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表态发言.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生态移民表态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移民表态发言.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态移民表态发言第1篇:自发移民表态发言 隆湖自发移民表态发言 生态移民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 赵志福 2009年8月 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作发言,首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赵志福,老家在隆德县杨河乡,我是1985年自发搬迁至隆湖开发区的。老家隆德县地处六盘山下,而我所在的杨河乡更是山大沟深,缺水少雨,靠天吃饭。自治区按照“有水走水路,没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扶贫方针,把宁南山区穷山沟里的贫困农民搬迁到川区建成一个个扶贫吊庄。198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隆德县在平罗潮湖地区建吊庄移民点,1992年设立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从此,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隆德县分批把最贫困村的农民逐批搬迁到了距
2、离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仅5公里远的隆湖。当时主要搬迁的是隆德县比较偏远的杨沟、奠安等地方,哪些地方的人还不想往来搬迁,他们认为潮湖是一片盐碱滩,还不如隆德。确实,隆湖吊庄处在宁夏银北地区重盐碱地带,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却只有600亩,眼前只是漫漫黄沙地,茫茫盐碱滩。 我记得刚开始的移民搬迁,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搬来后,我发现确实条件不好,一下子很难适应,首先是气候环境等不适应。夏天天气极热,蚊子多,沙尘暴特别大。其次是村庄道路等设施不好,初出深山的移民虽然来到有水有土的地方,但吊庄的荒凉沉寂委实让人难以忍受。还有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等都跟当地人不一样,在周围平罗、大武口等还不能完全接受
3、我们这些移民,在务工时有时还会被蒙骗。想起那段岁月,总有种揪心的感觉。很多农民因为水土和气候不适应,开始严重腹泻,更让移民难以接受的是,第一年种下去的小麦,正是禾苗绿茵如毯的时候,一场大风将麦苗连根卷走。 太多的艰难,太多的困苦,让一些人无法再坚持下去,卷着铺盖走了。我当时也动摇过,但是转眼又一想,当时家里人都反对我上来,我不顾一切的来了,现在有一些困难就动摇,肯定会半途而废的,既然移民出来了,就要安安心心地在这里生活,这里即使庄稼不好种,但至少资源丰富,工厂多,打工方便,距离城市也近,我始终觉得肯定发展前途要比老家隆德好,只有积极抓住这次移民机遇,未来的生活才能更美好。也正是因为抱有这样的想
4、法,在搬迁到隆湖后,我紧紧抓住移民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一面种地,一面做小生意。后来,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临街的房子逐步都建成了小二层的商业楼房,我当时贷款在六站临街买了一套营业房,现在营业房不但房子升值了,而且房租也涨价了,大大改善了我的生活,为其他村民树立了榜样。 我简单说说隆湖搬迁农民的生活生存情况。刚搬上来时主要是开荒种地,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干部带领广大移民深挖排沟,扩整斗渠,打机井,修扬水站,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盐碱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上世纪 2 90年代,在开发区扶贫优惠政策下,很多外地老板来开发区投资建厂,工厂增加了很多,给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5、虽然都是跟煤打交道的职业,但毕竟能拿上稳定的工资,已经很不错了,当时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家门口的厂子里面打工。后来隆湖移交到大武口,因为环境污染治理,大量的工厂关停并转,很多农民又没有了饭碗,但这几年随着大武口城市化的发展和隆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们抓住离城市近的优势,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温棚种植,我们的温棚现在有2000座,已经成为大武口的蔬菜供应中心,还有一部分人投身到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等行业中,另外好多人搞起了运输,也挺赚钱的。现在根据市上的统一规划,我们的村子逐步都要拆迁,将统一住到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农民新居中,过上跟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借此机
6、会,我代表隆湖的移民对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的各级党委、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现在,隆湖的农民,尤其是自发搬迁来的移民,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户口的问题,还有就是工厂倒闭、城市建设失地后的生活问题。 隆湖的自发移民主要是投亲靠友上来的,除了隆德县的,主要有隆德县周边西吉县、甘肃静宁县、甘肃庄浪县山区的,还有河南、陕西、山东等省的,大概有5000多人,这些“自流移民”在未办理正常移民手续的情况下,以投亲靠友、外出务工、经商运输、承包耕地等方式私自搬迁到开发区,为此,开发区曾制定过严格的管理规定,如,在严格禁止买卖土地的基 3 本政策前提下,不为“自流移民”提供宅基地,不发包承包土地,不开具入户
