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其次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1.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金秋季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描写劝勉挚友,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阵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精致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比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秋天的雨是
2、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调,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打算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漂亮,丰收,快乐的秋天,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图中的花、树、田野协作着文中美丽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是个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呈现了秋天的朝气和活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漂亮,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篇
3、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田。”协作描绘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视野宏阔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2.单元重点: (1)阅读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低年级学会了借助图画、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阅历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以上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本单元教材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
4、中难懂的词语,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秋天的雨以词语“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理解词语的意思;完成课后练习三的仿写时,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描写秋天的词语。听听,秋的声音一文用词美丽,想象丰富,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语文园地的“沟通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其次题支配了实践运用的练习。(2)运用日记记录生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日记属于应用文,写日记选材敏捷,写法自由,学生可以在日记中自由自在地记录自己的
5、生活。本单元的习作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留心视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感情不简单理解,须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尝。 秋天,对孩子来说并不生疏,在生活中学生对秋天积累了肯定的感性资料。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纳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学生初次接触现代诗,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了朗读上,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1.本单元课文最大的特
6、点是语言生动美丽,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妙,在理解、朗读中熟读成诵,初步培育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并摘抄积累自己喜爱的句子;要留意依托课后题和泡泡示例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在探究沟通中不断总结与提高,最终通过“沟通平台”进行方法的梳理与总结。 2.本单元依据教学内容的须要支配了一些从读到写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将自己视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写下来,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前视察。写日记的教学要考虑到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特点,不要随意拔高要求,重在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好处,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并留意激发学生
7、坚持写日记的信念,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并感受写日记的乐趣。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相识。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4.古诗二首 3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 6秋天的雨 2 7.听听,秋的声音 1 习作 写日记 2 语文园地 沟通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2 合计 12 4 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1.会认本课“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的13个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必备品行 3.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酷爱之情。关键实力力格
8、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酷爱之情。通过看注释,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依据上 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推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3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依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推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育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的观赏,以及对大自然的酷爱之情。 课件
9、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运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沟通古诗,激发爱好。 老师口述:老师发觉我们班的同学们都特别喜爱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在古诗中作者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奇妙的境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奇妙景色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异。同学们肯定积累了许多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请大家相互沟通,展示自己的才华。(全班沟通,老师依据学生沟通状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总结沟通: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季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春日 (宋代
10、)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洁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终归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子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老师提示:深秋的一天,我国唐代闻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枫林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溢活力。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会一下吧! 二、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精彩。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三、初
12、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留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常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沟通,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登记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沟通,检查沟通状况。 3.检查初读状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石径 倾斜 (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径”。)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阅历,相互沟通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13、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因为。 深秋季节的山。 石子小路。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寒 径 斜 霜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2.指导书写 (1)视察生字书写特点,沟通。(“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霜”和左右
14、结构的字“斜”,学生练写。寒: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伸展。径: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其次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斜:余字其次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霜: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练学生练写,老师巡察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比照,刚好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3.借助注释相互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全班沟通,老师评议并
15、小结: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观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六、品读观赏,深化探究。(一)初解诗意。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样漂亮的秋景图。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细心雕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尝,看大家是否会有新的发觉。2.理解诗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知了我们季节呢?(“寒、晚、霜叶”告知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沟通: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
16、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沟通:作者喜爱枫叶的缘由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探究:正是漂亮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缘由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艳丽,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气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
17、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明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化体会。1.老师导言:深秋季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渐渐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引导学生仔细视察课文插图,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沟通景物的特点。3.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曲曲
18、折折。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隐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4.老师小结:诗的前两句“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溢生气。5.学生边视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前两句诗句。6.激励学生依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7.谈话过渡:正值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引导学生仔细视察课文图片,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
19、图片小组沟通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9.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小结:诗的后两句“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点明写傍晚之景。傍晚晚霞和枫叶相互辉映,枫林特别漂亮。诗人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表达对红叶宠爱。停车久,视察细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这是全诗的中心句。“红于”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调更艳丽,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表达对红叶的宠爱之情,赞美秋天的漂亮。10.学生边视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后两句诗句。11.激励学生仔细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接着完善自己的简笔画。12.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显明地表明了作者对枫叶的宠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宠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老师范读,学生留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3.老师小结:读古诗应当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4.老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5.自由读,练习背诵。6.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觉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21、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2.老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调热情、明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五)诗句积累。1.谁还了解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说给大家听听。2.学生沟通,老师小结: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还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
22、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酷爱大自然的情感。八、课堂小结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爽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欣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朝气。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酷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九、当堂检测 (建议运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2) (3) (4) (6) (7) (8) (9) (1013) (14) (15) (16) (17)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单元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