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在临摹中感受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在临摹中感受 (3).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3课 在临摹中感受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对大师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摹仿,有益于人物画的学习。教材从临摹名画入手,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直接与大师交流、实践,发展学生的个体,凸显学生个性。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了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了学生的思想及情感。1.教学路径看:临摹不只是为了模仿,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通过体验他人作品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会观察、激发我们自己的表现力。临摹有很多种形式,加入自我的理解和表现之后,就从
2、学习行为变成了一种创作行为。学:临摹是为了学习观察方法、技法、风格。临摹中的变体画,是一种艺术的实验,探索空间很大,可以是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想要准确地表现人物身体比例,最好记住: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三、腿四、足一头。实践: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尝试临摹一幅名画,可以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创新:选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角度,与大师对话,改变原画的构图、造型、色调、角度等。尝试运用大师的语言,完成一幅新的绘画作品。 2.课时建议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回顾人物肖像课的知识点,讲授全身人物比例,通过分
3、析大师作品,巩固人物比例关系。学生分层临摹名画,学习大师的技法、风格、造型等,注重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使每位学生体验到绘画成功的乐趣,产生对绘画学习的终生兴趣。二、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3. 教学准备名画图
4、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4. 教学内容要点临摹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初期便已使用,流传至今。临摹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大师的别样之处,更好地理解、领悟、掌握原作。在卢浮宫及其他许多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大师对临摹的解读:德拉克罗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成就者轻易地获得成功!”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目的是“学”而不是“像”,不在于临摹得“真”而在于理解得“透”。临摹是一种思索,临摹是一种比较,临摹是一种记忆。注意观察一些画家的个人风格,都能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这就是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大师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自己的“独创性”,从而形成了自
5、己的个人风格。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三、教学过程与方法采用分析讨论、演示讲解、临摹实践等不同方法,在临摹中感受名画的魅力。运用作品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大师作品的风格,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临摹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反思,激发自己的表现能力;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创作行为,肯定更多的自我表现,建立绘画信心。四、教学评价建议举办班级临摹画展。学生小组展示各自的临摹作品,通过对话大师,感受大师的情感表达,让临摹行为成功升华为创作行为,体验艺
6、术的“独创性”。教师应该从感受、运用、创新等角度,点评学生学习全程。五、教学设计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牛皮纸、画笔学具: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等1. 导入回顾:复习人物肖像画中的肖像比例关系,巩固三庭五眼。还有谁知道关于人体比例的一些知识吗?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2. 新授分析讨论: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想要准确的表现人物身体比例,绘画中常常以头作为长度单位,仔细分析P13人体比例图表,你会发现哪些规律?小组运用图片,讨论探究头与身体的比例关系,并请同学做模特,验证探究的结果。交流小结a小组:成人的比例分析,15岁7个半成人头高;10岁
