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愤》导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愤导学案书愤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裂,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
2、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与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主动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受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显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复原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宏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3、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同日而语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复原
4、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劝慰,便只好将渴求安慰的灵魂放到将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家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斗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
5、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决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验:隆兴元年,主见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成功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主动擘画进兵关中复原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
6、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惋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记忆犹新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理想。“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
7、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生气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见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明珠暗投之感大有区分的。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明显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验,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
8、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权的主和误国,错失时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他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诗从早岁豪气,壮年经验的往事回忆入手,至暮年对镜,怅叹诸葛的感慨收篇,发于感愤,落于积愤,突出了一生中志向与现实的冲突冲突,可谓忧愤深厚,说尽心事。“世事艰”三字,激愤难平。“空自许”三字,语蕴沉痛。“出师”一联,感叹中有冀期,自负兼自励,故前人有评:“结句自负,妙有浑含。”(范大士历代诗发卷二十七)而楼船二句最为受人称道,刻画当年战斗生涯,笔力雄健,意气风发,且整体以名词联缀而成,严格工对,富有特色,虽不用一个动词,也不用一个虚词,却是境界全出
9、,充溢张力。? 学习目标:学问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驾驭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实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气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闻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复原”,但为朝廷里的倒戈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主动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志向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冲突,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
10、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家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鉴赏品尝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画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斗争图画,将诗人的复原之志详细化。示例:枯藤老树
11、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事实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复原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无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复原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成功
12、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宏大力气,也使诗人的复原之志详细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复原失地的剧烈愿望。【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复原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记忆犹新国事的愁苦心情。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与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的确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
13、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旧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下片紧承上片,接着抒发自己记忆犹新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旧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结尾
14、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心情。“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合,它很简单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经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样的。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全部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六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受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
15、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是陆游临死时的缺憾,他是抱着巨大的缺憾离开人世的。1186年,诗人61岁写了书愤,深厚慷慨地表达了他的愤情。那么,他缘何生愤、愤从何来?一、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就在陆游诞生后第三年的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当时在河北的赵构幸免于难,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这个重建的
16、小朝廷就是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倒戈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也都是些主见逃跑和屈膝倒戈的人。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倒戈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足足了。原来,在与金的对抗中,宋军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成功,如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年)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桧一心只想和议,像岳飞这样的
17、抗金良将有碍于倒戈活动,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此后宋金双方最终在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订立和议:南宋正式向金朝称臣,每年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并以淮水为界,将淮水以北的地区划归金朝。“绍兴和议”订立不久,秦桧秉承宋高宗的旨意,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让爱国者扼腕。又如发生在宋高宗绍兴末年(1161年)的“采石之战”。当时,金军不断南侵,宋军不战而溃。一个月左右,金兵推动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并快速南进。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乱作一团。文武官员纷纷把家属送
18、走,宋高宗也要“浮海避敌”。在文臣虞允文指挥下,宋军战胜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今安徽当涂北)渡江南侵,并收复两淮地区,使宋军在宋、金斗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陆游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这方面的状况。但是这些成功并未从根本上变更局面,相反,情形越来越糟糕:朝廷内部倒戈派当道,主战派吞声。“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范志能揽辔录)。南宋糟糕局面形成的缘由,正如陆游诗中所言:“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连宋高宗自己也曾说:“讲和之策,断自朕志,
19、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在这种状况下,凭你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还是如岳飞一样“怒发冲冠,壮怀激烈”,又能怎样呢?陆游等一批爱国者捶胸顿足、义愤填膺就在情理中了。宋孝宗即位后改元隆兴起用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却遭到符离之战的失败。而倒戈派汤思退则趁机向金示意要金出兵两淮迫宋议和。这样,宋孝宗初年宋金之间重订了“隆兴和约”: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为侄叔关系宋每年给金大量“岁币”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两州给金金国逃到南宋的人员不再追回。诗人对此痛心疾首:“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穹边指淮淝,异域视京洛。”(醉歌)对“岁辇金絮输胡羌”的和约赔款,无比愤慨:“中原苦丧乱,豺虎厌人肉。辇
20、金输虏廷,耳目久习熟。不知贪残性,博噬何日足!至今磊落人,泪尽以血续。“(闻虏乱次前辈韵)其实,之所以时事维艰,外敌的入侵倒还在其次,根本缘由在于皇帝和那些主和派。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陆游怎会不心生生气呢!二、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诞生的其次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诞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学问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化,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
21、书”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倒戈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复原”,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担当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
22、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则”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始终闲居在山阴家中。他的一生,“复原”之志贯穿始终。他深感悲伤的是,“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心想建功立业,取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那样的战绩,但是,“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他在诗中所用的檀道济“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故事,颇能引人联想:自己一心报国,在北望中原时豪气如山,愿做“塞上长城”,颇有自许之情,但到头来仍是一场“空”,朝廷并不重用他,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更让人想到岳飞因“莫须有”的
23、罪名被杀害的残酷现实,这怎不让爱国者悲伤、让爱国者生气!他希望象诸葛亮那样六出祁山,施展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诸葛亮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始终拼杀在对敌斗争的前线。而自己呢,却只能喟然长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书愤时诗人已经61岁。人活七十古来稀,此时的诗人已是暮年。想到“气如山”的早岁,现在却一事无成,落得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结局。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但这只是一厢情愿,朝廷不重用,岁月不饶人,这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呢?原来,有志不在年高,但那是在客观外界条件较好的状况下,主观努力而奋勉终有作为的情形。而陆游主观上一心报效国家,力图复原,而朝廷不仅不
