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3必背必记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3必背必记知识点.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根底自主落实必考必会 必背必做无敌笔记本 主编:蓝晓明必修一陈润真必修二 张剑宇必修三 2班出版社必修一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根本单位。2. 根据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4. C、H、O、N、P、S、K、Ca、Mg等,称为大量元素;Fe、Mn、Zn、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5.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根本单位。6. 蛋白质的功能:质结构蛋白。催化作用酶 运输载体 信息传递作用,如激素(调节作用)。免疫功能7.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
2、动的主要承当者。8.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9.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10. 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11.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12. 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13. 组成生物大分子的根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位都以假设干个相连的碳原
3、子构成的碳链为根本骨架,由许多单位连接成多聚体。14.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局部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局部的都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15.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许多种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16.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17. 细胞膜的作用: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激素与靶细胞的细胞膜外表的受体结合。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
4、间连丝相互连接。18. 细胞壁19. 内质网膜面积最大,连系细胞其它结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叫粗面型内质网,主要加工蛋白质;没有核糖体的叫滑面型内质网,主要合成脂质。20. 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21. 溶酶体22. 充盈的液泡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23.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24. 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5. 生物膜的作用: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
5、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响都在生物膜上进行,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响,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26.27.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28.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根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根本单位。29. 生质层。30.31.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细胞膜外表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糖脂。32.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响,统称为细胞代谢。33.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响的活泼状态
6、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34.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极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35.36. ATP是三磷酸腺苷,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37.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38.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39.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微生物有氧呼吸也属于发酵)40.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41.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
7、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42. 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根底。43.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44. 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45.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46.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根底,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47.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48
8、. 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49.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做细胞凋亡,也叫细胞编程性死亡。50. 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必修二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1. 供给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2. 显性性状指代中能显现出的亲本性状,另指显性等位基因支配的性状,未表现
9、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3.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别离。4. 孟德尔对别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1)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不相融合,也不会再传递中消失。(2)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别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5. 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根底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6. 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
10、别离,别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7.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别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别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8.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9.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10. 形状、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成对染色体,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
11、姐妹染色单体经常发生交叉互换。11.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12. 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特殊点: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做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13. 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区分于遗传物质14. 未受精时,卵细胞的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得比拟缓慢,受精过程使卵细胞变得非常活泼。15. 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具有多样性,导致不
12、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具有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16.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十分重要的。17.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其推论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基因在染色体上。18.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1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3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4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
13、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19. 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对象有局部属性相同,推论出他们其他属性也相同的结论。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20. 基因的别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别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别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别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
14、由组合。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22. 在某种活性物质“转化因子,使得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23. 美国的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结论: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24.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对T2噬菌体的分析说明:仅蛋白质分子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25.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有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6.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 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排列在外侧,构成根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15、;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27. DNADNA分子中,都保存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28.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酶等根本条件;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进行:(1) DNA分子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2) 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3) 与此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
16、盘绕成双螺旋结构。29. 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性。30. DNA分子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1)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排列顺序之中;(2) 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3) 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4) 和特异性的物质根底。(5) 基因是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31. RNA一般为单链,而且比DNA短,因此可以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中。32. 在细胞核中,RNA以DNA叫做转录;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33.
17、 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称作1个密码子;每个tRNA上的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因而叫反密码子。34. 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35.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那么:遗传信息可以从DNA自我复制,进而流向蛋白质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从RNA流向DNA的两条途径。36.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1) 基因通过来控制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例:酪氨酸酶基因异常致黑色素不能合成造成白化病;编码淀粉分支酶基因被打乱产生皱粒豌豆。(2) 基因通过控制
18、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例:编码一个跨膜蛋白(CFTR)基因异常,进而影响蛋白质结构,导致CFTR转运氯离子功能异常。(3) 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地调控生物的性状。37. 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都能够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称为细胞质基因。 第五章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38. 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39. 基因突变假设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遗传给后代指下一代新个体;假设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某些植物的体
19、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遗传;人体的某些体细胞基因突变,有可能开展为癌细胞。40. 基因突变的原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或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自发原因。41. 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2)随机不定向性;(3)低频性自然状态下42.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43.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形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1)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 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而发生交换,导
20、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44. 也有重要的意义;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其中可能会含有适应某种变化所需的基因组合。45. 染色体结构变异:增添、缺失、易位、倒位 染色体数目变异:(1)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21三体综合征(2)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46. 染色体组是细胞中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共同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47.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48.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49.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
21、的个体50. 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但是通过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使染色体加倍。51.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1) a. 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等b. 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等(2) 多基因遗传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和青少年糖尿病(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52. 产前诊断手段: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和基因诊断等。53. 人类基因
22、组方案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54.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可用于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的育种。55.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发生基因突变。56. 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和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57. 基因工程应用:(1)作物育种:苏云金杆菌抗虫棉;(2)制药:胰岛素、
23、干扰素和乙肝疫苗。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58. 拉马克学说:(1)用进废退;(2)获得性遗传59. 达尔文学说: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6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2)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它们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4)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6) 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
24、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开展,称为共同进化。必修三1. 2. 3. 4. 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局部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5. 6.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组织液、淋巴的成份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7. 8. 关。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等离子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3-2-9.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25、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10.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1. 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根底是反射弧。12.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13.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以显著活泼状态的过程。14.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15. 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
26、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16.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17.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18. 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19.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0.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21. 量的稳定。22.23. 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4. 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
27、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25. 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26.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因此有人说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27.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28. 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
28、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9. 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局部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局部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大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30. 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
29、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根底,因而能被吞噬、消灭。31. 过敏反响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响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响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2. 功能。33.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34.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35.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响可转变成生长素。3
30、6. 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37.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38. 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39.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类似物也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40.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根本的数量特征。41. 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曲线那么大致呈“J型。42. 种群经过
31、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43.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44. 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45.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46.47.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
32、分布。48.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9. 的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氨等,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50. 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食物网越复
33、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51. 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局部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局部那么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53. 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54.55.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
34、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56.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7. 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5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59.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
35、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60. 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6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欣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6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易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时机。63.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64.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65.66.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67. 灌木,乔木。68.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现代工业的开展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69. 估计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