7、7个成人头高;b小组:儿童的比例分析,5岁6个成人头高;3岁5个成人头高c小组:请班级同学做模特,验证人物的比例。请班级最高、最矮、中等的进行验证,巩固人物比例关系。讨论验证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分析画家德加的作品练功房,做垂直线,画出人物动态的重心,以头为单位,寻找比例关系,验证运动中人物的比例变化。教师示范如何用大拇指测量:笔尖瞄准、手臂伸直、锁定肘部。请班级一名同学站于讲台前当模特,摆出不同的姿势,请大家验证所记口诀。大家以铅笔为工具,用铅笔比出头的长度,并以它为度量单位建立起身体各部分的相对长度关系。探究分析艺术家
8、都具有各自的绘画风格,经过自我表现,其画笔下的人物都重新有了新的生命!验证大师笔下人物的比例变化,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视觉效果?讨论:我们如何向大师学习呢?具体点说什么是变体画呢?从大师名作开始,打开我们的眼界与心智。通过自省,成为一个观察者,临摹大师的作品,阅读大师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复制大师的风格,对古典大师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模仿,跟随大师,用新的方法看事物,并给予自己充足的时间,让自己在临摹中得以发展。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探讨交流讨论:怎样才能完成变体画?变体画的空间很大,可以是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
9、改变、色调的改变,也可以是画质上的改变。分析酣睡的收割者全家的不同版本。米勒:其作品中则呈现了一种安谧祥和的生命感受,作品以农村生活为原貌进行创作,注意了农民劳作后休息时的具体细节,使作品充满生活内涵,具有一种精神构思与乡村品质。凡高:一生都对米勒崇拜备至。米勒对大地耕耘者纯朴的颂歌,唱彻了凡高整个艺术生涯。阳光里的大自然,朴素的风景,长满庄稼的田地,灿烂的野花,村舍,以及身边寻常和勤苦的百姓们。1890年1月,凡高在圣雷米复制午休,男子和妇女的睡姿反映甜蜜的梦想,牛和马远距离地享受安静、温暖的中午时间。画家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传达出画里人物的心情,突显意图。毕加索:画中的人物,都十分壮硕健康,
10、充满自然的力与美,原始而奔放。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氛。欣赏感悟艺术家把原有的画用新的手法重新画过,画出面目一新的变体画!临摹变体画,是一种艺术的实验,为我们向大师学习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我们可以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让临摹这种学习行为变成创作行为。学生作业1. 作业内容:根据沙滩上奔跑的女人进行一幅变体画练习。2. 基本要求:改变构图,保留大师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进行临摹。3. 个性要求: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任何一种元素进行改变,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同学交流临摹的体会,是对课
11、程的回顾,回顾交流中加深了对绘画过程的理解,巩固知识要点,加强学生的学习创作意识。四、相关链接 节选: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向大师学习,理解他们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复制他们的风格。让他们来教你如何用新方法看事物,看到真实事物之美;让他们教你如何冲破陈规旧俗,开创新的境界。我想向所有美术学生,特别是对初学绘画的学生,提几条建议。首先,不要害怕学习画写实画。获得绘画的技巧,甚至所有艺术的基本技巧,从来也不会阻止创造力的涌现。毕加索,一个能够像天使一样绘画的人,就是这个事实的最好例证,而且艺术史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绘画技巧绝对不会阻碍你的创作,相反还会对创作有所帮助。其次,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学习更好地绘画很
12、重要。绘画能够使你按艺术家看事物的那种立体和顿悟的方式观察事物,无论你选择用何种风格来表达你独特的观察。你的绘画目的应该是体验事物的真相,即看得更清楚,更深刻。没错,你还可以使自己的艺术感受更加敏锐,不仅仅在绘画方面,还可以在冥想时、阅读时、旅行时,绘画能够使你的视觉更敏锐。 最后,每天坚持绘画。随身携带一本写生簿,它将提醒你经常进行绘画。把任何事物画下来,一个烟灰缸、被咬了一半的苹果、一条嫩枝。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就像运动:如果你不练习,视觉形象感很快就会放松和变形。你每天进行写生画的目的不是创造完整的画作,就像慢跑的目的不是为了到哪儿去一样。你必须在不过分关心练习的成果的情况下,锻炼你的视觉
13、。在你进行每日的绘画练习时,期望的目标应该是更深入地观察事物。一些艺术大师们对于临摹的钟爱和认识,使临摹成为学习绘画创作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早在1666年,法国驻罗马艺术学院就设有专门的临摹课程,并让学生们承担起临摹意大利名家名作的任务,可见,西方对于临摹也是非常重视的。 古代没有发达的技术,没有现代这样方便的条件,要将作品流传给后人,人们想看作品,但原作只有一幅,不可能让更多的人欣赏作品。所以临摹也是一种传播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作品,让好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机会更大,成为借鉴和继承优秀传统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参考案例一(一)导入教师出示米勒和凡高的同名作品第一步,通过考学生眼力的方法提出问题:
14、这两幅作品,你知道分别出自哪两位画家之手?这两幅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教师:我们平时学画都有过临摹,大师也不例外。法国画家德加多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卢浮宫及其他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让我们沿着前辈大师的影子,去感受他们临摹的人物画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二)新授1. 教师:我们要临摹大师的作品,首先要学习他们的观察人物的方法。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我们一起来寻找法国画家德加笔下的舞女的身体比例。学生:估计67个头部的高度。教师:亚洲人的身体通常是七个半头部的高度。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头与人体的比
15、例归纳为几句话:站七、坐五、蹲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臂三、腿四、足一头。立姿手臂下垂时,指尖位置在大腿二分一处。2. 教师:那么运动中人的身体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找到她的重心线和动态线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溜冰者”的重心线及动态线。3. 探究分析我们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技法或风格。(1)对比分析播种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播种者形象?你找到两位大师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教师小结:播种者穿着大木靴,腰挂种子袋,一面右手撒种子,一面重复地一步步向前走。两个贴近土地的画家,米勒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让作品充满了生活内涵;凡高多次以“播种者”为主题作画,可见凡高对米勒的敬仰终生未改
16、。(从表现方法、风格等方面分析两件作品)(2)出示凡高另外几幅播种者作品,考考学生的想象力:凡高临摹米勒的作品只是在复制、模仿吗?为什么?进一步探究,揭示“变体画”概念。变体画:画家对同一画题,用几种不同的构图、表现方式加以处理,充分体现主题思想。变体画的空间很大,可以有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工具的改变,也可以是画质上的改变和内容上的一点改变。 4. 验证大师笔下变体画特点。艺术家都具有各自的绘画风格,经过自我表现,其画笔下的人物都重新有了新的生命。出示作品酣睡的收割者全家和午休,考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凡高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毕加索在临摹米勒作品
17、的时候保留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学生先后围绕两组作品艺术特点,结合变体画概念找出作品的风格差异,为后面临摹画家作品埋下伏笔。)米勒:其作品中则呈现了一种安谧祥和的生命感受,作品以农村生活为原貌进行创作,注意了农民劳作后休息时的具体细节,使作品充满生活内涵,具有一种精神构思与乡村品质。凡高:一生都对米勒崇拜备至。米勒对大地耕耘者纯朴的颂歌,唱彻了凡高整个艺术生涯。阳光里的大自然,朴素的风景,长满庄稼的田地,灿烂的野花,村舍,以及身边寻常和勤苦的百姓们。1890年1月,凡高在圣雷米复制午休,男子和妇女的睡姿反映甜蜜的梦想,牛和马远距离地享受着中午的安静、温暖。画家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传达出画里人物
18、的心情,突显意图。毕加索:画中的人物,都十分壮硕健康,充满自然的力与美,原始而奔放。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氛。教师小结:由此看来,我们临摹大师作品可以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让临摹学习变成创作行为。 5. 如何完成变体画学生参观微型画展,在其他班级学生临摹或创作的作品中感受他们绘画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创作的愿望。教师在牛皮纸上示范德加的系鞋带的舞女(素描),让学生掌握临摹人物全身画的基本过程:(1)线条造型,构图要适中,把握人物比例,抓住重心线和动态线;(2)用炭笔铺上明暗调子,根据光线需要不断调整;(3)用白色粉笔结合个人风格增加
19、画面对比度,增强质感。接着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变体画沙滩上奔跑的女人(色彩)的创作方法。 6. 分组作业根据播种者等作品进行一幅变体画练习。基本要求:改变构图,保留大师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进行临摹。 个性要求: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任何一种元素进行改变,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7.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同学交流临摹的体会,是对课程的回顾,回顾交流中加深了对绘画过程的理解,巩固知识要点,加强学生的学习创作意识。 附录1. 主要画家介绍: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在六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米勒埋头