7、证明等,但这部分“自流移民”大多采用了“地下”的隐蔽方式,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耕地、住宅,并相继在各村定居下来。目前这些群众虽未办理正常户籍迁移,有些群众也没有耕地,全部靠打工和做生意为生,但他们已在隆湖定居多年,且有固定的居住住所和生存条件,确已形成长期居住事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隆湖开发区农民。这些人因不是整体搬迁,没有政府的手续,所以到现在无法办理本地户口,一直是原户籍地的户口,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在这里住了10至20多年,因来时把老家的房都卖了,地也转出去了,现在他们是进退两难,长期无户导致我们无法享受粮食一卡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劳动就业培训,农业产业化补助等一系列优惠政
8、策,还面临着征地拆迁后无法安置的问题,使这些“自流移民”没有归属感,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尽管在移民群体中有一批头脑灵活、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号召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生活。但一部分“自流移民”思想观念落后,集体意识淡薄,不投工投劳,不愿参加村上的公益事业,如挖渠、修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给村组管理造成很大影响。还有,给当地的宅基地管理造成很大压力,特别是新区规划建设以来,开发区因管理体制不顺,这些人员乱搭、乱建现象较为突出,造成宅基用地紧张,村庄建设混乱,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不便。 4 因此,我建议对隆湖开发区长期居住的无
9、户人口,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生活能力的,各级政府应尽快将其户口转迁入开发区所在村组。再就是要积极鼓励个人、集体到隆湖投资置业,对于自愿到隆湖开发区一站小城镇投资置业的无户人员解决村户口问题,对不具备永久居住条件的,纳入暂住人口管理。 近年来农民在城市化建设中失地后虽然有一部分在政府的帮助下也找到了工作,但是一些年龄大的没办法找工作,低保也被养老保险代替,很多老百姓对此有意见,土地始终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如何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是保持隆湖农村稳定的重中之重,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关注,积极寻求解决之策。 应该说,通过20多年多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思想观念变了,生产方式变了,赚钱的路子多了,已经适应
10、了这里的生活,这其中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对我们极大关心,也离不开移民的积极配合。借此机会,我个人也表个态,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执行政府各项政策和工作安排,积极带头致富,为吊庄开发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部门今后能继续站在移民的立场,切切实实解决移民存在的问题,为移民谋利益,为移民求发展。 谢谢大家! 5 第2篇:自发移民表态发言 隆湖自发移民表态发言 生态移民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 赵志福 2009年8月 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作发言,首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赵志福,老家在隆德县杨河乡,我是1985年自发搬迁至隆湖开发区的。老家隆德县地处六盘山下,而我所在的杨河乡更是山大沟
11、深,缺水少雨,靠天吃饭。自治区按照“有水走水路,没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扶贫方针,把宁南山区穷山沟里的贫困农民搬迁到川区建成一个个扶贫吊庄。198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隆德县在平罗潮湖地区建吊庄移民点,1992年设立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从此,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隆德县分批把最贫困村的农民逐批搬迁到了距离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仅5公里远的隆湖。当时主要搬迁的是隆德县比较偏远的杨沟、奠安等地方,哪些地方的人还不想往来搬迁,他们认为潮湖是一片盐碱滩,还不如隆德。确实,隆湖吊庄处在宁夏银北地区重盐碱地带,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却只有600亩,眼前只是漫漫黄沙地,茫茫盐碱滩。 我记得刚开始的移
12、民搬迁,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搬来后,我发现确实条件不好,一下子很难适应,首先是气候环境等不适应。夏天天气极热,蚊子多,沙尘暴特别大。其次是村 庄道路等设施不好,初出深山的移民虽然来到有水有土的地方,但吊庄的荒凉沉寂委实让人难以忍受。还有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等都跟当地人不一样,在周围平罗、大武口等还不能完全接受我们这些移民,在务工时有时还会被蒙骗。想起那段岁月,总有种揪心的感觉。很多农民因为水土和气候不适应,开始严重腹泻,更让移民难以接受的是,第一年种下去的小麦,正是禾苗绿茵如毯的时候,一场大风将麦苗连根卷走。 太多的艰难,太多的困苦,让一些人无法再坚持下去,卷着铺盖走了。我当时也动摇过,
13、但是转眼又一想,当时家里人都反对我上来,我不顾一切的来了,现在有一些困难就动摇,肯定会半途而废的,既然移民出来了,就要安安心心地在这里生活,这里即使庄稼不好种,但至少资源丰富,工厂多,打工方便,距离城市也近,我始终觉得肯定发展前途要比老家隆德好,只有积极抓住这次移民机遇,未来的生活才能更美好。也正是因为抱有这样的想法,在搬迁到隆湖后,我紧紧抓住移民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一面种地,一面做小生意。后来,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临街的房子逐步都建成了小二层的商业楼房,我当时贷款在六站临街买了一套营业房,现在营业房不但房子升值了,而且房租也涨价了,大大改善了我的生活,为其他村民树立了榜样。 我简单说说隆湖
