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视角中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狂欢”视角中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狂欢视角中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狂欢视角中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邵雪萍内容提要: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解读莎士比亚戏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提供了新的批评视角.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着重分析该剧中狂欢化表现的三个方面,即狂欢国王的加冕脱冕,怪诞现实主义和复调对话,并就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于狂欢节中暴力因素的无视以及戏剧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探讨.关键词:狂欢化?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巴赫金作者简介:邵雪萍,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生,主要从事莎士比亚研究.Title:TitusAndronicus:AnInterpret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BakhtinSTh
2、eoryofCarnivalesque.Abstract:Thisarticleattemptstointerpret,inthelightofBakhtinStheoryofthecamivalesque,WilliamShakespeareS淞Andronicusbyhighlightingtheillustrationofthreeconceptsofthecamivalesqueinthisplay,namely,thecrowninganddecrowningofthemockking,grotesquerealismandpolyphonicdialogism.Inthemeant
3、ime,itdiscussestheneglectoftheviolentelementsincarnivalinBakhtinStheoryofthecamivalesqueandthepossibihtyofthepolyphonicdia-logues.Keywords:camivalesqueT/tusAndronicusBakhtinAuthor:ShaoXuepingisaPh.D.candidateattheDepartmentofEnglishLanguage&Literature,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Herres
4、earchfocusesonShakespearestudies.Email:lierretalkyahoo 巴赫金在阐述其诗学理论时曾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狂欢节的潮流可以说打破了许多壁垒而闯入了常规生活和常规世界观的许多领域整个文学都实现了十分深刻而又几乎无所不包的狂欢化(巴赫金第5卷:171),并点明应用他的分析方法在莎士比亚戏剧的结构里也能揭示出重要的狂欢化因素(巴赫金第6卷:319).但由于巴赫金论述的重点在于拉伯雷创作中的狂欢化色彩及其审美价值和意义,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狂欢化内容的直接分析只限于从民间狂欢世界观中的悲剧性角度出发,对?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塞罗?做了笔
5、记式的述评,并粗略谈到了?恺撒?(ep裘利斯?恺撒?)和历史剧.本文着重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以下简称?泰?),并着重分析该剧中狂欢化表现的三个方面,即加冕脱冕,怪诞现实主义和复调对话原那么.邵雪萍:狂欢视角中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05一,?泰?中的加冕和脱冕按照巴赫金的观点,狂欢化指的是狂欢节上形成的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这一语言分别地,可以说是分解地(任何语言都是如此)表现了同一的(但复杂的)狂欢节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渗透了狂欢节的所有形式.这个语言无法充分准确地译成文字的语言,
6、更不用说译成抽象概念的语言.不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也具有具体感染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说转为文学的语言(巴赫金第5卷:160).简而言之,狂欢化就是将狂欢式的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狂欢化起源于狂欢节本身,具有群众性,仪式性,戏谑性,超时空性等狂欢节的特点,表达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一种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巴赫金第5卷:163).巴赫金认为,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脱冕是狂欢节上的主要仪式(巴赫金第5卷:160),也是狂欢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泰?的狂欢色彩首先是由多种多样的加冕和脱冕仪式及其象征渲染而出的.在?泰?的开场,我们看到就是这样的加冕和脱冕的仪式.
