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docx(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七下1.6 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设计教学打算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2了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驾驭唐朝与日本的交往。(2)驾驭玄奘西游。2难点了解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这种文化传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资源:悉尼、伦敦、美国、日本唐人街图片;唐朝对外交往路途图。 提示:让学生视察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繁华街景是哪个城市的景色吗?这些充溢东方气息的中式街道其实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也就是各国的华
2、人集居区。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国要把中国人集中的街区称为唐人街呢?请同学们看唐朝对外交往路途图,细致视察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盛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所以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了解隋唐时期我国的对外友好往来吧! 补充: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依据实际须要敏捷设计,这里供应的导课方式仅供参考。 1播放电视剧鉴真东渡的片头主题曲,老师提示学生这部电视剧反映了什么时期中日两国交往的史实呢?学生对鉴真东渡的故事耳熟能详,所以会很简单答出是盛唐时期。然后老师提出问题:“那么这一时期唐朝还和哪些国家友好交往呢?”由此导入本
3、课的学习。 2请学生阅读本课课前导读框中的内容。依据故事提出问题,玄奘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到天竺去的,他到天竺去做什么?还有哪些中外交往的闻名人物?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资源:“日本遣唐使船”幻灯片;“中日文化比较(货币、文字、服饰、建筑)幻灯片;视频资料鉴真;“唐招提寺”幻灯片。 在讲授本环节时,老师首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来”与“往”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老师归纳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要点:“来”主要是隋唐时期的遣唐使;“往”最标记的事务是鉴真东渡。 老师出示隋唐时期遣唐使的海船图片,同时出示文字资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
4、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日本对中华文化的敬重与渴望。 老师出示唐代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珎”两幅古钱币图片。让学生们视察,然后提出问题:“面两幅图中的日本货币与唐朝的钱币,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还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老师应提使学生从古钱币的外形、图案等方面来视察。然后老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在相继出示中日两国在文字、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文化比较,可以得出结论,日本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华文明,特殊是盛唐文明的影响。 在“鉴真东渡”这一环节,老师运用小小影院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鉴真有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提示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在鉴真身上,我们能感受
5、到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品质?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事迹,代表了中国人民与邻国友好交往的真诚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然后老师再出示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的图片,提出问题:“唐招提寺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象征,但是近代的中国却多次遭到了日本的侵略,你能联系史实谈一谈你对将来中日关系的看法吗?”提示学生可结合当前中日日趋缓和的双边关系,在牢记历史的前提下,展望中日关系的前景。 2唐与新罗的关系 朝鲜是中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老师出示现在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的国旗,然后提使学生阅读教材:在盛唐时期,中朝两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哪些交往?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得出结论,政治
6、上新罗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经济上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文化上中国的科技成就,文字等出入新罗,新罗的音乐也传入了中国。在总结学生回答的时候提示学生,经济上的交往,最能体现唐与新罗的亲密关系。 3玄奘西游 玄奘取经的故事,自唐以来千古流传,不仅说明白玄奘为佛学真谛不辞辛苦的求学精神,而且大大丰富了唐朝对西域和天竺的了解,在中印友好发展史上留下佳话。所以,老师将玄奘西游的环节作为本课的又一个重点。 由于西游记是在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所以老师从今处入手。首先出示西游记图片,然后提出问题:“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你知道故事里唐三藏的原型吗?你能讲解并描述他的传奇故事吗?”激励学生
7、说出平常所知,然后老师播放视频资料片玄奘西游使学生对玄奘的事迹有更直观地了解,同时展示于玄奘生平有关的图片那烂陀寺大雁塔大唐西域记,加深学生对玄奘的相识。 老师在此处可依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个联系以前所学的“动脑筋”问题: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六、参考资料 1唐朝对外交往的状况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闻名的“丝绸之路”
