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地理学》课程标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化地理学课程标准 文化地理学 课程标准 英文名称:CulturalGeography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学分数:2 一、课程性质 文化地理学是地理教化专业、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方向课。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将人文现象视为人类的文化创建,进而探讨这些文化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二、课程理念 文化地理 学 课程 面对 地理科学 专业的学生。文化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人才整体学问结构及实力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育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我系地理科学专业大四的学生开设。学生已有自然地理、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基础,环境科学概论在地理学科基础上,注意各地理要素
2、间的关系,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地理综合性、宏观性特征;对于培育地理综合型人才具有肯定的作用;通过课程学习,还能培育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专业素养,为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文化地理 学 课程 的学习应 以人为本 ,引导 探讨型学习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探讨性学习运用于教学中,课堂讲授、课堂探讨、课外扩展学习相结合,激励创新,激励学生独立思索,结合各种地理要素分析各种文化的形成及地理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外,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指老师依据
3、学生的须要来设计教学活动,要求老师依据学生个体的专业背景和接受实力,通过采纳各种敏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特点,重点与难点,不同学问点的联系与区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驾驭该课程的学习方法,达到对基本学问和技能的驾驭。文化地理 学 课程 的 考核应能促进学生 地理 科学素养的 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本课程要求他们通过课堂讲授、课堂探讨等,详细驾驭相关基础学问、原理,并能对详细问题针对性的分析,达到学生实力培育的目标。本课程的考核目标重在使学生驾驭各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影响。因此,本课程的考核不仅注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核应能促进学生
4、地理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针对课程特点,考核指标应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二部分内容,既要考核学生驾驭课堂重要内容、学问点以及利用所学学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还要结合重点教学内容布置课外阅读文献和大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整理文献、分析探讨相关问题,熬炼小型综述论文的撰写实力,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参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驾驭文化地理各要素的特征和探讨内容、探讨方法,并对学科当前与将来的重大问题有正确的相识。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从文化视角视察和解决有关人文地理事象的实力。同时,通过课程的专题式、理
5、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授,强调思路与方法,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力,为学生拓宽就业门路。其教学目标包括:(二)课程分目标 1、学问目标 (1)驾驭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关系,相识文化地理学的应用及理论价值。(2)驾驭驾驭物质文化定义及分类,生产文化的地域性,生活文化的地域性。(3)驾驭水驾驭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概念及与环境的关系。(4)驾驭驾驭文化特质和文化综合体,文化源地的概念和种类,文化创新源地。(5)驾驭空间与地方的区分和联系,空间感应的概念及探讨意义。(6)驾驭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商品三个概念。2、实力目标 (1)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学问驾驭文化地理学的探讨视角及探讨
6、方法。(2)运用所学,驾驭问题分析思路、方法,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解决教学中的详细问题。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1)增进学生对文化形成及传播、整合的相识和理解; (2)使学生从大地理角度谛视文化与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树立大地理环境观念。四、课程内容理论课程由绪论、物质文化地理、精神文化地理、文化生态学、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区、空间地方与文化、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文化产品十部分组成。学问单元 基础性内容 拓展性内容 实力培育目标 第一章绪论1、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性质2、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的概念1、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2、文化地理学探讨方法1、西方文化地理学近、现代发展三个阶段2、中