7、罗马前皇的世子萨特尼纳斯在被宣布为罗马伟大的皇帝(1.1),得到了护民官手中的皇冠.但从作品对萨特尼纳斯为帝的来龙去脉的刻画,不难看出他只是个戴了皇冠的小丑,一个注定要被脱冕的假国王(mockking).萨特尼纳斯得到皇冠靠的不是本人的才德,而是罗马前皇的长子的身份和德高望重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的推戴.作品通过对萨特尼纳斯的加冕,让其展示了自私,背信,专横的一面.为了抢夺王位,他竭力强调自己是罗马前皇的长子(1.1),将自己为帝与否与正义的存亡(1.1)等同起来,甚至对功臣泰特斯也出言不逊:我但愿把你送下地狱,要是你想夺取民众对我的信心(1.1).他初得王位时还对泰特斯表示恭敬,称他为我的生
8、命的父亲(1.1),提出娶他的女儿拉维妮娅为后以增加他的荣誉,但一见美貌的俘虏哥特女王塔摩拉就丑态毕露,不久他就借故剥夺了功臣的荣誉,这一切证明他与理想帝王的要求相去甚远,根本不能指望他以贤德普照罗马,就像日光照射大地一样,在国土之上结成正义的果实(1.1).随后发生的脱冕更证实了他的小丑身份.就在他准备举行婚礼之时,新娘被人劫走了,这使萨特尼纳斯因被人公然侮辱(1.1),恼羞成怒,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这个统治这一个广阔的世界的皇帝被当作一个村夫似的丢弃了(1.1),这可视为对他的第一次脱冕.劫亲事件之后,由于泰特斯的意志和塔摩拉的假意斡旋,全体参与劫亲者(包括护民官,亲王,泰特斯本人)向皇上
9、陛下求恕(1.1),双方又达成了短暂的和解,萨特尼纳斯重新扮演起赦免了这些少年人的重罪的好皇帝的角色.这个冠冕并没保存多久.他的新皇后塔摩拉在为庆祝皇家婚礼举行的盛大狩猎中与奴隶摩尔人艾伦私会,这让萨特尼纳斯再度遭到重大的耻辱(2.3),这里被脱冕的国王与戴绿帽子的丈夫的形象合而为一,萨特尼纳斯再次遭到嘲弄与贬低.但在狂欢结束之前,萨特尼纳斯这个假国王还是享有他的权威,还得完成剩余的加冕脱冕的程序.面对为子乞命的泰特斯,萨特尼纳斯俨然一位执掌生杀大权的国王.但他的脱冕很快又随之而来,听说泰特斯之子路歇斯带兵攻打罗马,自我吹嘘的萨特尼纳斯马上成了一朵霜打的残花(4.4),心惊胆战,再次证明他本人
10、确实不像名号一样高贵.他最后的加冕和脱冕发生在?泰?的最后一幕中,他强充皇帝的派头斥责带兵攻打罗马的路歇斯犯上作乱:什么!天上可以有两个太阳吗?(5.3)但反遭路歇斯嘲笑,最后被为父报仇的路歇斯杀死.这个自认为代表正义与威106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严的假国王在加冕/脱冕的过程中完成了他在狂欢节中的使命.值得注意的是,?泰?中受到加冕脱冕的远远不止萨特尼纳斯一人.泰特斯从战功赫赫的将军变成受人嘲笑的疯老头,最后恢复了应得的荣誉;塔摩拉从高贵的哥特女王变成了俘虏再被封为罗马皇后,最后作为祸根弃尸荒野;甚至连次要角色摩尔人艾伦都经历了相似的仪式,他的奴隶服装换成了满身耀眼的金珠,最后又作为一
11、个污秽的奴才(5.3)被处死.正像巴赫金曾强调的那样,狂欢节中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巴赫金第6卷:8),所有人都无从躲避这种狂欢节的生活.二,?泰?中的怪诞现实主义巴赫金提出怪诞现实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是狂欢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降格,即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巴赫金第6卷:24).怪诞现实主义的所有形式都具有贬低化,世俗化和肉体化的特点.贬低化在这里就意味着世俗化和靠拢人体下身的生活(巴赫金第6卷:25),它具有消灭否认意义,而且也具有肯定和再生的意义,深刻的,本质的双重性是怪诞现实主义的最重要的特征.?泰?中的怪诞
12、现实主义是通过具有正反同体性和未完成性的怪诞形象表达的,这些怪诞形象包括怪诞人体形象,广场语言,民间节日形象,怪诞筵席形象等.巴赫金曾指出,怪诞人体形象的根本倾向之一就在于,要在一个人身上表现两个身体:一个是生育和萎死的身体,另一个是受孕,成胎,待生的身体.?泰?中的塔摩拉正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形象.她以低贱的俘虏身份与罗马结为一体,表达了狂欢范畴中的对立的婚姻,即神圣与粗俗,崇高与卑下的结合(北冈诚司286).在?泰?第五幕第三场中,她中计吃下了自己的亲生骨肉(5.3),使生育子女的身体成了子女的葬身之地,更突显了死亡与诞生在这个人物形象中的统一.为?泰?的狂欢色彩增色的还有剧中充满的广场语言.