14、搬迁农民的生活生存情况。刚搬上来时主要是开荒种地,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干部带领广大移民深挖排沟,扩整斗渠,打机井,修扬水站,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盐碱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上世纪 90年代,在开发区扶贫优惠政策下,很多外地老板来开发区投资建厂,工厂增加了很多,给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虽然都是跟煤打交道的职业,但毕竟能拿上稳定的工资,已经很不错了,当时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家门口的厂子里面打工。后来隆湖移交到大武口,因为环境污染治理,大量的工厂关停并转,很多农民又没有了饭碗,但这几年随着大武口城市化的发展和隆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们抓住离城市近的优势,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
15、展温棚种植,我们的温棚现在有2000座,已经成为大武口的蔬菜供应中心,还有一部分人投身到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等行业中,另外好多人搞起了运输,也挺赚钱的。现在根据市上的统一规划,我们的村子逐步都要拆迁,将统一住到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农民新居中,过上跟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借此机会,我代表隆湖的移民对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的各级党委、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现在,隆湖的农民,尤其是自发搬迁来的移民,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户口的问题,还有就是工厂倒闭、城市建设失地后的生活问题。 隆湖的自发移民主要是投亲靠友上来的,除了隆德县的,主要有隆德县周边西吉县、甘肃静宁县、
16、甘肃庄浪县山区的,还有河南、陕西、山东等省的,大概有5000多人,这些“自流移民”在未办理正常移民手续的情况下,以投亲靠友、外出务工、经商运输、承包耕地等方式私自搬迁到开发区,为此,开发区曾制定过严格的管理规定,如,在严格禁止买卖土地的基 本政策前提下,不为“自流移民”提供宅基地,不发包承包土地,不开具入户证明等,但这部分“自流移民”大多采用了“地下”的隐蔽方式,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耕地、住宅,并相继在各村定居下来。目前这些群众虽未办理正常户籍迁移,有些群众也没有耕地,全部靠打工和做生意为生,但他们已在隆湖定居多年,且有固定的居住住所和生存条件,确已形成长期居住事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隆湖开发区农
17、民。这些人因不是整体搬迁,没有政府的手续,所以到现在无法办理本地户口,一直是原户籍地的户口,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在这里住了10至20多年,因来时把老家的房都卖了,地也转出去了,现在他们是进退两难,长期无户导致我们无法享受粮食一卡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劳动就业培训,农业产业化补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还面临着征地拆迁后无法安置的问题,使这些“自流移民”没有归属感,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尽管在移民群体中有一批头脑灵活、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号召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生活。但一部分“自流移民”思想观念落后,集体意识淡薄,不投
18、工投劳,不愿参加村上的公益事业,如挖渠、修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给村组管理造成很大影响。还有,给当地的宅基地管理造成很大压力,特别是新区规划建设以来,开发区因管理体制不顺,这些人员乱搭、乱建现象较为突出,造成宅基用地紧张,村庄建设混乱,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不便。 因此,我建议对隆湖开发区长期居住的无户人口,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生活能力的,各级政府应尽快将其户口转迁入开发区所在村组。再就是要积极鼓励个人、集体到隆湖投资置业,对于自愿到隆湖开发区一站小城镇投资置业的无户人员解决村户口问题,对不具备永久居住条件的,纳入暂住人口管理。 近年来农民在城市化建设中失地后虽然有一部分在政府的帮助下也找到了工
19、作,但是一些年龄大的没办法找工作,低保也被养老保险代替,很多老百姓对此有意见,土地始终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如何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是保持隆湖农村稳定的重中之重,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关注,积极寻求解决之策。 应该说,通过20多年多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思想观念变了,生产方式变了,赚钱的路子多了,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这其中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对我们极大关心,也离不开移民的积极配合。借此机会,我个人也表个态,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执行政府各项政策和工作安排,积极带头致富,为吊庄开发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部门今后能继续站在移民的立场,切切实实解决移民存在的问题,为移民谋利益
