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健康成长奠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健康成长奠基.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健康成长奠基 实践证明,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成长极为重要,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教育工作,是学生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校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时候,要从他们的生活出发,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运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持续进行下去。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良好行为习惯的助力。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很多行为习惯尚未定型,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若在此阶段学校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然会给学生带来长久而积极的影响。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寄宿制学生来说,其生活
2、行为和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甚至还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不规范性。这个阶段的学生,其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和教师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他们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教师和家长怎么做,学生就会怎么做。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会有个人独立的思考和理解,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会相对较差。由此可见,从小抓起是落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学校要充分认识在小学低年段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确保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强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 现阶段,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汉族学生相比并无太大差异,但依然有一小部
3、分少数民族学生无法适应小学寄宿制的生活。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适合他们的行为习惯教育方式。教师必须从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引导其融入小学生活。此外,在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教育部门制定的各项标准,督促学生按照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所确定的教育原则,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持续进行下去,直到规范化的行为彻底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为止。细致化教育。细致化教育指的是将行为习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并明确告诉学生如何做才
4、能符合要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行为意识培养,让习惯真正存在于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从而确保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不经意间流露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处,让学生主动改进自己的行为习惯,化被动为主动。进行细致化教育的时候,宣传工作必须落实到位。学校可以通过宣讲会、班级例会、黑板报等形式实现宣传目的。此外,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学校可以将相关的行为习惯标准和要求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并定期带领学生演唱,从而让行为习惯标准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 加强行为习惯训练。针对行为习惯的训练是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措施,通过频繁且目的性明确的行为训练,可以确保学生行为习惯的定型。训练方式
5、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具有实用性和教育性即可。比如说,学生在入校之前必须站成一竖排逐一进入教室,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先来后到”的行为习惯。再比如说,学生在走廊中行走的时候,必须靠右行走,不能在走廊中打闹,以免对他人造成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习惯的训练不仅是行为方面的训练,也可以是口头上的训练,像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等均是常见的口头训练。军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只要学校将此类训练坚持下去,将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当成学校的大事,终究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模范教育。鉴于小学生模仿性较强的特点,学校可以通过树
6、立模范学生、模范班级的形式实现由点及面的教育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模范作用,因为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会模仿教师的行为、语言、态度,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良好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同样,教师不良的品质、不自觉的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所效仿。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示范作用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避免的行为,教师应当首先避免。比如说,在每周一次的学校升旗仪式上,学校应当对教师和学生一视同仁,教师
7、也要列队站在国旗之下,不得喧哗,不得随意走动。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模范教育作用。总之,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映照在学生的心里,外化在他们的行动中。 学校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阵地,根据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小环境,能够有效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小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善于模仿,但辨析能力差,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尚处于养成阶段,极易受到环境氛围的影响。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树立“德育为首,成才先成人”的教育
8、理念。 在一个多民族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大家庭中,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其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都无法取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过程,需要规章制度与精神氛围相融合,强制性规定与熏陶式感染相结合。学校要形成富有审美气息的民族文化校园环境,使环境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落实奖惩制度。奖惩机制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规范学生行为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在落实奖惩机制的时候,教师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号召大家向优秀学生看齐。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和观察,找到原因后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气质、家庭
9、教育等因素给予适当的帮助,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不能一味地批评。要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从思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学生才能自觉地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才能在不断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综合来看,少数民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负责到底、坚持到底,并始终以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李新生.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J.凯里学院学报,2021,22(4):85-86. 2杨旗.浅谈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上),2021(8). 3温润强.浅谈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小作家选刊,2021(31). 4刘胜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初探J.社会科学:全文版,2021(3). 5吴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21). 作者:松建华单位:云南省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 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