13、广场语言是一种不拘行迹的言语,它的言语现象包括骂人话,指神赌咒与发誓,诅咒,其次是巴黎的吆喝,集市上的骗子和药贩的吹嘘(巴赫金第6卷:174).这种怪诞的话语是具有两副面孔的雅努斯(巴赫金第6卷:188).?泰?中出现频繁的骂人话和诅咒都表达出了这种言语的正反同体性.如剧中摩尔奴隶艾伦将小黑奴,厚嘴唇的奴才(4.2)等作为对私生子的爱称.因为长着黑肤被多个人物蔑称为黑奴的艾伦用这种蔑称来作儿子的爱称,表现出对世俗成见的不屑.?泰?中惯用的诅咒那么提供了一副怪诞的人体形象,具有解剖和肢解身体的性质.泰特斯诅咒塔摩拉的恶子我要把你们的骨头磨成灰粉,用你们的血把它调成面糊,再把这两颗无耻的头颅捣成了
14、肉泥,裹在拌着骨灰的面皮里面做饼馅(5.2)让他们的母亲吃.?泰?中出现的吹嘘同样创造了不拘行迹的狂欢气氛.第四幕第三场中刚遭过皇帝迫害的泰特斯对准备上法庭打官司的乡下人说凭他(泰特斯)的面子,皇帝一定会帮助乡下人打赢官司的,带有鲜明的反讽性是典型的民间的吹嘘(巴赫金第6卷:182).民间节日的意象也是?泰?狂欢化因素的重要组成局部.?泰?的整个情节可视为农神节与五朔节的结合体.农神节是纪念农神萨图尔努斯(Sammus)的节日,节日期间人们娱乐狂欢,奴隶可以尽情使唤主人.但凡在崇奉萨图尔努斯的地方,都选人在一段时间内扮演农神,让他享有农神的一切权柄,事后再将他杀死.节日既纪念萨图尔努斯治下的黄
15、金邵雪萍-狂欢视角中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07时代,又以假国王的加冕和脱冕来祈求农业丰收,人丁兴旺.这种不拘形迹的仪式从古代起就是农作物和人类丰产仪式的一种(Woodbridge20).除了前文论述的假国王的加冕脱冕之外,?泰?也突出反映了农神节最引人注意的特点,即等级的倒换(弗雷泽830).原为俘虏的塔摩拉高踞宝座(2.1),污秽的奴隶艾伦也可以戴起满身耀眼的珠宝,让皇帝抱着一个野种当作自己的骨肉(4.2),表达了狂欢将人从在非狂欢节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中解放出来(?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76).五朔节是?泰?中占主导地位的节日意象,这是个在万物更生,冬夏交替的时
16、节(Reay138)举行的颂扬丰产的狂欢节.?泰?中对五朔节的气氛做了细致的渲染,如剧中对夏日景致的描述:小鸟在每一株树上吟唱歌曲万物都在夸耀着它们的欢乐(2.2);第四幕第三场中泰特斯和亲族射箭的场景与都铎时代五朔节举行箭术比赛的风俗也遥相呼应固.当然,?泰?中对五朔节意象的移植主要是通过人物,情节设置得以深刻反映的.剧中的两派对立人物分别与夏,冬相联系,罗马皇帝萨特尼纳斯家族(包括塔摩拉,两个皇子和奴隶艾伦)象征着冬天,萨特尼纳斯本人像一朵霜打的残花,塔摩拉等人那么被比作严冬的霜雪(5.2),在他们的统治下罗马走向日暮途穷.泰特斯家族那么与夏天相联系,泰特斯本人有25个儿子,代表了半年的星
17、期总数.他女儿拉维妮娅被称为一个美好的夏天(5.2),儿子路歇斯率哥特人攻打罗马像一群盛夏的有刺的蜜蜂跟随它们的君后飞往百花怒放的原野一般(5.1).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仇杀正像一场冬夏的殊死搏斗.剧终时泰特斯家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象征夏取代了冬,代表夏的泰特斯家族后人成为罗马新王,将把罗马零落的肢体团结为完整的全身,赋予罗马新生.?泰?的情节设置表达了民间节日形象所蕴涵的双重性,充满狂欢式的交替更新的精神(巴赫金第5卷:164).巴赫金将狂欢化视为狂欢节上形成的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表演(巴赫金第5卷:171),将狂欢节理解为一种功用主张一
18、切都具有快乐的相对性(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80).在评论界引起了不少异议,如西蒙?邓提斯(SimonDentith)就例举l6世纪着名的圣巴塞洛缪节大屠杀证明狂欢节都是不同利益集团采取暴力行动的场所囝;阿布纳?科恩(AbnerCo-hen)也曾引证1976年欧洲最大的街头节日中爆发的暴力冲突事件来说明狂欢隐含的暴力倾向.?泰?中的暴力场面最能说明狂欢的后果是现实的(巴赫金第6卷:229).?泰?中不仅扮演狂欢节假国王萨特尼纳斯真的遇刺,其他同样受到加冕脱冕的人物也尽数命丧黄泉.泰特斯家族和萨特尼纳斯家族在剧终时落得家破人亡,两败俱伤.本剧中出现的怪诞人体形象,广场语言,民间节日
19、形象,怪诞筵席形象也都与真实的死亡交融,对于受到侮辱和伤害,受到折磨和报复的拉维妮娅和泰特斯来说,命运是难以理喻,阴森可咒的.这说明狂欢节远远超出了不流血的战斗,打嘴战(巴赫金第5卷:165)的范围.由于启发巴赫金的不是狂欢节而是狂欢的意象,不是互动的真实个体而是让集体延伸,超越,不朽的潜质(MorsonandEmerson470),除了时而提到地狱之外,巴赫金不曾研究生活中的恐怖.而狂欢节尽管旨在以新方式驱除恐怖,处理得还是这样的恐怖.巴赫金主要从审美的角度研究狂欢,难免无视狂欢中的暴力与摒弃社会道德标准的力量(MorsonandEmerson470).?泰?中还包含了各种狂欢式的变体,如巴
