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趣味文化知识.docx
《中华趣味文化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趣味文化知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趣味文化知识1、万岁和万万岁是怎么来的?我们常在电视上望见大臣称颂皇帝时大叫万岁,其实万岁一词原来不是皇帝专用的。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万岁。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许称他人为万岁至于万万岁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殊喜爱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搜肠括肚
2、,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足,直觉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后兴高彩烈,推为杰作。从今,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2、什么时候起先金额要用大写?我们写金额票据时,随了把金额写成阿拉伯数字外,还要写上大写数字,有关这个规定的起源,要追索到明朝。据史书记载,在朱元璋执政的明朝初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贪污案郭桓案。郭桓曾任户部侍郎,他利用职权,勾结地方官吏大四侵吞政府钱粮,贪污累计达 2400 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几乎和当时全国秋粮实征总数相等。此案牵连 12 个政府高官,6 个部的政府官员和全国很多的大地主。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惊,下令
3、将郭桓等同案犯几万人斩首示众,同时执行了严格的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并在全国财物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措施,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等。3、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别的地方?在电视上每次望见官老爷大喝一声:打!公差们棒子总是朝着犯人的屁股上落下,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别的地方?原来,从前罚打犯人,没有明确的部位,以致许多犯人都被活活打死。到了唐朝李世民时,有一次他在太医处看到一幅明堂针灸图,得知人体的重要器官的穴位多在胸背部,这些部位被撞击拍打会有生命危急,他再看图中屁股部的重要穴位就少得多了,这对他很有启发,后来他对刑罚中的罚打
4、作了规定,对犯人不许鞭打胸背部,而规定屁股作为罚打的部位。从今在公堂上打屁股就传了下来。4、博士、硕士、学士从何而来?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古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意不完全相同。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当时是一种官职,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学问渊博的人。硕士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学士最早出现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学堂读书的人,后来渐渐变成文人学者。5、年号是怎么确定的?年号是古代各王朝的帝王用以纪元的名称,据史料记载,帝王中最早运用年号的是汉武帝刘彻,他于公元前 141 年即位,这一年的年号为建元元年。从今,各个王朝都有年号。中国最终一个运用的年号是甚么?一
5、般的年表都记为宣统,不过后来袁世凯窃位称帝,曾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但这家伙的皇帝只做了不及三个月便下台,无论如何,洪宪乃中国历史上最终出现的一个年号。年号取意,往往字字斟酌,挖空心事。由于帝王们都想用祥瑞如意的字眼,故年号颇多重复。宋太祖用过干德,后来从一面铜镜铭文上,才知道五代前蜀早已用过这个年号了,不过宋太祖不知道,隋末起义民兵领袖辅公祏更早用过此年号了。 6、为何一月要读做正(音征)月?我们习惯把一月称为正月,这是因为在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后的一月称为正
6、月。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诞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读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此传了下来。7、杜撰一词有什么来历?宋朝有一个叫杜默的人,他是一个文人,喜爱写诗,且以豪放见称,不过他写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非驴非马。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象样的诗文或不合逻辑的,就脱口而出:这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渐渐简化为杜撰。再后,又被引伸为不真实的、没有依据地编造的意思了。8、三姑六婆是些什么人?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贩卖人口的女人),媒婆,师婆(女巫),虔婆
7、(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为叫陶宗仪的学者,在他的笔记中便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分。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也曾写过: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意。9、三长两短又有何来历?三长两短是和棺木有关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共是四长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只称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后来再加入意外、灾祸等意思。10、皇帝的说话叫什么来着? 皇后的说话又叫作什么?皇帝的
8、说话、诏书,制令等,泛称纶音。礼记说,若果把皇帝的说话比方做细缕,则它的影响力便有如粗绳(原文称为纶);若果把皇帝的说话比方做粗绳,则它的影响力便有如大绳缆。后来便用纶音以指皇帝的说话。至于皇后的吩咐,则称懿旨,懿(粤音意)就是美的意思,代称漂亮的妇女,懿旨就是指皇太后或皇后的吩咐。11、谁是第一个焚书的人?谈起焚书,必定想到秦始皇。其实,历史上首创焚书的是比秦始皇早一百多年的商鞅。依据韩非在和氏所载,商鞅教秦孝公设告坐之过(即是叫邻居们相互监视告密,否则一户犯法,五户坐罪),和焚烧诗书,以利统一教化,秦孝公都照做了。依据商君书,商鞅认为以儒术为首的诸种文化典籍是六虱,国家有六虱,将使人民不能
9、专注于农务,盗贼必至,国力便受到减弱,人民也必跟着贫困,所以必需铲除。基于此,商鞅认为必需运用行政手段对文化破旧立新,于是向秦孝公提出了焚书。12、我们称始祖为鼻祖,称遥远的子孙做什么?遥远的子孙我们称为耳孙。孙的儿子叫曾孙,曾孙的儿子叫玄孙,玄孙的儿子叫来孙,来孙的儿子叫晜(粤音君)孙,晜孙的儿子叫仍孙,仍孙的儿子叫云孙,云孙的儿子叫耳孙!因为耳孙离开高曾祖父(即祖父的祖父)很远,只能耳闻而已,故此我们称远孙为耳孙。现代已很少人用耳孙这个词语了,不过在阅读古文时,此乃基本常识也。13、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么用呢?古代的皇帝在参与不同的典礼时,是须要穿上不同的服饰。在参与最隆重的典礼上
