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正确的课程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树立正确的课程观.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如何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摘要:当代高等中医药教化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经典的重视不够,课程设置的结构性冲突也特别突出。因此,笔者提出不要仅局限于“四大经典”,更不要将各学科位列于经典之外,而要树立“中医大经典观”,以中医药学从基础到临床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为授课的主体内容,广泛地研读中医各科经典,从而全面地促进中医课程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中医教化;课程设置;中医大经典观;课程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205-02 当代中国高等中医药教化历经5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然而面临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
2、展,以及不断出现的“取消中医”风潮时,也着实暴露出一些问题,继承不足,创新不够。表现在中医教化上,课程设置的结构性冲突特别突出,经典内容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中医药院校课程内容设置的重中之重应当是“经典”,经典不仅是中医理论家的治学根底,更是中医临床家的活水源头。历代名家无一不是从熟读经典起走上胜利之路的。因此,中医经典不仅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而且在培育、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名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强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对于提中学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具有特别重要,而且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在中医药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则往往是多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3、温病学称为经典课。所谓“四大经典”。但笔者认为,仅此四部经典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唐孙思邈所云:“凡欲为大医,必需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如此,乃得为大医。”可见,欲将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中医,不能安于小就,得少便足,囿于见闻,甚至是爱简便、畏繁重、喜浅近、惧深邃。须知当习仲师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是。 因此,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应树立“中医大经典观”。从而不断促进中医课程结构性改革。所谓“中医大经典观”,就是以中医药学从基础到临床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为授课的主体内容,在各科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其他著作(包括教材)加以阐述,方能把握中医药学之要领,而不应当仅仅只是学习所谓的“四大经典”,
4、而将其他各科位列于经典之外。详细在课程设置上,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1设以内经难经为主辅以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 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经典,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是中医之必修课。要树立“中医大经典观”,就首先要以灵枢、素问为主线,参以其他,如隋杨上善之黄帝内经太索,加以学习。难经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特殊是对脉诊的论述尤为精要,是继内经之后的重要经典。内经、难经可以概括绝大部分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而且其所表述之内容肯定称得上是纯粹的真正的中医理论。但这并不是替代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医基础理论终归是一门中医的“入门”著作,有其系统和通俗易懂的一面。此外,内经、 难经尚未涵盖
5、的后世各家诸论,可另开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予以适当补充。 2 设置以神农本草经为主辅以中药学的中药学课程体系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它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无论是唐-苏敬的新修本草、宋唐慎微的经史证类本草,还是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本经可谓是开本草学之先河。本经中所论述的内容,正是中药学所应讲授的主要内容。然而,现在尽管中药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其记述了过多的药物,由于学时所限,学生很难完全驾驭,多而不精、全而不细、广而不深是现在中药学教学的一大问题。因此,可以选取少部分有代表性的药物系统讲授,重在学习中药学的方法。因此,设置
6、以本经为主,辅以中药学的中药学课程体系,可以使中药学授课有重点、有深度、易驾驭,让学生真正接触纯粹的中药学理论,建立传统的“中药观”。 3设置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主的经典精读课程体系 伤寒论、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其不仅论述了外感病,还有相当多的是临床多发、常见的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书中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称脉理,区分阴阳。“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以灼见。仲景更于百一十二方之中,通名号之所由。彰药性之所主,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灿然俱备,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大匠诲人,必以规则,果能玩索有得,
7、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洞悉药物配伍之奥妙,寻求药性变通之规律,可作中药学授课之重点。悠分十剂之轻重,别异七情之制用,可立方剂学授课之大义。明察诸病诊法之要义,审谛个中断病之精旨,可为诊断学授课之核心。内外妇儿全论皆有所述,理法方药书中各论其详,若能参以临床各科之教材系统而全面、深化而细致以研修之,更不失经典示人规则方圆之旨。然而目前由于学时所限、认知程度不同等诸多因素,致使教授内容不足全文的2/3,这样理解原文,很简单以偏盖全,断章取义。因此,伤寒论之10卷、金匮要略之025篇必需全文诵读,通篇讲授。 4设置以“温病四大家”之经典著作为主耍授课内容的温病学课程体系 温病学发展到清代日渐成熟
8、,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温病学家,其中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温病四大家”最为突出。“温病四大家”的经典著作所述之内容已经比较全面而且深刻。然而,现在温病学课程设置中经典著作原文的讲授所能占的学时数比例不足总学时的非常之一。因此,时下我们对于温病学虽然有提纲挈领地学习,但却缺乏对于经典原文的研修。以至于学习之后,所能感觉到的经典气息不浓。所以,设置以经典著作为主要授课内容的温病学课程体系,简化现行温病学教材,将其作为导读内容。 5设置以脉经等经典著作为主辅以中医诊断学的诊断学课程体系 中医诊断学之要领其实就潜藏在各个经典著作之中,伤寒论有辨脉法、平脉法,除此,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之“病、脉
9、、证”的论述,甚至每一条原文都是在讲诊断的问题。内经又何尝不是如此,凡此种种。总之,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现仅以脉经等主要经典著作为例予以探讨。脉经是晋王叔和辑录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之辨脉法、平脉法等有关脉学的记载,搜集扁鹊、华佗等闻名医家的论述,并参以己见,著成的一部脉学专著,有着很重要的好用价值。另外若能结合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以歌诀的形势论脉,易读、易记、易于临证运用,而不失学习脉学之初衷。 诸多诊断学经典,可以汇编成书,以经典原文为基础,着重、分段选读之,以此为诊断学授课的主体内容,并参考现行中医诊断学教材,方能领会最传统、最纯粹的中医学诊法之要妙。 6 设置以针灸甲乙经为主辅以针灸学的针灸学课程体系 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其后的全部针灸著作,或参照本书编辑而成,如针灸资生经等,或是在本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如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一本甲乙经在手,便可统揽针灸学奥旨深意。然而现在针灸学的课程包括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甚至是试验针灸学等,内容过多而且多有重复,既耗费时间而又不易于在短时间内深化理解之,不妨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