20、赫金归纳出的狂欢节的辅助性礼仪:婚礼,宴礼,葬礼等形式.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筵席意象与狂欢化的联系在?泰?中的反映.巴赫金认为,筵席形象是同离奇乖僻的肉体紧密相连的(巴赫金第6卷:332),它的含义是多层次108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的,而且同生活,死亡,复兴,更新的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巴赫金第6卷:350).?泰>中的两次出现的筵席形象都说明了这一点.第三幕第二场中第一次出现了筵席形象,围坐在餐桌边的是一些肢体损毁的奇怪食客:泰特斯和女儿拉维妮娅都是缺手的人,连用交叉的手臂表示悲伤也做不到.泰特斯的独臂在他的胸前逞弄它的威风(3.2)似乎具有独立的生命,已不再是身体的一局部.在没
21、有酒的餐桌上,失去舌头的拉维妮娅唯一的饮料只是那和着悲哀酿就,淋漓在她颊上的眼泪,照应了第三幕第一场中泰特斯哭诉在冬天我要用热泪融化冰雪,让永久的春光留驻在你的脸上.在同一个餐桌上,罗马大将泰特斯与护民官玛克斯将一只苍蝇当作摩尔人艾伦和塔摩拉一刀刀地戳刺着.死亡与更生意象与筵席的形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泰?中的筵席形象也表现了食物同死亡,同地狱的特殊关系.死亡这个词在其中也表示被吞食的,被吃掉的(巴赫金第6卷:349),在第五幕第二场中,塔摩拉中计在筵席上吃下了自己的亲骨肉,显示了狂欢化的筵席形象中死与生牢不可破的统一.三,?泰>的复调原那么表达狂欢的世界颠覆了权威的统治,让各个等级的人
22、自由,亲密地接触,为构成对话提供了根底,狂欢无视了决定日常生活结构和秩序的禁令和限制,为新型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在这样的新型人际关系中,通常别离,对立的范畴都获得了平等的发言权,各种不同的声音无拘无束地发言,用各自的视角描述世界,不同的意识在狂欢的背景下碰撞,交织,对话,从而汇成了各种有价值的声音的真正复调.也就是说不同的声音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结合在统一体中.复调,换一种说法是对话原那么(对话性,对话的关系).巴赫金虽然成认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复调的某些因素,某些萌芽(巴赫金第5卷:45),但认为戏剧本质上便同真正的复调格格不人,无论如何不能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已经具有目标明确的复调性质.笔者认为
23、这一点值得商榷.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的原那么特点为不是主人公是怎样出现于世界,而首先是世界对他来说是什么,和他自身对自己来说是什么作者对主人公不下明确的结论,使他们都保持着相对独立的个性,使主人公具有不同的自我意识,构成同一个命题场中的多声部现象.莎士比亚在塑造戏剧人物时不愿意对是或否说出自己的爱憎(巴赫金第5卷:87),他笔下人物的个性和意识都是通过单独,对白和旁白自然流露的.不同意识之间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对话交际,包括双声语中他者与自我的对话,微型对话中自我与自我客体化的对话,大型对话中各种不同思想者的对话和作者主人公一观众的对话形成多重对话结构.通过对?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四
24、种对话交际情况如何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多主体的交响乐(张杰37).在巴赫金看来,复调构思条件下主人公及其声音具有相对自由和独立性,平等的话语权在同一个命题场中形成了多声部状态,复调主人公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剧中的对白,自白和旁白反映的正是对话性关系.?泰>中的人物的话语中出现了他人的话语,造成了对自身主体的解构,反映了双声语的挖苦性特征.曾因私通受谴责的塔摩拉在捏造别人迫害她的事实时,下意识地引用了社会话语,他们称我为万恶的淫妇,放纵的哥特女人(2.3);罗马皇帝萨特尼纳斯时而表现出帝王式的威仪,时而又像个乞丐,可怜兮兮地托人向泰特斯求和.这种乞丐与帝王的合体,被巴赫金认为是狂欢化的对话特