8、。 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是由登州(山东蓬莱)动身,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到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到南亚诸国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是从广州动身,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 在唐代,还初步开拓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这些交通线,由于沿线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捞而不
9、断得到证明。以上事实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沟通的一个中心。 日本“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沟通达到空前旺盛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许,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许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
10、西安发觉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宝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汲取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安排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特地学问。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闻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空海与鉴真和尚 日原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闻名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
11、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探讨,在中日文化沟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探讨,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最终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辨别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日本政治与教化 在政治方面,6
12、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心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在教化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高校,以后学制渐渐完备,各科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语言文字 在语言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运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建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纳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这些新体文字的独创,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文学艺术 在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
13、,深为日本人所观赏。唐朝闻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其中形象显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诗,尤为受到宠爱。而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橘逸势等人对中国的诗文都有很深的造诣。 在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唐乐。日本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接连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宠爱,唐人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在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板印刷等接连传入日本。中国式的犁和大型锄传入日本并起先普遍运用。日本仿照唐的水车,制造了手推、牛拉、脚踏等不同类型
14、的水车。唐朝的大衍历、宣明历,也被日本所采纳。中国闻名的医学著作素问、难经、脉经、张仲景方、神农本草和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先后传入日本,他们结合自己的医疗阅历,创建了“汉方医学”。7世纪以前,日本没有固定的都城,694年(延载元年)兴建了第一个都城藤原京。710年(景云元年),修建了平城京,794年(贞元十年)修建了平安京。这些城市的设计、布局都是摹仿唐长安城的。建筑所用砖瓦的纹饰也和唐代略同。 日本生活习惯 在生活习惯方面,唐人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传入日本。 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到平安时已兴起喝茶之风。唐服传入日本,亦为日本人所宠爱。 在节令方面,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
15、五日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由唐朝传入日本。当时中日关系之亲密,于此可见一斑。 新罗统一朝鲜 唐初,朝鲜半岛上仍旧是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的鼎立局面,他们都遣使和唐朝往来。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和高昌后,以高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为借口,于644年(贞观十八年)出水、陆十万大军进攻高丽,其次年败回。唐高宗时,接着对高丽用兵。 660年(显庆五年),唐先灭百济。666年(乾封元年),唐又派兵攻高丽,两年后攻下平壤,灭高丽。唐朝在高丽设置了都督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以后由于新罗的抗拒,唐朝的势力退出朝鲜,新罗于675年(上元二年)统一了朝鲜半岛。 中朝友好关系 新罗统一以后,和唐朝的友好关系接着发展。新
16、罗商人来唐贸易的许多,北起登州、莱州(山东掖县),南到楚州、扬州,都有他们的踪迹。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了各种土特产品,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物品。 新罗还常常派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840年(开成五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达百余人。新罗留学生不少人参与过唐朝的进士科举考试,有人进士及第后,还留在唐朝做官。 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巨大的。675年,新罗起先采纳唐朝的历法。639年至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士,来探讨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788年,新罗也采纳科举制来