20、,为移民求发展。 谢谢大家! 第3篇:生态建设表态发言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精致渭塘 相城区渭塘镇人民政府 2022年3月19日 创建国家生态区是加快推进“四城”建设的一件大事。渭塘作为相城区的中心镇之一,将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为全区的创建争作贡献。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巩固创建成果,推进生态建设。我镇于2007年获得江苏省环境优美乡镇的称号,2008年通过国家环保部抽查。今年我们将围绕“提升环境品质、建设精致渭塘”的目标,加大生态创建力度,在建成4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市级绿色社区,2个省、市级绿色学校的基础上,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一批企业
21、通过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力争早日拿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牌子。 二、加大环保投入,提升防污水平。今年计划投入1千多万元完成镇综合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工程,实现日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完成钻石路、珍珠湖东路等5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加快启动渭西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在率先实现镇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基础上,扩展到渭西集居区域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三、推进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继续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实施项目会审制,并对预审通过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和跟踪服务。按照“关小、治大、扶优”原则,着手对小化工、家具、喷漆等企业加强监管,多措并举推动企业改造提升,实现转型升级,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实
22、施淘汰关闭。推动汽车零部件、纺织印染企业整合重组,鼓励加大技改投入,实现清洁生产。加快推进渭西循环经济发展,启动规划建设200亩的工业园,推动印染企业的集约、 集群发展,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存量。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措施减排,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四、加强环境整治,优化农村形象。今年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提升农村环境。深化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拆迁区域的村庄加强长效管理,对未列入拆迁区域的村庄在“四条标准”的基础上向“八条标准”提升。二是整治河网水系。整治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内的河网水系,疏理沟通新镇区东扩区域河道,完成轮浚河道7条、6公里。启动规划永昌泾、元和塘渭塘段河道生态修复
23、工程。三是推进花城建设。实施通成路、翡翠路等道路沿线绿化建设,新建翡翠家园绿化景观,继续做好流转土地、待开发地块的苗圃、绿化种植。今年新增绿化面积1000亩、新种花卉300万株。加强绿化养护管理,提高花城建设成效。 五、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创建国家生态区是建设环境优美、人居舒适的宜居城镇的一个途径,是建设“精致渭塘,亲和邻里”的一项抓手,要把环境教育和生态区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环保工作,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倡导每个居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自觉参加环保活动,自觉投身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创
24、建是一项只有开始的工程。我们将立足“精致渭塘”的发展目标,立足“城乡一体”的发展要求,着力在生态建设求优、环境管理求实、落实责任求效上下功夫,真抓实干,提升质量,做到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不断巩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成果,真正把渭塘打造成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镇。 第4篇:生态建设表态发言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 镇人民政府 创建国家生态区是加快推进“四城”建设的一件大事。渭塘作为的中心镇之一,将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为全区的创建争作贡献。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巩固创建成果,推进生态建设。我镇于2007年获得江苏省环境优美乡镇的称号,2008年通过国家环保部抽查。今年我们将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移民 表态 发言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