24、供应其条件,反而到处设障掣肘,使诗人志不得伸,事无可成。垂暮之年遭罢黜,66岁时被迫退居乡里,“身还民服,口诵农书”,“身杂老农间”,老境颓唐。虽不忘复原之志,但终归年事已高,衰鬓先斑,“塞上长城”之许已成空言,面对镜中衰鬓,只能顾影自怜,悲忧之愤便跃然纸上。综上所述,书愤之“愤”,实在是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义。 “拿剑,拿剑,痛击狂胡三百万。”回望中原,你望见萧萧边关,你听见刁斗笳鼓,猛然呼喊。激愤万千,气概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岳还高,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少年时的幻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复原中原,复原那几万里河山。而幻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全部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的,江山却是
25、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苟安。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你充溢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把喷血的激愤和难受。狂胡不是你的对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秋风里,你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马望尘而逃。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气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城在
26、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行摧。但岁月的侵蚀终是抵抗不了,时间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在你的窗前,在你纵横万卷诗书之时,你惦念三国的诸葛孔明,你想他当年怎样力主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惦念出师一表中的恳切浩荡之气。你想,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试问有几人可与诸葛伯仲之间,那帮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群凶自不必说了,而你胸中的百万雄兵,你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被遗忘?而今又在何方?放翁,无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就归老林泉,而你的这一声长叹,却在历史的长空里,回荡千年。 1、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
27、闻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见抗金,触犯了倒戈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出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悲观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2、讲析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验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倒戈派的剧烈愤慨。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
28、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干脆道出诗经验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倒戈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美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白作者的志向,他渴望北伐复原中原,憧憬着火热的战斗生活。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理想
29、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显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雄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予,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剧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倒戈派罪恶行径的生气指责。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伤,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这首诗虚实相生,改变多姿。首联上句
30、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志向,气概宏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衬托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详细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忱。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斗争,实际抒发感情。陆游用典奇妙
31、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仰慕,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气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书愤教案书愤教案学习目标:学问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驾驭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实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气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
32、宋闻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复原”,但为朝廷里的倒戈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主动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志向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冲突,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家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鉴赏品尝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
33、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画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斗争图画,将诗人的复原之志详细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事实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复原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无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
34、情。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复原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成功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宏大力气,也使诗人的复原之志详细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复原失地的剧烈愿望。【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复原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
35、,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记忆犹新国事的愁苦心情。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与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的确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旧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
36、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下片紧承上片,接着抒发自己记忆犹新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旧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心情。“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合,它很简单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经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样的。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
37、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全部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六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受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实力, 2,了解陆游爱国
38、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 课是支配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家乡。 二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复原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行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 三分析 (一)释题 书,写,愤,
39、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亩撂崾尽;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终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其次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
40、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理想,洋溢燥热的爱国热忱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冲突的昂扬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忱,充溢了浪漫主义
41、精神,具有剧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全部,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倒戈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志向,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书愤教
42、学简案 书愤教学简案1.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闻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见抗金,触犯了倒戈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出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悲观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2.讲析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验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倒戈派的剧烈愤慨。首
43、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干脆道出诗经验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倒戈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美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白作者的志向,他渴望北伐复原中原,憧憬着火热的战斗生活。以上两
44、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理想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显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雄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予,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剧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倒戈派罪恶行径的生气指责。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伤,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以上两联是
45、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这首诗虚实相生,改变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志向,气概宏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衬托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详细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忱。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斗争,实际抒发感情。陆游用典奇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仰慕,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气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第25页 共25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