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 .doc
《词汇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汇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 .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词汇部分一 学习要点和重点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差别;古今词义、词汇的继承发2 确定本义的方法。分析字形、考证文献。3引伸义与本义的系连方式。相似:形貌性状 功能作用 方式情态相似 相关:标志借代 行为代主体 性状代人 处所代人 相因:推理引申4 引伸规律。具体到抽象 实到虚 个别到一般5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扩大(今义包含古义)词义缩小(古义包含今义)词义转移(弃古义用今义)色彩变化(褒贬变化) 6同义词辨析范围大小不同程度深浅不同形状情态质地用途不同侧重点不同情色彩不同语法功能不同7词义的理解与训释一 词义的确定 1 依据上下文确定 2 借助语法分析确定 3 利用对文确定
2、4 根据时代地域特征确定 5 查找资料确定 6 用归纳汇证法确定 二 词义的训释 1 形训 利用工具书,比如说文 利用文献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 2 声训 明通假 明方言俗语 探求语源 3 义训 互训:同义词互相解释 同训:同义词用相同的词语解释 递训:乙释甲,丙释乙,甲释丙 反训:用反义词训释 界说:用下定义的方法训释 二 重点难点辅导内容 目录一 如何依据字形结构推求本义二 探求本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 词义引申的规律四 词义引申的结果五 词义发展的时代性六 词义的确定性与概括性七 语言环境和词义辨析八 单纯词、合成词(同义词连用、偏义复词)、词组的区别九 练习题一 如何依据字形结构推求本义学习
3、文字结构知识,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依据字形去探求汉字的本义。所谓本义,是“造字本义”,即在造某一个汉字时所赋予该字的意义,因此它是和字形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义项。相对本义的就是引申义和假借义。一个汉字,在字典或词典中往往有许多不同的义项,原因就是汉字不仅有本义,还有由于字义引申而产生引申义,或由于字音假借而产生假借义。本义只有一个,引申义和假借义却可以有许多个。本义是最重要的,掌握了一个汉字的本义,就可能使我们在理解该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时更加深刻,并进而做到以其本义为出发点,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分析该字的字义系列。这里须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文字的本义”,显然,“造字本义”并不一定等于该字所记词
4、的原始意义,因为汉语的历史比汉字的历史长得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之后,不少词的原始意义已经难以寻觅。依据字形推求本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结构的字,都是字形与字义的直接联系的。因此,推求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的本义,须从字形结构观察其意义。但是,这三种结构方式的字,以形表义的方式又有不同特点。象形字是“画成其物”,因此其形体与意义有很大的同一性,观其形即能明其义。指事字是用抽象符号见义或在象形字上加抽象符号以见义的。有时这种抽象符号的作用重在标示部位,比如 “刃”字,加点于“刀”旁以标示刀口的所在。有时这种抽象符号的作用则重在具体物的虚化,如“一”,甲骨文作一,一乃是某一具
5、体事物的抽象,有时既是虚化,又表部位,如“上”,“一”既是某事物的抽象,又标示处于上方。所以,指事字的本义探求关键是指示性的符号。而会意字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的关系来记词的,我们在分析会意字的本义时,就必须既重视会意字每个构件的意义,又重视观察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形声字的表义方式较为复杂。形声字由形符与声符构成,以形符表字的意义范畴,以声符记字的读音,因此,形声字一方面以形见义,另一方面又“以形记音”。可见,分析形声字的本义,必须特别注意找到它的形符,并以形符为出发点分析其本义。 形声字的形旁,最初都是象形字,从表面来看,掌握了象形字的意义,就掌握了该形声字的意义,其实并不这么简单。因为做
