,content,face-saving mechanism and its value.We should understand these differences so as to successfully carry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Face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tercultural c
5、ommunication 引 言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比照分析1. 文献综述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 在Interculturel Communication一书中提到“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1,但中西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面子的认识、关注
6、程度以及处理面子问题的方式不同;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那么。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在,而在西方,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个人的拥有行动和自由受到干预。但面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都在变革之中,面子领域在交际过程中是否也有新的突破?本文论述和研究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子问题在交际过程中应用
7、的区别,对交际效果产生的影响以及相互融合的趋势,从其文化根源上找出相互融合与理解的途径, 对面子策略的不同运用原那么。2.面子涵义“面子,亦称“礼貌原那么,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贾玉新,1997)2,“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2001)3。Erving 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表达。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在1978年发表的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
8、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一文中提出了面子论,即“人们在交际中保存特定的面子是基于交际的双方都是有理性的社会成员,具有为交际目的的实现而选择适当的交际方式的推理能力。而保存面子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交际的目的得到更好的顺利实现。 3.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面子face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之下所对应的意义是等价的,从字面上讲就是对人或者有机体的脸部的一种称呼。但是对于人类社会开展史而言,人是社会性和群体性的动物,行为和话语都与自身的社会地位、尊严、荣誉及外在形象等价值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就分别探
9、讨中西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面子观。3.1. 西方文化中的面子面子的概念是首先由中国的人类学家Hu Hsien Chin介绍到西方的。美国的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以西方文化为根底,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尽地探讨。他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角提出了“面子face问题。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防止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 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后来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 “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
10、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消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有自己的地域权、行动权、不被打搅的权利;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个人的拥有行动和自由受到干预。理想的情况是在交际中每个人最好要顾及他人的面子需求。然而,面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交际者在一切交际中都必须谨慎措辞,恰当得体,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维护消极面子。3.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那么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
11、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管在任何时候自我都必须仰赖外在环境。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这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那么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作。“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Hu,HsienChin。魏然5认为“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面子包括四种主要特点:有关系的、社
12、会的、等级的和道德的。 首先,“面子在中国的文化中被概念化为关系,甚至是关系的同义词。Ting Tooney提出“给面子,其他面子导向和尊重面子是集体主义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局部,而这些应该归并为人际交往中面对面磋商模式。Volkema也认为“面子作为中间媒介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局部;其次,中国人观念里的“面子具有社会性。根据胡先晋的理论,面子是一个公众的,是社会制约力的意识表达。他也对中国的面子观给出来了解释:“一个人只有在互惠、互相依赖的有点才能体会到面子。面子理论是建立在社会角色的根底上,所以具有减少个体地位的成效;第三,中国的面子观具有天生的等级性。以脸为中心的模式鼓励通过从权威,适应社会阶级
13、及趋向。Chang和Halt追根溯源认为中国的面子观来源于孔子的儒家思想。面子的应用是根据家庭里等级制度,即年龄、血缘、社会自然等级来决定的;第四、中文里的面子定义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而脸只是道德模式最根本的载体,胡定义脸或者面为“一个集体对于某个良好道德名誉的人有尊重,而丢面子指的是“一个集体的人对某个不道德或者不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的谴责。而害怕丢面子使人不意识道德的界限并尊守传统传承的社会价值。3.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3.3.1.历史渊源虽然Brown和Levinson认为其包括面子理论在内的礼貌理论具有普遍性,但礼貌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到特定文化中去理解“面子的差异性。西
14、方文化源于公元前20世纪左右的大希腊文化,后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这使得西方文化在诞生之初就带有民主自由的烙印。在神权之上、藐视人权的中世纪之后,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新兴的资产阶级中就涌现出大批人文主义者,他们将人性和人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逐步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形成了一种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西方“面子理论中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正是在这种文化气氛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天人合一和“仁爱。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个人被看作社会和整个人类的