10、所运用的皇冠,称为冕,它的形态就像我们今日见到的高校毕业帽,不过冕上的布板是长方形而非正方形,前后两端各缀珍宝十二串。这种珍宝是一种很好玩的道具,它们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适,其目的就在于提示他必需具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做次,影响皇帝应有的威仪。14、中国最早的医书是哪一本?答案是黄帝内经,也可简称为内经。是最早一本医学理论经典着作。书名有黄帝二字,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以黄帝与歧伯等人问答的形式写成。依据考证,这本书大约写于战国秦汉时期,冠以黄帝,乃是后人伪托。书的内容包括九卷的素问和九卷的灵枢,范围包括了医学基础理论、针灸、方药等。15、为什么经常称创始人为鼻祖?这
11、跟鼻子有关系吗?要说明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是自。在上古时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写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样,那时候,自的读音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自,读若鼻。应当说,自的本义就是鼻子,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称代词。自的这个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结果反而不便利指它的本义鼻子了。因此人们另外造了一个形声字:在自之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形成了一个新字鼻,从今,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为自的引申义有从的意思,再引申为起先的意思,所以鼻也继承了创始、起先的意思。汉制考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
12、子的说法,意思是把第一个诞生的儿子称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创始人就被称为鼻祖。16、为什么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古代的脸与面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吗?为了宣泄对某人的生气不满之情,常会骂不要脸,意思是说这人不顾颜面,不知羞愧。但却不会骂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面属于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之中;相对而言,脸是口语,时常出现在口头对话之中。比如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会说洗脸、擦脸,却很少说洗面、擦面。俗语说某人脸比城墙还厚,假如说成面比城墙还厚,便失去了口语生动活泼的效果。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在书面中采纳文学化的语言表达:比如不要脸在文
13、学作品中,可以说成不顾颜面;洗脸亦可说成净面等等。另外,不要脸在发音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其实,脸最早并不完全是口头用语。明代之前的脸和面都是书面用语,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岑参有诗:岸花仍自羞红脸,李清照词云:香脸半开娇旖旎,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都将脸、面用进了文学词句。后世才渐渐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脸和面现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却是有差异的。脸是晚出的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颊,经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指的就是这个部位。除此之外,脸在古代还有睑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
14、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这里的脸就指眼皮。而面的范围要比脸大,包括整个头的前部,脸只是面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演进,脸的语义渐渐扩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样了。17、勾手指表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那么勾手指是怎么来的呢?小孩子喜爱勾手指发誓,他们经常勾着手指,同时一本正经地念道: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慎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诺言,说话算数。情侣间耳鬓厮磨,浪漫之余,也喜爱勾着手指说一番山盟海誓,以见证忠贞不渝的感情。这种勾手指发誓的来历并没有准确可信的资料,以至有人以为,勾手指是从西方引进的,源于西方一个男女双方勾手指所引发的爱情传闻。这个说法看似确凿,却因为缺少事实依据而很难使人完全信
15、服。推敲勾手指的来历,可能与手指的作用有关。指,具有旨的含义,代表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就有沟通内心想法的意味。再加上国人有指天为誓的发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盟誓中,手指既要慎重其事的签名画押,有时还要割破手指,歃血为盟。有鉴于此,人们便简洁地以勾手指表示约誓,同时借手指沟通表达相互心愿的印可,有时还将两人的大拇指相摩击当作盖章签名并以此为证。 18、手的其次个指头为什么叫食指?大家都知道手的其次个指头叫食指,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好像有些区分,与食指的大小、位置无关,却从字面上看来与食物有关,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食指最早还真的和吃有关,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
16、人习惯用这个指头摸索汤水、食物的冷热、味道,然后放到嘴里吮一下古人这样做并不惊奇,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可是用手干脆抓起东西来吃的因此,古人特地将这个手指称作食指。之所以选择食指来做这个工作,或许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手指来说,食指较为敏捷,尝起食物来特别便利的原因吧。说起食指,还有段好玩的故事。春秋时期,郑国贵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动,其次天必尝异味。他出访晋国,食指大动,便吃到了石花鱼;出访楚国,食指大动,就吃到了天鹅肉;后来吃到合欢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动,屡试不爽。依此看来,食指与食物之间还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 19、我们今日说荷包很鼓,就是很有钱的意思。古人随身带的荷包就是钱袋的意思