7、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其次章物质文化地理1、物质文化释义及分类2、生产文化的地域性3、生活文化的地域性1、 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 2、生活文化的地域性1、建筑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2、物质文化的分类第三章精神文化地理1、语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地名的主要性能及地名景观的种类4、常见的几种艺术地理 1、宗教景观的分布2、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书法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绘画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戏曲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文化生态学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概念及与环境的关系3、常见几种自然观的分类 1
8、、文化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之间的关系1、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2、 应用文化生态学探讨文化地理学应留意的若干问题 3、不同地方文化景观的环境映射 第五章文化源地1、文化特质和文化综合体2、 文化源地的概念和种类 1、文化源地的地理背景 2、 文化创新源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人类文明源地 2、 文化与自然的关系3、文化创新源地 3、文化创新及其特征 第六章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类型 2、文化扩散的分类 3、文化传播的规律 1、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的异同 2、 文化传播的规律 1、文化扩散与大众传媒第七章文化区1、 文化区的概念和类型 2、文化整合的
9、概念和意义 1、 文化区划 1、世界文化区 2、中国文化区第八章空间、地方与文化1、空间与地方的区分和联系2、空间感应的概念及探讨意义3、地方文化认同及其意义4、地方文化建设1、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转化中的意义 2、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力气和作用1、企业文化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2、社区文化第九章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的概念 2、文化景观的特性 3、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程序1、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2、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限性 3、文化景观探讨与文化生态学探讨的区分和联系 1、文化景观野外考察应留意的问题2、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必要性 第十章文化产品1、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商品 2、文化产品
10、的特性1、文化产品开发1、文化产品开发对地方原有文化的影响 五、课程实施 (一)课时支配 本课程总共 24 学时。学问单元 章次 学时安排 总学时 理论学问 试验技能 第一单元绪论第一章绪论3 3 0 其次单元物质文化地理其次章物质文化地理3 3 0 第三单元精神文化地理第三章精神文化地理3 3 0 第四单元文化生态学第四章文化生态学3 3 0 第五单元文化源地第五章文化源地3 3 0 第六单元文化传播第六章文化传播3 3 0 第七单元文化区第七章文化区3 3 0第八单元空间、地方与文化第八章空间、地方与文化3 3 0 第九单元文化景观第九章文化景观3 3第十单元文化产品第十章文化产品3 3总
11、复习 3 3 0 合计 33 33 0(二)教学建议 1、教学组织与形式 为达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总目标,建议课程实行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实行课堂讲授、课堂探讨、课外扩展学习相结合的探讨型教学,并且,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辅导答疑。2、教学方法与手段 尝试探讨型教学方法,在讲解主要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基础上,结合关键问题和实际应用举例,进行课堂探讨和讲解,指定文献供学生课后自学,通过布置大作业熬炼学生整理资料、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手段上,尽量采纳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每节课都采纳多媒体教学,并协助以板书、视频等。尽可能全程录像,供网上学习。3、教学环境与策略 (1)教学环境 理论教
12、学环境,采纳多媒体、录像等电子化设备教学,并结合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供应课外扩展学习的科研文献资料。供应网络教学环境,建设课程网站,设计相关如教学扩展、网络课堂、学科前沿等栏目,供应文字、视频、PPT、网站、科技进展新闻等补充资料,供课外扩展学习。 (2)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肯定要依据学生的详细状况、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条件综合考虑进行。每节课的教学策略都应不同,因此,总的建议是充分利用学生已经驾驭的前置课程的学问和技能,结合多种方式(讲授、自学、探讨等)组织教学。第 1 单元是导入课,课程的导入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具有重要作用。本单元可用题图、视频或其他有关的背景材料导入,通过背景材料引出文
13、化地理概念,并进一步介绍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第 2、3、4、5、6、8 单元在之前人文地理学中都有所涉及,这几部分以学生为主,自行查阅资料,在课上分组以案例形式将各组探讨结果向其他组汇报,共同总结、探讨、学习。第 7、9、10 单元文化区、文化景观、文化产品,以前的课程没有涉及,以老师讲授为主,课下举荐参考资料补充学习。4、实力培育方案及相应说明 (1)推行探讨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素养 将思索题穿插在详细章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预习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索。课堂上,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结合最新进展和生产实际精选代表性的科研文献作为教学补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课下,