20、作画,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他那个时代一般平民的心理和思想,表达那些生活融解在心灵里的秘密,以绘画表达生活中那永远的诗意。他的画以人物为主,素材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自然情境与圣经故事、特别是田园与农民生活,对田园与农民倾注了无比深厚的感情。在米勒看来,作画不仅是造型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感情的传达,所以他的画,思想集中,构图坚实,描写单纯化,且具古典主义的象征性,常常在生活场景的传神描绘中,流露出崇高、庄严的精神。在米勒的乡村作品中,他所关注的农民生活都是抓取了劳动场景的瞬间进行了巧妙细致的布局,在构图上往往以地平线的分割凸显出人物在空间上的距离感造成的聚焦与凝视。在时间与空间的思辩关系中,空间在思
21、维纵向上呈现了视觉的广度与深度;时间则在思维的横向上阐释了人物的个性与细节。因为空间感的突出,在时间状态上更易于把握处于视觉中心的人物形象,并使这一形象有了背景依托,与现实氛围形成对比;同样,因为时间节奏的寓意体现,人物形象在空间中呈现出生命个体的相对独立,从而表现出其对环境影响的主导地位所持有的主题性。文森特威廉凡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凡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
22、凡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凡高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凡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法国的
23、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凡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凡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对于他的一生,世人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褒贬兼
24、而有之。但对于他的作品以及他对艺术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人们还是一致认同的。也正是因此,毕加索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由于他的勤奋,毕加索成了一位多产画家。他逝世后,人们花了 5 年的时间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整理。据统计,他的作品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总计近37000件。在毕加索一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和“红色时期”的画风有德迦的影子。随后,在1909年,他与法国画家乔治希拉格一起创立了立体派,进入了他的“黑色时期”。这种立体派创作方法,对西方美术的现代流派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美术的一位最伟大的大师”
25、。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吸收了东方艺术和西班牙民间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追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理念中的真实”。在毕加索的画中,人们还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他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安宁。1937 年4月,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他画了著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 1952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至于他的和平鸽,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名作。毕加索的生活与艺术都离不开女人。毕加索的代表作与女人题材相关甚多。主要有:三舞女在红色椅子熟睡的女人玩球的浴女公鸡等。1973年4月8日,这位欧洲画坛的巨匠带着和平的愿望在法国南部的穆丹逝世,长眠
26、在地中海边的墓地中。法国画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是印象派中以传统精确素描与印象派色彩风格绝妙结合的画家,被称为“古典的印象主义”。德加自己说他是“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他喜欢纤细、连贯而清晰的线条,认为这种线条是高雅风格的保证和达到他所倾慕的那种美的唯一方法,在众多油画和粉蜡笔画作品中,他以栩栩如生地描绘芭蕾舞演员的舞姿而著称,他希望能画出空间感 ,画出从最意外的角度去看立体形状的印象,观看排练时,德加有机会从各个方面看到最富有变化的躯体姿势。德加一生创作了大量以芭蕾演员生活为题的油画、水粉画和雕塑,其中歌剧院的舞蹈休息室舞台上的芭蕾排练系鞋带的舞女落幕十四