17、吗?常说某人荷包鼓了,是指钱袋满了(发财)的意思,荷包的这种意思与其功能有关。荷包,是指佩于腰间的一些囊、带或装饰小品,原来是宫廷贵族佩戴的饰物。因其色泽鲜丽,加上刺绣精致漂亮,博得了人们的宠爱。一件精致的荷包,从形式、纹样、绣工到配线、布色,都经过了细心构思、细心施艺,倾注了制作者的情感和心血。后来荷包还成为身份、荣耀的标记,清代皇帝曾以绣荷包为奖品颁赐群臣、侍从,以示恩宠。随着民间刺绣艺术的发展,荷包逐步向民间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庆之时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献神佛以表虔诚之心。荷包不仅是艺术品,还具有好用功能。主要是盛储随身运用的小物件和香料。依据内盛物的
18、不同,演化出了许多种荷包,如钱荷包、香荷包(又称香囊或香筒子)、针线荷包、烟荷包、扇袋、眼镜袋、搬指袋、钥匙袋、手帕袋及其他刺绣佩饰等。钱荷包的功能跟现在的钱包很类似,因此用荷包很鼓来比方有钱是很贴切的。20、为什么公主的丈夫称为驸马?驸马是称号还是官职?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驸马都尉本是汉代官职,是皇帝的近卫侍从官之一。这个官职从汉武帝时起先设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担当。驸马也不算小官,年俸二千石,因此东汉的馆陶公主就选了一个驸马都尉做丈夫,这只是碰巧。真正将公主的丈夫专称为驸马是魏晋以后才有的事。魏国的何晏因为与公主结婚,所以凭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驸马都尉一职。这以后,魏晋时代
19、的皇帝就参照此例给自己的女婿加封这个官职,如杜预与晋宣帝(司马懿)的女儿堂山公主结婚时,就加封了这个官职。此后遂成定例:凡尚公主(也称尚主)者,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尚公主者大多授此官,但后世的驸马已经没有实职了,而是成了一种荣誉称号,人们用驸马来特地称呼公主的丈夫。21、象棋是中国人自创的,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关系吗?楚辞招魂有句云:菎蔽(用于六簙棋的竹制筹码)象棋,有六簙些。这也许是象棋一语最早的记载;但这里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与现在所说的象棋并不是一回事。象棋的独创,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象经一书。他很得意自己的这部著作,因此招来百官,亲自给他们讲解,并命人作注
20、。惋惜这部书早已失传。从时人和后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约略窥知它是一部讲棋道的书,隋书经籍志中将它列于兵书类,和棋势杂博戏等书并列,也可以证明这点。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周武帝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也就是说,象戏是取象于日月星辰的。那么,它是如何演化成后世的象棋的呢?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这是印度人加工的结果。他认为,北朝象戏有象征日月的棋子,也有类似中国象棋将帅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现的炮,他认为最初是表示飘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这种棋戏传入印度后,在约 7 世纪时(中国初唐时期)演化成斗争嬉戏;象马车兵四种棋子,是当时印度军队的组成部分。经过印度人改造的象棋一面传回中国,一面经
21、波斯、阿拉伯传入欧洲,衍生出中国和西方两大象棋体系。 唐代象棋,已经接近现代象棋的形态;到了北宋,规制多变;南宋以后,渐渐定型,此时的象棋已离最初的日月星辰之象越来越远。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人好像没有遗忘它的天文学含义,都把象棋用于占星术。13 世纪的一首拉丁诗,曾把星相符号给予国际象棋的每一个子。虽然两个象棋体系在后世的发展中有了许多差异,但其同出一源的标记还是很明显的:兵进不退、马走日、象斜行、将帅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们的共同点。可以说,国际象棋是东西方文化沟通的产物,它凝合了人类共同的才智。22、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人始终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吗?一双筷子妙用无比,很能表现中国文
22、化以简御繁、以少御多的特性。但上古时人并不用它吃饭。礼记曲礼上讲到请客吃饭时,说:共饭不泽手。泽手,就是双手摩擦发热而出汗的意思。这怎么讲呢?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的注解是:古之礼,饭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洁)净,不得临时始捼莎(两手相搓)手乃食,恐为人秽也。原来上古时的中国人和现代的阿拉伯人一样,是吃手抓饭的,并不是运用筷子作为餐具的。吃手抓饭,使古人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管子弟子职说: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馈。意思是:先生要吃饭了,弟子要打算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着吃。左传昭公二十年也记载说:华亥(宋国大夫)与其妻,必盥而食。23、
23、阿谀奉承也叫做拍马屁,这是为什么呢?生活中,我们经常把某人对他人谄媚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好玩的说法,都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一是说蒙古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当在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敬重。二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适,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三是蒙古人爱马。假如马肥壮牢固,两股必定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爱拍着马屁股赞扬一番。由此可见,这个词语原来并无贬义。然而,这些礼节和习俗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策马而来时,不管其马优劣如何,都会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
24、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调甚浓。24、怎么说出难题就是叫下马威呢?其实,下马威原先并不是第一次见面就出难题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时,借故严厉处分下属,以显示威严。 下马威一语出自汉书叙传,班固在为祖先作传记时,记叙伯祖父班伯因定襄时局混乱,而自请担当定襄太守,定襄豪门大户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说他们担忧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严,所以有所收敛。这里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初到任。古人有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的习惯,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代替。加上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随着词语意思的转变,下马威从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严,到泛指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 趣味 文化 知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