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柏林》优质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柏林优质教案在柏林优质教案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斗争的控诉。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斗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3.品尝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重点 品尝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难点 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字词教学 本课未设置会认、会写的生字,但要关注课文中注音的生字“后备役(y)”“咔(k)嚓(ch)咔嚓”。教学时,干脆在课文中随文识字,“后备役”多数学生不理解,老师可以依据课文背景介绍后备役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咔嚓咔嚓”是拟声词,教学时可以依据须要拓展积累AB
2、AB式的拟声词。“嗤笑”的“嗤”是整体认读音节,同时也是翘舌音。 2.阅读理解 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阅读中,学生依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在指导学生感受斗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宁静,静得可怕”深化挖掘。3.表达运用 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觉斗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斗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看法,找寻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索;能运用学过的表达
3、方法发觉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1.预习提纲 (1)收集其次次世界大战资料及图片,了解斗争的危害。 (2)了解作者奥莱尔及她的相关作品。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展示斗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斗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很多有关斗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斗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斗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14在柏林) 3.介绍作者。 (1)学生先说说自己了解的作者状况。(2)出示作者介绍,指名学生读一读。奥莱尔(18731939)
4、,美国女作家,记者。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观赏与体会。它以其次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微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斗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安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建情境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依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2.检查学生驾驭状况。(1)出示词语: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举动 神志
5、不清 指手画脚 毫不犹豫 咔嚓咔嚓 提示:“咔嚓咔嚓”是拟声词,说说你积累的ABAB式的拟声词。(2)课件出示句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妙的举动,指手画脚,毫不犹豫地嗤笑起来。指名学生读第一句,留意订正读音及短句。引导学生理解“后备役”: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指名学生读其次句,留意带点字的读音。结合上下文说说带点字的意思。生1:指手画脚:文中指小姑娘说话时不顾他人感受,得意忘形地做各种动作。生2:毫不犹豫:文中指小姑娘不经过思索,毫无顾忌地讪笑他人。齐读这两句话。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故
6、事情节。生:一个在斗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惊奇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讪笑。老兵道出缘由后,车厢里一片宁静。 本环节设计分三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对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其次步学习词语、句子,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育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实力。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楚的脉络,培育了学生的整体感知实力。 三、深化文本,层层剖析 (一)学习第1自然段。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索故事发生的
7、地点及场景。2.指名学生回答,并依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1)学生一起读这句话。(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白什么? 引导:男子都到哪里去了?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健壮”男子。生:男子都上前线去了。生:为故事设置悬念,为后面头发灰白老人的出现做铺垫。3.快速默读第1自然段,用“_”画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思索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1)学生快速默读,画出句子。(2)学生沟通,读句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明显她在独自深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
8、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3)沟通。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 生1: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生2:从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可看出。独自深思、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板书:虚弱多病) 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生: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妙的举动,指手画脚,毫不犹豫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安静了。(板书:嗤笑) 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预设: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这个老妇人是不是有经神病,怎么没有人跟着一起。老
9、头可能想:我的夫人已经失去了三个孩子,现在没人照看,你们不怜悯,竟然还讪笑我们。(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1.指名读第2、3自然段。思索: 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又再次傻笑起来,说明白什么? 生: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怜悯之心,无趣粗浅。(板书:神志不清 傻笑) 2.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小姐,”他说,“当我告知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也许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斗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3.请同学们自己专心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0、生1:老妇人的身份,是战时后备役老兵的妻子。生2: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斗争中死去。生3:老妇人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生4:老兵要上前线,无人照看生病的老妇人。4.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 提示: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的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更让人感受到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苦痛,更给人以剧烈的冲击。5.融入自己的感受,再读第3自然段,感受斗争带来的苦难。(三)学习第4自然段。1.指名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宁静? 2.指名回答。(板书:真相) 提示:知道真相的人们
11、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斗争的反思,人们好像已经对老夫妻的苦痛遭受感同身受了,除了缄默,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安静了。车厢里一片宁静,静得可怕。3.比较第1自然段最终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安静了”和全文最终一句“车厢里一片宁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分? (1)找两名学生读这两句,思索:这两处“静”有什么区分? (2)提示: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在流血。(板书:静) 4.小结:从老妇人的遭受中我们看到许多人因斗争失去亲人、失去家园,这种苦痛引起了
12、列车上全部人的共鸣,也提示着人们不要遗忘斗争带来的苦难。 老师通过对文章两处“静”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词在不同语境下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四、再读课题,深化主题 1.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依据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提示:柏林是这场斗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遇到残酷斗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无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苦痛这是斗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覆盖于斗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3.总结:本文短小精悍,在
13、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这句话就像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着陆的巨石,在惊羡之余将人们拉到对斗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斗争的憎恶,对一般民众的深切怜悯。 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相识,那就是制止斗争,渴望和平。 五、导读回顾,感悟技法 1.指名读导读,提出导读问题: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斗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2.同学们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同桌沟通批注。3.学生反馈,老师引导: 从情节的设置上一起先设置悬念: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因为他们都上前线了,从而表现斗争带来的灾难。从人物的刻画上表现斗争给人们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老妇
14、人因为斗争失去了三个儿子而神志不清。从老兵的控诉中,不仅解开了看不到健壮男子以及老妇人神志不清的谜团,还道出斗争毁灭了一个家庭,甚至毁灭了千万个家庭。从最终对车厢的描写中,警醒了人们不要遗忘斗争带来的苦痛与苦难。 小说情节大多是虚构的,却有生活的影子。这是一篇小说,虽是虚构的,但来源于现实存在过的斗争。引导学生相识斗争带来的苦难,要从小说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方面去发觉斗争带来灾难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以斗争为主题,依据你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小说等,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长。 在柏林是一篇不足400字的微型小说,写出
15、了斗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给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其故事情节发展紧凑,冲突冲突激烈,人物形象显明。教学中如何用小说的手法来表现斗争灾难这一主题?可以从以下三点考虑: 1.品读语言,感悟主旨。以小说第一句话为例,“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先让学生思索为什么看不到一个男子?这是不合常理的。作者这样写构思奇妙:设置悬念。课文最终老兵的痛诉不仅说明了为什么没有男子,更是点明白斗争的残酷,以及斗争带来的灾难。这句话中还有一个不合常理的地方:“缓慢”,教学时没有留意到这一点,可以留白让学生结合斗争这条线进行想象、品尝。 2.巧用语言,把握情感。小说中每一处语言的出现都有它独特的意义,那么文中老妇人反复在数“一、二、三”,这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为何要不停数这三个数?这三个数究竟有没有特别的意义?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三个数绽开,引导学生猜想老妇人可能在等待三个孩子,可能因没有等到而悲观,导致神志不清等。3.品析句子,领悟主旨。课文倒数第2段中老兵的痛诉可以说是故事情节的高潮,也是点明主旨的所在。学生阅读时对句子中重要信息的捕获特别重要。因此,教学时,把课文重点句子的分析放在此处,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提取真相中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领悟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斗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是无法抹平的,揭示了斗争的残酷,呼喊和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