6、为独立的象形字,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单一的、具体的,而当它成为形声字的形符时,所表示的意义却已变得更加抽象、概括,更加宽泛。比如“木”字,做为独立的象形字,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名词“树”,形体就是“画”一个树形,上面是枝杈,下面是树根,中间一竖是树干,意义单一、具体。做为形声字的形符,所表示的是概括的、类的意义,不论是树木的种类(如“松”、“柏”),树木的单位(如“棵”),树木的部分(如:“枝”、“杈”),还是树木的雏料(如“板”、“材”)、木料(如“柱”、“梁”),乃至与树木有关的器物(如“桌”、“椅”),树木的性质、状态(如“柔”、“枯)等等,凡与树木有关联的都可以用“木”来表示意义。可见,要掌握
7、形声字的意义,不但要掌握单一具体的象形意义,还要掌握它的系列关联意义与类推意义。 二 探求本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探求本义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字形,考证文献。具体方法是: (一)熟悉说文部首。大部份象形字,是以部首字充当的,大部份指事字的构件和大部份会意字的构件,也由部首字充当。另外,在汉字中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形声字的形符,也往往由部首宇充当。因此为推求汉字本义,熟悉说文部首的音、形、义是一个执简驭繁的方法。自学者若有可能,不妨多看说文在翻阅时着重了解和记忆一些常见部首的形体和意义,这必将对推求本义带来不少方便。(二)注意佐证材料。古汉语中的文字是成系统的,每个字总是出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因此探求汉
8、字本义时,如能充分注意对佐证材料的参考,就可为结论提供有力佐证,或为探求字义打开新的思路。自学者在一时找不出某字本义或对某字本义未能完全了解时,不妨查阅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海(修订本),辞源(修订本),去看看该字的义项及用例,常能使思路豁然开朗。依据字形推求本义,字形是关键,以形求义,要尽可能依据汉字的较早的形体。因为汉字的书体在长时间里发展演变很大,要淮求文字的“造字本义”,所依据的字形越早,所得出结果的准确性也就可能越高。这是由于越早的字形既在时间上更接近于造字的时代,在形体上也就可能更准确地反映字的本义。说文解字是最重要的因形解义的工具书,但是,因为他依据的字形是小篆,远不如甲骨文、
9、金文,所以,说文的解释有时也出错。比如“行”字,说文;“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这一说解由于依据的不是“行”字的早期形体,因此是错误的。“行”,甲骨文作,它是个象道路的象形字,本义当为道路。“元”字说文:“元,始也。”甲骨文“元”作,可商代金文“元”有作的。可知,最早“元”是表“头”的,乃中的圆点正是代表头的,元中的一横则是头部位置的符号。因此“元”字是一个指事字,本义为“头”,“始”只是“元”的引申义。由“人头”引申出“开头”主义。“为”字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下腹为母猴形。”多年来人门对此说深信不疑。于是,就认为“为”是一个本义为“母猴”的字,它在古籍中的“作为”、 “成为
10、”之类的用法都是假借现象。当甲骨文出土后,才发现“为”早期写作,上面是“手”,下面是“象”,是以“役象以助劳”的形象表本义“做事”的会意字。“作为”、“成为”,“替”等用法都是“为”的引申义。有了一定的文字学基础之后,案头的其它工具书也可以利用,比如“题”字,辞海(修订本)列了7个义项:额。 指标识篇首的文字。 题目,问题。 书写。 品评。 章奏。 通“提”。哪个字是本义呢?根据字形可以知道,题是从页是声的形声字,从页的字,都与脖子以上的部位的名称和相关的动作有关,这7个义项只有一个“额头”最切字形,我们就可以推测, “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再如“驰”字,辞海列了四个义