17、选拔官吏。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末,新罗学者薛聪创建了“吏读”法,用汉字作为音符来标记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等,帮助阅读汉文,对文化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当时,新罗使臣把茶种带回国,从今朝鲜起先种茶。唐末五代时,雕板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 在长期的友好往来中,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肯定的影响。高丽乐接着受到唐人的欢迎。在长安居住着不少朝鲜音乐家,他们对中朝文化沟通作出了贡献。当时,在唐朝进口的货物中,以新罗的数量最大,这都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唐朝与越南 唐朝时,在越南中部立国的还是林邑。623年和625年,林邑王范梵志两次遣使来唐通好。 625年,唐高祖曾实行盛宴欢迎林邑使者,并赠送使者锦、彩等
18、丝织品。贞观时,林邑也一再派使者送来驯象、五色带、朝霞布及火珠等物。高宗、玄宗时期,林邑仍常常遣使来唐。749年(天宝八年)曾送来真珠一百串、沉香三十斤、驯象二十只。 至德以后,林邑改称环王国,仍和唐朝通好。终唐之世的近三百年中,林邑使臣来唐达十五次之多。 在长期的交往中,唐代的典章制度也传播到越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朝与真腊 真腊原是扶南的藩属,6世纪后期它以武力推翻了扶南王朝,建立以吉蔑族为核心的高棉王国。617年(大业十三年),真腊国建立不久,便派出访者到中国通好。唐朝时,两国邦交进一步亲密。623年(武德六年),真腊派使者来唐。628年(贞观二年)又同林邑一起派使者来唐,唐太宗回赐
19、了许多礼品。以后,真腊国的使者屡次携礼物来聘问。 当时,真腊也是与唐朝有重要通商关系的国家之一,双方的贸易联系相当频繁。 中印交往 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唐时统称为天竺。唐初,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戒日王)折服了天竺五部,以后就时常遣使来通好,唐太宗也一再派出访者报聘。当时两国的贸易往来极为频繁。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岸,常常有中国商船泊港;印度的商船也常常到广州、泉州来贸易。唐朝输往印度的商品有麝香、丝织品、瓷器及铜钱等。从印度输入的物品有宝石、珍宝、棉布、胡椒等。 长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中印的文化发展。在文学方面,由于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国产生了与佛教有亲密关系的变文。在艺术方面,敦煌、云
20、冈、麦积山以及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保留着印度北部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天文、历法、医学、音韵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也接连传入,对中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7世纪末叶,中国的纸经中亚传到了印度,以后又经尼泊尔传去了造纸术。从今,印度结束了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高僧玄奘 在唐代中印文化沟通史上,两国的佛教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闻名的是中国的高僧玄奘和义净。 玄奘姓陈,河南缑氏(河南偃师县南)人。627年,他从长安启程去天竺游学。途经今日的新疆及中亚各国,饱经风霜,历尽艰险,最终到达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他游学十九年,走遍了五天竺各地。 645年(
21、贞观十九年),玄奘结束了历时十九年、跋涉五万余里的宏大行程,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他在长安慈恩寺用心译经,二十年间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文译本就成了探讨古代印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在印度留学时,玄奘把秦王破阵乐介绍到了印度。回国后,他又把老子道德经译成梵文,送往印度。此外,玄奘还将这次所经验的各地区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和历史传闻等等,撰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探讨中古时期中亚、印度半岛等国的历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 大师义净 继玄奘之后,中国另一位佛教大师义净,于671年(咸亨二年)搭波斯船从广州动身,浮海赴印度。先
22、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十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一年。他先后周游三十余国,历时二十五年,于695年回国,共带回经书四百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十二年,译出佛经二百三十卷,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许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这些记载也是探讨7世纪时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的珍贵资料。 昭武九姓国 唐朝时,在今中亚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带,有称为“昭武九姓国”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寻和戊地九国。相传九国的祖先是月氏人,为匈奴所迫,迁居此地,故总称昭武九姓。 这些国家善商贾,很早就和中国通商。唐平西突厥后,他们名义上内附于唐
23、,事实上唐朝并不管他们的内政,这就便利了他们和唐朝的沟通。当时在中国的外商,以这些国家的为最多。 近年在西安、洛阳出土了很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立了军功,有的担当过唐的军政职务。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也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宠爱。说明昭武九姓国与唐朝关系是很亲密的。 阿富汗 在中亚还有吐火罗国,即今之阿富汗。唐初,吐火罗多次派使臣来唐通好,唐高宗亦曾派使者到那里访问。玄宗时期,双方往来更为频繁。如724年(开元十二年),吐火罗使臣一次就给唐朝带来乾婆多罗等药物二百余种。 波斯 唐时期与西亚的波斯和东罗马保持了亲密的联系。 波斯萨珊王朝,由北魏到隋唐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外友好往来 下第 对外 友好往来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