15、一分子。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承当社会赋予的责任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品质。因此,中国文化具有高度重视社会整体、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悠久历史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的这种“仁爱思想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紧密相连。在这种等级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竖式的,它强调个人重严格按照自己在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来标准自己的言行,在最大程度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会,以期到达社会道德标准的标准。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面子不尽相同。3.32.“面子的中西文化差异首先,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词涵盖的意义不同。汉文化中的“面子强调公共面子。公共面子不是个人愿望的迁就,而是强调个体行为
16、和群体观念、评价的和谐统一。而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那么强调个人面子Mao,1994,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Brown&Levinson,1987。其次,中英文化对消极面子的认同程度不同。在汉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与消极面子对等的概念。根据Mao1994的研究,“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西方是适用的,而在强调个体归属与群体的中国文化中并不适用。因此,中国人的面子概念并没有包括消极面子这一局部。因此,汉文化中的“面子更接近与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积极面子,因为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而不崇尚过度地满足个人行为的自由。例如,在和别
17、人吃饭时,中国人会不停地劝对方“多吃点、“别停筷子,从而营造一种和谐一致的气氛,以显示礼貌、客气,以及和对方属于同一群体的资格。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对消极面子的保护。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防止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一原那么。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防止造成为难,从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另外,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如称呼自己及家人为“鄙人,贱内,而称呼他人为“尊夫人,令郎等。又如中国人在受表扬时,常常要将成绩归功于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末了还不忘加上工作做得很不够,还有许多缺点等自谦的话。对于这些,西方人也许会觉得中国人“虚伪,不老实,但事实上,中国人
18、受到赞美时,往往就是否认对方的赞美,自贬一番以示谦虚。以贬己到达尊人的目的是汉文化最突出的特点,这与西方社会中人们通常遵循的谦虚准那么“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以免构成对他人面子的威胁的准那么有着本质区别。所以,当两种文化走到一起时,西方人在某些场合的自谦也可能构成对中国人面子的威胁。如清朝时,李鸿章出访美国,曾在美国所设宴席上对客人说过这样一番话:“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茶淡饭,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请大家包涵。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这一讲话的译文,餐馆老板大为光火,说李鸿章玷污了他的餐馆的名声在中国,正规得体;在西方,却构成面子威胁,有损餐馆声誉。
19、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顾及策略人际交往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对方建立暂时性的平等关系,确立双方可接受的某种亲近程度。而交际意图也在实际上存在着差异,交际双方假设要到达交际目的、取得交际成功,就要保持交际地位的平衡和适当的亲密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较明显;交际双方文化心理比拟敏感的场合和区域,适当地运用有效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4.1.在汉文化中,由于受到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做事需要谦虚谨慎,人际交往中言行举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例如,在相互称呼中,我们常常使用“你和“您的不同形式来表达面子关系;相互问候时,经常会使用“您贵姓?对称
20、谓自己及其有关的东西时,用“鄙人、“愚见等,而在称谓他人或有关事物时,那么用“高见、“尊姓等。而在西方国家,因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的不同,对相互称呼也就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在表达不赞同时,我们总是会先考虑对方的面子,尤其是权势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中国人一般不会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而是先肯定,然后很委婉地用“不过、“当然等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受到了赞美的时候,首先都会给予否认的答复,如“哪里,哪里、“不,我做得不够等。而在西方文化下,在社会交际中,人们既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通过给予听话人“面子来减轻对听话人可能的面子伤害。积极面子的言语策略主要表达在对听话人表示关
21、注、同情和感兴趣;对听话人所谈观点、意见表示共鸣,往往会采用一种方式来交谈,如:“I like your,“you are really,“I think so。而消极面子的策略就主要表达在维护听话人的私人领域和自我决策的权利,说话人通过成认并尊重对方消极面子的需要,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尊重对方消极面子的需要。其主要策略是谦让、说话迂回、防止突出个人,给听话人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主要是以回避的方式进行交谈。比方:“Could you please请问你能否;“It would be nice to如果这样做的话,确实是很好了。 4.2选择适宜的语言形式。比方想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不直接了当地
22、说“不行或“没有“不愿意,而是委婉地说:“我再想想看,“我们再研究研究。当对方请你吃某种你不喜欢的食品时,不好拂却主人的盛情,只好说“我不太习惯它的味道。当被问及是否喜欢某部作品、某次演出时,即使不喜欢它们也不正面表示出来,而委婉地说“这方面我是外行,或是挑出该作品、该演出的某一细节说“我看这一局部还不错。这种表达方式随具体话题、交际场合、双方关系等等也会有多种变化,并无固定的格式。这种婉言法一度被人们指斥为虚伪而主张废弃不用。其实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大量地存在这类现象,而且该语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掌握它们所暗示的意义和使用它们的规律。这就是所谓“锣鼓听声、说话听音的语言技巧。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毕业论文 中西文化 面子 差异 对比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