11、项:车马疾行。 追逐。 传扬。 心神向往。哪一个是“驰”的本义呢? “驰”字是从马也声的形声字,四个义项中最能和马的表意功能切合的应该是“车马疾行”。查说文,果然:“驰,大驱也,从马也声。” 三 词义引申的规律汉字在造字之初所表示的词义叫“本义”。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义也不断发展。对本义来说,发展了的词义就是引申义。词义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了解这种规律,对于掌握古汉语词汇,从而正确地理解古书,有很大的帮助。词义引申的规律可以由宏观到微观从几个角度来探索。 (一),辐射式引申和链条式引申。这是从宏观的角度对词义发展的基本线索理出的两种发展模式。如果一个词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出一组不同的新义项,这
12、种引申方式通常称为“辐射式引申”。其形式跟车轮的中心(毂)向四面八方伸出许多条辐一样。如“管”字,从竹官声,本义是竹管。由于竹管可以做成多种器具,所以“管”字又获得许多新义,常见的有;笛子。如“箫管备举”。(诗周颂有瞽)钥匙。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三十二年)符节。如“都鄙用管节”。(都鄙,诸侯子弟或卿大夫的采邑。管节,以竹管为符信)(周礼小行人)笔管。如郑玄注诗静女“贻我彤管”,即以为“管”指笔管。说明至迟在东汉这个义项已出现。成语“双管齐下”也指笔管。如果一个词在引申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又引申出新的义项,这种一环接一环的引申方式通常称为“链条式引申”。仍以“管”为例,它由竹管义引
13、申指钥匙以后,又进一步引申为对门关的把守,再引申为掌管、管理,近代汉语中还由管理义引申指理睬、关注,如鲁迅自嘲诗:“管它冬夏与春秋”。实际上,词义发展很少是纯粹的“辐射式”或链条式”的引申。一般总是两者互相交错进行的,由此形成错综复杂的词义系统。如“管”的义项系统,可以大致归纳成如下的发展线索: 泛指圆筒状的器物 竹管乐器 照料 竹管 管钥 掌管 管理、负责 理睬、关注 笔管 枢要 副词 符节 如果把每个字的众多义项(假借义项除外)都整理成这样的发展关系图,那么各个义项就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成为一个整体系统。这对于记忆词义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二)、词义引申的方式。从微观的角度看词义引申的方式,
14、可以归纳出许多不同的途径。其方式既多,原因也很复杂,这里列举几种较常见的形式,读者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获得认识,并不断归纳出别的方式。由于阐述的角度各不相同,所以下面各类之间可能互相包含交叉。1由具体到抽象。如“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指实现某种理想的途径,又引申为道理、礼义等。“头”或“首”的本义是人头,引申为开始。“扬”的本义是举起,引申为发扬。2由个别到一般。如“河”本指黄河, “江”本指长江,都引申为泛指江河。“体”本义指人体,引申为泛指物体。上两类看似相似,但仔细玩味并不相同。其区分的关键在于,第(一)类的引申义不包含本义,第(二)类的引申义则包含本义在内。3由比喻引申出新义。如“
15、防”的本义是堤坝,引申为防止。“派”的本义是水流支脉,引由为派别,流派。“昏”的本义是日落黄昏,引申指人的暗昧。 4由具体事物的性质引申出新义,如“苦”的本义指一种苦菜,引申为苦味。“蓝的本义指一种作染料的草,引申为蓝色。“华”的本义是花,引申为华丽,繁盛。“玉”的本义是玉石,引申为美好。5由材料引申指器物。除上文所举“管”字以外,又如韩愈送盂东野序“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呜者也”,其中:金,指钟镈;石,指磬;土,指埙,革,指鼓,丝,指琴瑟;木,指柷敔,匏,指笙,竹,指笛箫,均以材料代乐器。此外以“木”代棺,以“革”代铠甲,古书中也屡见,已成为新义项。6由环境引申指有关现象。如以“土”、
16、“黄泉”代指死亡或阴间,以“香火”代祭祀或种姓,以“缙绅”代士大夫,以“布衣“、“耕”代指平民百姓,“干戈”,“兵革”代战争。这些本属修辞现象,习用后便产生新义。 7由具体概念内含的时间或空间引申出新义。如“年”的本义是收成,由于每年收成一次,引申指年岁。“祀”的本义是祭祀,在商代后期,一个祖先祭祀周期正好接近年,所以也引申指年。 “九州”本指九个大行政区,引申指全中国。8由一般词汇引申为专有名词。如“骑”的本义是骑马,后引申指骑兵(读音也略变;读为ji)。种专有名词又可能引申为另一种专有名词。如“陈”,“晋”,“郑”、“管”本来都是地名,后变为所在诸侯的国名,又变成这个国家的君主后裔的姓氏。
17、“司马”、“司徒”等本是职官名,也变成姓氏。“汉”本是水名,起初变成国名(建国于汉水流域),又变成朝代名,最后变成民族名。9由实词虚化为表示语法功能的虚词。如“及”的本义是追及,引申为连及,又引申为表示并列的连词。“被”的本义是衣被,引申为覆盖,又引申为受到,屈原列传说“忠而被谤”,“被谤”即受到诽滂,这种用法的“被”最后发展为表示被动关系的助词。介词与,为,以,连词与,跟,和,代词者,所,也都是由实词引申发展而来的。分析词义发展的线索和方式,一定要结合具体用例,多加比较。尤其要注意处于过渡状态的词义,它是词义引申的桥梁。(转引自詹鄞鑫词义的引申规律)四 词义引申的结果 词义经过引申发展,产生
