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中图版中学地理必修一学问点归纳(第四章)中图版中学地理必修一学问点归纳(第四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地形的影响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地区。在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2.气候的影响大城市都分布在地带和气候条件较优越的地区。3.水的影响影响城市区位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广州)、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水陆交通的转换处(杭州)、水运起点(赣州)都易形成城市。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或状。4.矿产的影响世界上对矿产资源依靠性较大的城市有:英国
2、、美国、德国埃森、杜伊斯堡。我国对矿产资源依靠性较大的城市有:、包头、大同、鹤岗等。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地形平坦处线路,总长度。坎坷的山地线路(“之”字型或“8”字型),总长度。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山地、陡坡等地线网密度。其次节全球气候改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改变的特点:相互交替。2.近代,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有利影响北半球温度带,热量条件更有利于。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产量。不利影响热带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植物受病虫害的范围。工业有利影响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不利影响低纬度地区,制
3、冷的能源消耗明显;使产生大量的工业活动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加重。人类健康:夏季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增加疾病的。海平面和海岸带: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溶化海平面部分被沉没;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如土地荒漠化日益严峻第三节寒潮.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等天气。2.缘由:冬半年强冷气团从地区向地区移动形成3.发生时间:冬春季节4.危害:大雪、冰冻等使堵塞,中断。大风造成海上翻船事故。急剧降温使农作物遭遇冻害。5.防治措施:监测和预报第四节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自然资源概念: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干脆获得
4、,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分类:可再生资源:如资源、资源、资源、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如资源2.水资源组成广义:陆地水和海洋水1狭义:指地球上的。目前广泛利用的主要是、淡水湖泊水和等分布特点:明显的。成因:降水量的不匀称指标:差异:洲最多,洲次之,最少。特征:补给的循环性时空分布的不匀称性利用的广泛性和不行替代性中图版中学地理必修一学问点归纳(第三章) 中图版中学地理必修一学问点归纳(第三章)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由、水文、土壤等要素组成。地理环境:人类在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最基本因素).下垫面因素海
5、陆差异的影响: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侯洋流的影响:暖流起作用、寒流起作用地形的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递。坡降水多,坡降水少。人类活动:释放废热影响;变更大气成分,产生;变更地面状况,影响局部气候。其次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成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气候植被陆地自然带呈带状分布海陆位置土壤有肯定宽度.自然带的标记是。3.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详细表现分布的地区形成基础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更替(南北方向)低纬地区,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以为基础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更替(东西方向)中纬度地区以为基础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海拔较高的山地水热状况随高度而改变非地带性无肯定
6、形式实例: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实际运用: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带,B_带,C_带。(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读左下图,回答2-3题:2.确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3该山可能位于()A赤道旁边B40S旁边C40N旁边D极圈旁边.读“志向大陆自然带分布图”:.从
7、13、910反映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从845反映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1是带、2是带、6是带、8是带 中学化学必修1第一章学问点归纳总结 中学化学必修1第一章学问点归纳总结 一、混合物的分别和提纯: 1、分别的方法: 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别。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别。 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别。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 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 (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2)步骤: 将粗盐溶解后过
8、滤; 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 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 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依次关键:()Na2CO3在BaCl2之后;()盐酸放最终。 3、蒸馏装置留意事项: 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 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试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 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 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9、。 二、离子的检验: 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肯定含有SO42。Ba2SO42BaSO4 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 中肯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肯定含有Cl。 AgClAgCl。 NH4+: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若能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含有NH4+ 其次节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 概念、符号 定义 留意事项 物质的
10、量:n 衡量肯定数目粒子集体的物理量 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只能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 用物质的量表示微粒时,要指明粒子的种类。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所含粒子数。 NA有单位:mol1或/mol,读作每摩尔, NA6.021023mol1。 摩尔质量:M 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原子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不随其物质的量改变而变 气体摩尔体积:Vm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具有的体积 影响气体摩尔体积因素有温度和压强。 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1
1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约为22.4L即在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物质的量浓度:C 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某溶质B的物质的量。 公式中的V必需是溶液的体积;将1L水溶解溶质或者气体,溶液体积确定不是1L。 某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所取溶液体积多少而变 3、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4、溶液稀释公式:(依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留意单位统一性,肯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5、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 质量分数W=m(溶质)/m(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n(溶质)/V(溶液)。 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W/M(其
12、中单位为g/cm3) 6、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配制运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容量瓶(强调:在详细试验时,应写规格,否则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配制的步骤: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称取(或量取)溶解(静置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假如仪器中有试剂瓶,就要加一个步骤-装瓶)。 400mL的溶液应用500mL容量瓶。 例如:配制400mL0.1molL的Na2CO3溶液: (1)计算:需无水Na2CO35.3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Na2CO35.3g。 (3)溶解:所需仪器烧杯、玻璃棒。
13、(4)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当心地引流到500mL容量瓶中。 (5)定容: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当距刻度线12cm处停止,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溶液的凹液面 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留意事项:误差分析(以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抓住C=n/V分析 可能引起误差的一些操作 过程分析 对C的影响 n V 称量时间过长 减小 不变 偏低 用滤纸称NaOH固体 减小 不变 偏低 移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水 不变 不变 无影响 转移液体时有少量洒落 减小 不变 偏低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减小 不变 偏低 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并定容 不变 减小 偏高 定容时水加多后用滴管吸出 减小 不
14、变 偏低 定容摇匀后液面下降再加水 不变 增大 偏低 定容俯视刻度线 不变 减小 偏高 定容仰视刻度线 不变 增大 偏低 2022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学问点归纳 2022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学问点归纳 第一章从试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试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试验平安 1遵守试验室规则。 2.了解平安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试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留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汲取或点 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试验时应留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试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
15、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 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快速用湿抹布扑盖。 3驾驭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驾驭仪器和药品的运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别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试验11粗盐的提纯 : 留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 3(1)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试验1-3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
16、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起先加热。弃去起先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上升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留意事项: 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溶液不行蒸干。 (2)萃取 原理: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 步骤: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
17、过来用力振荡。 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留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萃取剂: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留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需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其次节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肯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
18、常数 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或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1)0101KPa,Vm=22.4L/mol (2)25101KPa,Vm=24
19、.8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试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依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留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运用前必需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干脆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视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