14、供应补充文献和相关网站供学生进一步课外阅读,培育学生查阅、分析科研文献的实力。(2)注意启发互动,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采纳启发诱导、探讨互动、敏捷多样的教学方式,避开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提高教学效果。(3)科研协助教学,培育实践和创新实力可供应详细问题案例,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让学生自我分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实践,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育。(4)注意课外扩展学习,熬炼学生主动学习的实力 结合重点教学内容布置课外大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整理文献、分析探讨相关问题,熬炼小型综述论文的撰写实力。对学生的大作业赐予具体的点评,指出问题所在。对课外作业完成优秀的同学,组织进行 PP
15、T 讲授,熬炼学生的表达实力,并赐予点评,使学生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5)主动探讨、探究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探究尝试学生申请创新试验项目,以及学生自主的开放式试验教学新模式。老师要主动开展实践教学探讨,参加教学改革项目,提高教学质量。(三)学业考核与评定 1、考核内容 (1)学问学问单元 驾驭 理解 了解 第一章绪论1、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性质2、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的概念1、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2、文化地理学探讨方法1、西方文化地理学近、现代发展三个阶段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其次章物质文化地理1、物质文化释义及分类2、生产文化的地域性3、生活文化的地域性1、 影响物质文化地
16、域性的因素 2、生活文化的地域性1、建筑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2、物质文化的分类第三章精神文化地理1、语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地名的主要性能及地名景观的种类4、常见的几种艺术地理 1、宗教景观的分布2、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书法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绘画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戏曲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文化生态学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概念及与环境的关系3、常见几种自然观的分类 1、文化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之间的关系1、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2、 应用文化生
17、态学探讨文化地理学应留意的若干问题 3、不同地方文化景观的环境映射 第五章文化源地1、文化特质和文化综合体2、 文化源地的概念和种类 1、文化源地的地理背景 2、 文化创新源地形成的影响因1、早期人类文明源地 2、 文化与自然的关系3、文化创新源地 素 3、文化创新及其特征 第六章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类型 2、文化扩散的分类 3、文化传播的规律 1、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的异同 2、 文化传播的规律 1、文化扩散与大众传媒第七章文化区1、 文化区的概念和类型 2、文化整合的概念和意义 1、 文化区划 1、世界文化区 2、中国文化区第八章空间、地方与文化1、空间与地方的区分和联系2、空间感应
18、的概念及探讨意义3、地方文化认同及其意义4、地方文化建设1、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转化中的意义 2、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力气和作用1、企业文化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2、社区文化第九章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的概念 2、文化景观的特性 3、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程序1、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2、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限性 3、文化景观探讨与文化生态学探讨的区分和联系 1、文化景观野外考察应留意的问题2、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必要性 第十章文化产品1、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商品 2、文化产品的特性1、文化产品开发1、文化产品开发对地方原有文化的影响 (2)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际事例讲解文化地理
19、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包括近年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特点,使同学们对于文化地理学的性质、意义,以及探讨对象、探讨方法有一个系统的相识,并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对现实当中的文化地理问题具有相识、分析、解决的实力。2、考核方法 (1)成果评定方式的主要构成及比例:采纳百分制评分;期末试卷成果为本课程总成果。(2)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题型有填空、名词说明、选择填空、简答、论述题。试卷满分值为 100 分,由填空(15%)、名词说明(15%)、选择填空(20%)、简答(25%)、论述题(25%)组成。(3)考试形式与时间:闭卷、笔试,120 分钟。六、教材建设、选用及参考书 1、建议教材 建议运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化出版社出版 2004 年周尚意、孔翔编著的文化地理学。该教材是地理科学专业用的较多的考研用书。适合地理科学等专业,具有特别广泛的适用范围。2、教学参考书 1 王恩涌 . 文化地理学导论 . 北京:高等教化出版社 , 1990 2 王恩涌等. 人文地理学 . 北京:高等教化出版社 , 2000 3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84 4 王会昌 . 中国文化地理 . 武汉:华中师范高校出版社 , 1992 5 陆林. 人文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化出版社,200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