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1]354.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医学专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1]35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1]35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产超广谱-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产超广谱-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超广谱-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lactamase,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1,但国内外缺少相关问题处理的指导性意见。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和医学参考报感染病学频道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以对ESBLs相关问题的处理提供指导。一、超广谱-内酰胺酶及相关概念1-内酰胺酶及分类:-内酰胺酶是指细菌产生的能水解-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灭活酶,是细菌对-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其分
2、类见表1。2超广谱-内酰胺酶:细菌在持续的各种-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被诱导产生活跃的及不断变异的-内酰胺酶,扩展了其耐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能力,这些新的-内酰胺酶被称为ESBLs。ESBLs属于Ambler分类的类和类酶,按Bush分类属2be。根据质粒所携带编码基因同源性的不同,ESBLs主要有TEM、SHV、CTXM、OXA型。还有一些少见的ESBLs型别,如PER、VEB、CMZ、TLA、SFO、GES等。引起临床感染的产-内酰胺酶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孢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等。二、产ESB
3、Ls细菌感染的流行因素及发展趋势自1982年在英格兰首先发现产ESBLs克雷伯菌后,产ESBLs细菌的流行在世界各地广泛报道。ESBLs主要存在于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又多见于肠杆菌科细菌2-4。在肠杆菌科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最为常见,克雷伯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其他常见产ESBLs细菌有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门属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各个国家和地区产ESBLs细菌的发生率明显不同。日本、荷兰等国家产ESBLs细菌的发生率很低,而法国、印度等国家产ESBLs细菌的发生率很高,可有高达50以上的克雷伯菌属的细菌产生ESBLs,而且具有
4、较严重的耐药性。我国大陆不同研究者报告的产ESBLs细菌发生率各有不同,大肠埃希菌发生率大约在40,肺炎克雷伯菌发生率更低一些。产ESBLs细菌主要在医院内引起感染和流行,其中60发生在大型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5-7。产ESBLs细菌不仅引起院内暴发流行,还可以向院外传播,使流行范围扩大。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延长(7)、机械通气、导尿管和动脉导管的留置、严重疾病状态(如器官移植)、不适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三代头孢菌素、年龄60岁等都是导致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表1-内酰胺酶的功能分类和分子分类Bush分类Ambler分类-内酰胺酶特性1C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产生,能水解三
5、代头孢菌素,不被克拉维酸抑制。对碳青霉烯类以外的所有-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2A、D大多数酶可以被克拉维酸所抑制2aA青霉素酶包括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引起细菌对青霉素类高度耐药2bA广谱-内酰胺酶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包括TEM-1、SHV-1等2beA超广谱-内酰胺本科(ESBLs)引起细菌对氧亚胺基头孢菌素和单环-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2brA耐酶抑制剂的-内酰胺酶、除一个是SHV衍生酶之外,其余均为TEM型衍生酶(IRT)2cA羧苄西林水解酶2dD邻氯西林(苯唑西林)水解酶不易被克拉维酸所抑制2eA头孢菌素酶可以被克拉维酸抑制2fA可以水解碳青霉烯类的丝氨酸酶、可以被克拉维酸所抑
6、制33a 3b 3cB金属酶或碳青霉烯酶金属酶,引起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其他所有-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不能被克拉维酸所抑制4染色体介导的耐抑制剂的青霉素酶产ESBLs细菌可以发生垂直传播(克隆传播),也可以通过质粒或转座子将产酶基因水平传播给敏感的非产酶细菌,引起更多的细菌产生ESBLs,从而引起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不同型别产ESBLs细菌在全球流行情况差异很大8-10。SHA-2和SHV-5呈世界流行;TEM-3在欧洲多见;在美国主要是TEM-10、TEM-12、TEM-26;CTX-M型ESBLs主要分布于东欧、南美和日本以及远东地区;北美、亚洲和欧洲仍以TEM型和SHV型产ESBLs细菌
7、最为多见。总体上CTX-M型呈逐渐增多趋势,墨西哥,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国家的报道增加。目前我国发现的产ESBLs细菌以CTX-M型为主,SHV型次之,TEM型少见,但因不同省市、不同研究,其报告比例各不相同4.11。三、产ESBLs细菌的实验室检查临床分离到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等,均应检测是否产ESBLs。出于对流行性、治疗和感染控制方面的考虑,应该把从尿中分离的所有细菌进行ESBLs筛选。推荐先做初筛试验,如初筛试验阳性,再做表型确证试验。对ESBLs阳性细菌,可以进一步研究分析,做蛋白分析试验和基因诊断,以确定ESBLs分型,并发现新的ESBLs。1初筛试验:纸片扩散
8、法、肉汤稀释法采用其中一种方法,选用头孢泊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至少2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推测菌株可能产ESBLs细菌。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但准确性差、易导致假阴性,只能作为ESBLs的初筛试验,还需进一步做确证试验。2表型确证试验:对初筛试验结果提示可能产生ESBLs的细菌,需要做表型确证试验。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确证试验需要同时使用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单独和联合克拉维酸的复合制剂进行检测。纸片扩散法中2种药物任何一种在加克拉维酸后,抑菌环直径与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环相比增大值5MM时,判定为产ESBLs细菌;肉汤稀释法中,与克拉维酸联合的药物MIC相对单独药物的MIC差
9、值3个倍比稀释度,判定为产ESBLs细菌。上述初筛和确证试验方法是目前临床实验室常用方法,此外,还有双纸片扩散法、三维扩散法、头孢硝噻吩竞争分析试验、E-test法及自动化仪器药敏检测法等12。3ESBLs蛋白质分析:(1)等电聚焦电泳:将临床分离菌中粗提的未知ESBLs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测定其等电点(pI),与已知酶的等电点进行比较,具有同一等电点的酶可能为同一种酶。如未知酶的等电点与所有的已知ESBLs的等电点不同则可能为一种新的ESBLs。等电聚焦电泳是一种直接而客观的方法,但由于酶的等电点相同或相近,大多难以单独用等电聚焦电泳来进行区别,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分辨率。(2)氨基酸序列
10、分析:测定未知酶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酶的序列进行比较,是一种准确的方法,同时可发现新的酶,并可更好地了解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酶的衍生情况。本方法繁杂耗时、条件要求高,只限于研究使用。4ESBLs基因检测:(1)聚合酶链反应(PCR):提取待测菌的DNA,作为扩增模板,采用已知标准酶基因的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进行体外循环扩增,结果如为阳性说明有已知ESBLs的产酶基因。其他方法还有DNA-DNA探针杂交、PCR产物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PCR-RFLP)等。这些方法灵敏度高,但无法发现新的ESBLs的基因。(2)核苷酸序列分析:将产酶基因(PCR产物、克隆片段等)进行核酸序列分析,分析结
11、果与已知的产ESBLs基因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的ESBLs基因或新的ESBLs基因,此方法精确度高,且可能发现新的ESBLs基因以及了解基因突变产生衍生酶的情况。四、产ESBLs细菌感染的抗菌治疗(一)产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3-15。1去除产ESBLs细菌产生的诱因。包括及时拨出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同时应防止产ESS细菌的医院内扩散。2产ESBLs细菌对各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选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与上述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专题 广谱 内酰胺 细菌 感染 防治 专家 共识 35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