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五.docx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五.docx(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五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喜闻乐见、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酷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念之时,全部的乡情仕意。是一首喜闻乐见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微环节,特别真实细腻地
2、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酷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尝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
3、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依次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沟通来理解诗意,通过探讨和老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
4、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务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畅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留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
5、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探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探讨绿又的精确、生动,领悟作者用
6、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志向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其次课时(学习秋思)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秋思的意思是()。 2见秋风指作者望见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3复恐的意思是(),说不尽指说不完(),行人指(),临发的意思是(),开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4默读古诗,勾出诗眼,联系全诗,想想全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一、创设古诗情境,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
7、、整体感知。检查正角、流畅地朗读课文状况,正音。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全诗思想感情。 1解决课文中难点、疑点。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志向象,把秋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念有乡亲人诗乡愁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长相思的意思是()。 2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这首词的上阕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梦
8、不成的意思是(),故园指()。这首词的下阕的意思是()。 4默读全词,勾出词眼,联系全词,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全词。 一、创设音乐情境,明确学词方法(解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正确流畅地朗读全词 1朗读、正音。 2书写难字:榆、畔、帐、聒、园、此。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全词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边塞将士思念家乡,酷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解决词中难点、疑点。 2以词眼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酷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回读古诗词三首,比较其中心、
9、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长相思 2合志向象,把长相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乡的词一首 六、改写长相思,积累思乡词一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欢乐。 3.相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相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支配 2课时 课前打算 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非常熟识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0、。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沟通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沟通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然、舒适、自由、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留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肯定的节奏来读。
11、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沟通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密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然自由地躺在月光下观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沟通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沟通。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
12、,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肯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视察图上的两个小挚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留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化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留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沟通诗歌大意,可以先沟通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
13、沟通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惊奇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尽然撑着伞,细致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爱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调皮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长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其次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学问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视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分。(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学问
14、。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颂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变更,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闻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巡察,发觉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沟通。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殊提示学生留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沟通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
15、、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订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澄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静静话。大儿子非常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静静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当赐予确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
16、面,看看他们各自由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订正。再读。提示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美丽,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谐,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开心。 四、改编歌曲,激发爱好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颂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好。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来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相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
17、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竞赛。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打算】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支配】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18、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巡游了不少地方吧? 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美丽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假如不知道,老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会这些漂亮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
19、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日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日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日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老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沟通: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探讨。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娴熟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老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
20、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味道,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老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细致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原来,还有众多鸟相伴;原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当把哪些词语重读
21、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化,老师须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老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老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化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沟通,老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