27、岁的小舞女等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芭蕾舞演员们的台前台后的生活。德加在绘画中追求光与色的表现。不过,他很少去户外写生,而是根据室内或舞台光线来作画。他前期的绘画色调细腻沉着,在他50岁后,画面色调变得明快起来,到了晚年,他的绘画色调变得越来越鲜艳、明快,这与他长时间画水粉画有关。他以大胆而粗重的笔触创作色粉画,有时还留下画纸的原色,或者在色粉画中同时使用油彩、水粉等不同颜料。他甚至将几张画纸合在一起,以造就成自己所希望的画面。在他视力极度衰弱时期的最后一幅色粉画中,庄重的形状几乎完全融入了色彩鲜艳的强烈光线中。与形状相比,色彩更加直接地诉诸于感觉的表现方式令人想起20世纪才诞生的野兽派。美国的
28、美术史家乔治哈德哈密尔顿称:“德加的色彩是给现代美术的最后的,也是最优秀的礼物。尽管他濒于失明,他的调色板却面向着野兽主义”。附录2. 画家作品参考:播种者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时间:1850年材质:油彩画布规格:101cm82.5cm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1850年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在巴黎沙龙展出的播种者,从好的意义,还是从坏的意义都使他出了名。画劳动的农民,表现农民的生活,决不是愉快的;农村不是乐园。当然,在那以前,也有画农民生活的画家。例如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奥斯塔德等都画过。但是他们所画的农民,都是大吃大喝的,无聊闲扯的,打架斗殴的等等,都不是在劳
29、动的农民。而米勒画的却是额上流汗劳动着的农民。播种者穿着大木靴,腰挂种子袋,一面右手撒种子,一面重复地一步步向前走。用欧洲的耕种方法,这样撒种子以后,就要让马曳犁把土埋上。然而我们看画面,在撒种子的农民后面,飞来几十只鸟儿,想吃净他撒的种子。这幅画招到了“高等市民”的不安,他们在播种者那充满韵律感和强有力的动作中看到了类似六月革命时巴黎街头人民的形象。但当时的进步人士却有不同的反映,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米勒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凡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播种者(又名收
30、工的农夫、夕阳)英文名称:The Sower作者:凡高(荷兰)创作时间:1888年 6月创作地点:阿尔 Arles类型:画布油画 Oil on canvas尺寸:64cm80.5cm现存:奥特罗,克罗勒-穆勒博物馆凡高到阿尔不久后,在信中曾说过:“我在巴黎所学的似乎已逐渐消失,相反地不断想起昔日乡居时,印象派之前的画法.”早年的他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曾数度以“播种者”为主题作画,而对米勒的敬仰也终生未改.此画的主题即是由米勒处得来的,可以说是他的得意作品之一。画面的构成是罕见的斜向,树与人物突出地画在前面,把太阳画成柠檬色的大圆盘。这种构图法应该是得益于日本版画,一种纯平面的写意.黄绿色的天空
31、飘着粉红色的云,地面是淡紫色,而树与人则使用鲜丽的蓝黑色与褐色。这幅画对色彩的象征性用法以及大胆的构图法,对主题浑然一体的表达,使我们不得不深究一下这幅堪称极品的佳作。记得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的“色彩的象征”一节中这么写到:“蓝色与绿色,是天的颜色,是海的颜色,是丰沃的平原、南欧午夜的色彩,是黄昏和远山的色彩。它们本质上,属于空气的范围,而不是实质的颜色.它们是冷冽的,可以消解一切,它们唤起了辽阔、遥远,与无边无垠的印象。”所以在“透视法”油画的历史中,代表空气范围的蓝绿色,是一种创衍或变化空间的要素;它是一种基本的、特别重要的色调,它支持了我们所欲运用的整个色彩效应,一如基调低音支持了管弦乐
32、队一样,至于温暖的黄色与红色,则是依随着此等基本的色调,而徐徐配入的。然而进入印象主义时期后,蓝绿色被画家们不断尝试的自然光给淹没替代了。等到了凡高手上,色彩一觉醒来时,猛然发现它已经在空气中燃烧了起来,火焰万丈,铺天盖地,从天际一直扑向收割中的田野以往蓝绿色的全部诗意,此刻在这个疯子的金黄色中被燃烧得呼呼作响。谁也没想到可以用这样的色彩,这样的构图来作画,来表达这样的主题也许,也许连凡高也没想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抵达生命的伟大终点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上帝借凡高的刷子,让我们窥探到天堂里灿烂的万丈光芒 播种者TheSower作者:凡高(荷兰)布面油画32.0cm40.0cm创作时间:1888年1
33、1月阿姆斯特丹早年的凡高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曾数度以“播种者”为主题作画,而对米莱的敬仰也终身未改。此画的主题即是由米勒处得来的,可以说是他的得意作品之一。他将画面构成斜向,树与人物突出地面在前面,把太阳画成柠檬色的大圆盘。这种构图法,得益于日本版画。黄绿色的天空飘着粉红色的云,地面是淡紫色,而树与人物则使用鲜丽的蓝黑色与褐色。这幅画对色彩的象征性用法及大胆的构图法,与主题浑然一体,诚属佳作。人物是一个变暗的剪影,被后面日轮的色彩压力压得萎缩了,他让那谷粒的黄色线条(像一片片阳光)洒落到地上。这样的画充满了象征意义,太阳的统治一切的存在表达了这样一个想法:生活是在一个巨大外界意志的影响下度过的,像播种、收获这些工作不是单纯的工作,而是一个生与死的寓言。 海滩上奔跑的妇人熟睡的农民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按照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多重透视的画法是不允许的。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的所有部分,而不是像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期间的代表作有海滩上奔跑的妇人熟睡的农民两个坐着的裸女等,这些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