18、新义。新义与原义的关系,主要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此外,还可加上程度变化,色彩变化和词性变化三类。 (一) 词义扩大。所谓词义的扩大或缩小,指的是引申义所包含的意义范围比原义更大或更小了。这种变化,一般都指固定的变化,而不是指偶然的,根据上下文意而发生的临时性的变化。先看词义扩大的例子: 追、逐。杨树达先生根据对甲骨卜辞的考查,发现“追”与“逐”的本义是有区别的。在卜辞中,“追”只表示追赶敌人,“逐”只表示追逐禽兽。在先秦文献中,这种区别大致还能看出,如“逐鹿”不说成“追鹿”,“追兵”不说成“逐兵。但有时区别又不大严格了,如孟子尽心下“如追放豚”,“追”用于兽,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19、靡,故逐之”,“逐”用于人。到后来,追,逐的用法已经不大分了,也就是说,它们的词义范围都扩大到整个追逐对象。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追”的对象又由物质实体扩大到时间范畴。 雌、雄、牝、牡、公、母。从早期文献如卜辞,诗经等看,“雌雄”本指禽类性别,“牝牡”本指兽类性别, “公母”只代表男人女人。这种区别,从字形上也可以看出,“雌”,“雄”二字所从的“隹”,其本义是鸟,“牝”,“牡”二字从牛,代表牲畜,“母”字甲骨文象女人胸部有乳房(参看说文)。但后来这些词都用于统称性别(其中牝牡不用于指人)。如乐府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雌雄”不仅用于指兽类
20、的兔,还可用于人。莱,荤。在古代, “莱”指蔬菜,说文释为草之可食者”,“荤”则指葱蒜等气味辛辣的蔬菜,说文释为臭菜也”。肉类食品古代只称为“腥”(生肉)或“肴”(熟肉),决不能称为“菜”或“荤”。“莱”扩大指莱肴,“荤”指鱼肉荤腥,都是很晚的事了。 (二),词义缩小。臭。这字从犬从自(“自”指鼻子)会意,本义指嗅闻气味,引申为泛指气味。易系辞上“其臭如兰”,“臭”指香味而言。大学诚意“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臭”要加定语“恶”,说明它仍是中性词。后来“臭”只指恶味,词义范围就缩小了。金。其本义是统称金属。说文;“金,五色金也”。“五色金”即指各种金属。区分不同金属的办法是加上定语,通常用颜色
21、来说明,黄金,白金,(银),青金(铅),赤金(铜)、黑金(铁)。辛弃疾永遇乐词“金戈铁马”,“金”仍指金属。“金”指黄金也是很晚才出现的事。父,又写作“甫”,早期文献中统称男子,作亲属称谓,则指生父的所有兄弟(有时还包括族兄弟)。区分的办法是冠以排行字作定语,如伯父,仲父,叔父、季父。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季父”即最小的“父”。这跟巫山巫峡“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的“季女”表示小女是同类现象。后来“父”仅指生父,词义范围也缩小了, (三),词义转移。词义转移指的是引申义与本义不相同了(不具有包含关系,但新旧义之间的联系仍然有迹可循),而且,在新义产生之后,旧义一般都淘汰了如“
22、走”的本义是跑,现在普通话的走只表示步行,“闻”的本义是听到,现在只表示嗅闻,“行”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行走。“兵”的本义是武器,引申指军事或士卒。“毙”的本义是倒下,引申为死。“快”的本义是愉快引申为快速或锋利。“慢”的本义是怠慢,轻慢,引申为慢速。 (四),程度变化。有些词经过发展,意义范围也许大致相同,但程度,感情色彩不同,或词性发生了变化。程度不同的如:恨。古书中的“恨”大致与后来的“憾”相当。如王子坊“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赤壁之战“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另外,古书中的“恨”也略有埋怨的意思,如苟子尧问“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恨”与“怨” 对文,所以说文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词汇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 词汇 部分 学习 要点 重点 了解 古代汉语 特点 关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