25、征.本剧的摩尔奴隶艾伦也是狂欢化的人物之一,他从泰特斯的次要俘虏一变邵雪萍:狂欢视角中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09为罗马皇后的操纵者,先前还穿着奴隶的服装,一下就能够满身戴起耀目的金珠来(2.1),他的话语中也混杂了多种他人的话语,他还将别人的指责解构为自夸,如被人指责为厚颜无耻,不知脸红时,他得意地反驳就像人家说的,黑狗不会脸红(5.1).?泰?中还存在不少由双声语对话衍变而来的微型内部对话和大型对话.前者指的是主人公主体意识中存在的不同思想的变调与对话,常常带有双重人格对话的意味,在同一心态中自尊与自卑,惶恐与嚎哭共存.微型内部对话既质疑了过去的自己,又反映了多重矛盾.剧中改换服装和变
26、化身份同样表达了多重意识的换置与交织,如剧中泰特斯用自己的手为罗马立下赫赫战功不仅一无所获还要将之砍去的情节即是如此.大型对话是指具有同等价值的主人公意识作为某一他人意识,以对位的形式不相混合地结合在一起,即互相对立又互相解构,同时并存与相互作用(董小英53).该剧中泰特斯家族代表了重视忠诚,正义,荣誉,敬畏神明的罗马社会话语;塔摩拉家族代表了狡诈,邪恶,卑劣,渎神的心性轻浮的哥特人(5.2)话语.在全剧铺展的两个家族的复仇冲突中,这两种话语也构成了大型对话.巴赫金曾指出复调作品的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不带个人倾向性,让他们的言行按照内在逻辑和开展机理自然呈现,要求读者来判断人物行为.莎士比亚的戏剧
27、交给观众的正是这样的矛盾体,剧作家自己始终隐身于幕后,只通过作品与读者进行对话,不预先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同一部戏剧,同一个人物会生发出截然不同的阐释.例如,有的批评家认为?泰?中的塔摩拉是奸恶,狡诈,极端卑劣,不仁不义的化身(James28),有的认为塔摩拉的暴行由于她遭到了极度的苦痛而得赦免(海涅40).莎剧所提供的开放性解读也许就是莎剧历久弥新的原因之一.?泰?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在人物塑造,语言模式,情节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习作难以防止的粗糙与艰涩.17世纪评论家爱德华?雷文斯克罗夫特就曾指责该剧它看起来更像一堆垃圾而不像什么作品a多,但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进行分析,?泰>却呈现
28、出色彩斑斓的狂欢式图景,说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能够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狂欢描写,揭示出那种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巨大的人类的狂欢热情(钟敬文7),为文学作品的分析开辟了人类学或民俗学的解读视角.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能开掘出许多过去未被发现的深层的东西.颠覆传统思维模式的狂欢化理论,从方法论上为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注解【Notes】参见<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552-608.本文中<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引文均出自朱生豪译:<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莎比亚全集>第7卷(
2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c.T.Onions,etal,eds.,ShakespearesEngland:AnAccountoftheLife&MannersofltisAge,vo1.2(0xford:ClarendonPress,1916)385.LindaWoodbridge,TheSkofSaturn:ShakespeareandMythical如(UrbanaandC.cago:UofminoisP,1994)170.SimonDentith,ed.,BaldmnianThought(London:Routledge,1995)75.JnerCohen,Intro
30、duction&Chapter3,MasqueradePolitics(Berkeley:UofCaliforniaP,1993).110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80.钱中文:复调小说:主人公与作者,?外国文学评论?1(1987):364o.范一亭:试论巴赫金复调对话理论在戏剧领域的移植,?戏剧14(2000):4.参见张泗洋等:?莎士比亚戏剧研究?(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1年)172174.BrianVickers,ed.,WilliamShakespeare:TheCriticalHerita
