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之六.docx
《《鸿门宴》教学设计之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教学设计之六.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鸿门宴教学设计之六鸿门宴教学设计之五 一、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怜悯被压迫者的立场,在肯定程度上讪笑
2、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怜悯并歌颂了农夫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气。人物塑造形象显明,文笔简练朴实。其中也有很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白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宏大成就。 二、时代背景 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闻名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忱,胜利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
3、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而鸿门宴则又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采的一节。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务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旁边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夫起义军成功果实而绽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气极为悬殊的状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最终脱险逃归营地。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气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成为以后刘胜项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活灵活现,
4、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绽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终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倒戈。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当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倒戈。刘邦入咸
5、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阔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打算歼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三、段落大意 全文共有七段,可根据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气对比、事务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其次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
6、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四、语法学问 (一)通假字、异体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桮杯: 8.杓勺: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9.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
7、个省。 5.寿古:敬酒。今:长寿。 6.古:小人的谗言。今:具体地讲 (三)一词多义 1.感谢罪、致歉: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辞: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固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特别也。 4.将:且为之奈何?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8、。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趁机、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知,动词)项羽曰: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不行不语(告知,动词)。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
9、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4。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 1.数词作谓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推断句:楚左尹
10、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六)成语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五、小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文章的背景文章的内容学习有关的语法学问。 鸿门宴的艺术特点 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特性。 1.项羽
11、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巧语花言,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迟疑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许、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思熟虑。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
12、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务,刘邦都没有告知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动身,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照不宣,立即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完美无缺,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美丽!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识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愿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
13、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看法;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看法。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坚决! 3.范增 依据刘邦入关前后的改变,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
14、,不该把冲突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知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镇静冷静,深思熟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事实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严,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树碑立传,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
15、,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马上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严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井井有条。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二、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刘邦集团 范增集团张良集团 项伯集团曹无伤集团 项庄集团樊哙集团 对比照应,
16、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擅长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刚好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改变,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三、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斗争不堪一击。(一张) 2.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3.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 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4.结局:刘
17、邦逃跑,张良留谢。无可奈何花流去! 5.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四、场面组接:转换发展,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鸿门宴是由下列一系列的场面组接而成: 1.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 2.项伯为救友夜访张良。 3.张良、刘邦密商对策。 4.刘邦会见项伯,并进行拉拢。 5.项伯回报项王。 6.刘邦鸿门谢罪。 7.项王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 8.范增出召项庄,项庄入席舞剑。 9.樊哙闯宴。 10.刘邦逃遁。 11.张良留谢。 12.沛公至军,立诛无伤。 作者抓住每一个场面的特征,实行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形象生动,情境逼真。随着场面的转换发展,情节不断推动,在冲
18、突斗争中逐步呈现人物的性格。 五、语言特点:语言精炼,富有特性。 如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话只能出自击杀几十万秦军,拥有四十万兵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口。 范增说项羽的一段话: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说明范增洞察深邃,视察天相虽属迷信,但极有煽动性。急击勿失,看中了时机,机不行失,时不再来。一听就是一个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的谋士。 张良把项伯的话转告刘邦,刘邦说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活画出刘邦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行终日的窘态。张良一出办法,刘邦立
19、刻心照不宣,让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见事之。刘邦和项伯的一段谈话,把刘邦的睿智、狡诈、圆滑、机巧表现得淋浸漓尽致。刘邦谢罪时的一席话,豁达大度,卑躬屈节,瞒天过海。项王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真是英雄的憨态。 张良话语不多,但一句重千金,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确定了重大的方针政策。镇静冷静,有智谋。 樊哙怒斥项羽的一席话,和刘邦对项伯说的,和刘邦鸿门谢罪时说的,何其相像乃尔,但风格不同,显示的特性不同。 六、动作描写: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思想。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诸三,项王默然不应。一个数目、举玦;一个默然不应。说明一个抓住时机,急迫下手;一个默默无语,迟疑不决:各有各
20、的相识,各有各考虑。 再如项王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王赐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之。这一饮,一啖,一个英雄的粗犷、豪壮,跃然纸上。 再如张良献璧,项王则爱璧,置之坐上;张良献玉斗,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看法,不同性格。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作者未写刘邦的任何话语,但刘邦的坚决是何等的利落。 七、刻画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显示,在冲突斗争中呈现。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诸侯并起,项羽、刘邦率军抗秦。当时主要冲突是起义军与秦王朝的冲突。灭秦以后,由谁来称王。按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入,理应由刘邦王之;项羽与秦军苦战击溃秦军主力,论功
21、,应由项羽王之。谁来称王,就成为冲突斗争的焦点。主要冲突就转化为楚汉相争的冲突。鸿门宴恰好是冲突斗争的转折点,项、刘相争的焦点和导火线。 作者刻画项、刘两个集团的诸多人物时,正好是把他们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放在这一冲突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出来。历史的真实性和表现的艺术性达到了完备的结合。 八、小结 本次课总结文章的艺术特点,深化了解文章内容和语法学问。 鸿门宴教学设计10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 2.体会惊慌困难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特性化的人物语言; 3驾驭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学习重点 把握惊慌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
22、、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 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驾驭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析主旨,明确全文情节发展过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关系及作者看法; 3析特色,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问题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望见秦始皇,曾非常艳羡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冲突日趋激化,对农夫起义的成功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鸿门宴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