31、ge,vo1.1(LondonandNewYork:Roufledge,l995)239.引用作品WorksCited】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诗学与访谈?,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Bakhtin,Mikhm1.CollectedWorksofMikhailBakhtin:PoeticsandInterviews.Vo1.5.Trans.BaiChunren,eta1.Shiazhuang:HebeiEducationPress,1998.:?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CollectedofMikhailBa
32、khtin:OnRabe/a/s.Vo1.6.Tram.LiZhaolinandXiaZhongxian,eta1.Shi?jiazhuang:HebeiEducationPIIy8,1998.:?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ProblemsofDostoevskysPoetics.Trans.BaiChunren,eta1.Beijing:TheJoimPubhshingCompanylad.,1988.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DongXiaoying.Reclimbing舭TowerofBabel:Bak
33、htinandH/sTheoryofD/a/ogue.Bering:TheJointPubHsh?mgCompanyLtd.,1994.詹?乔?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下),徐育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Frazer,J.G.TheGoldenBough:AStudyinMagicandReligion.Vo1.2.Trans.XuYuxin,eta1.Beijing:Chi?ne$eFolkLiteratureandArtPublishingHouse,1987.海涅:?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温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Heine,Heinric
34、h.ShakespearesMddchenundFrauenShakespeares.Trans.wenJian.SIl蛐glai:shanTram?lationPublishingHouse,1981.James,MaxH.OurHouseIsHell-ShakespearesTroubledFamilies.NewYork:GreenwoodPress.1989.Morson,CarySaul,andCarylEmerson.M/kha/Bakhtin:Creationof口Prosa/cs.Stanford:StanfordUP,1990.Reay,Barry.PopularCultur
35、einEngland15501750.London&NewYork:Longmn.1998.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魏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Seiji,Kitaoka.Bakhtin:DialogueandCarn/va/.Tram.WeiXuan.Shijiazhuang:HebeiEducationPress.2002.Woodbridge,Linda.TheScytheofSaturn:ShakespeareandMythicalThinking.UrbanaandChicago:UoflllinohP,1994.张杰:复调小说的作者意识与对话关系,U,b国文学评论14(1989):3744.ZhangJie.TheAuthorsConsciousnessandtheDiMocRelationshipinPolyphonicNovels.Fore/gnLiterc1.tureReview4(1989):3744.钟敬文:文学狂欢化思想与狂欢,?光明日报?,1999年1月28日,第7版.ZhongJingwen.CarnivalesqueThinkingandCarnivalinLiterature.Daily(28Jan.,1999)7.责任编辑:罗良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