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喜闻乐见、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酷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念之时,全部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假如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喜闻乐见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
2、,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秋思一诗,是张籍的作品。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微环节,特别真实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忧匆忙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
3、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动身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家乡来,因为家乡暖和、安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的教学,在肯定程度上存在着困难,若只要让孩子们会诵读,那特别简洁,而困难就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诗歌本身的意境之中。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朗读指导,采纳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
4、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爱好。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重点】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
5、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学习打算】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日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而“京口”这灵秀之地,诗人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也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
6、,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珍宝,今日又到了边巡游边观赏古诗的时候了。 3、同学们,你们喜爱“瓜洲”的风景吗?你们喜爱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吗? 生:喜爱。 师:看看课文中的图画,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先去读一读这首名诗吧。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留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中的间、重、还三字的读音”。 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 师:读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7、呢? 4、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诗写得很好,写出了诗人惦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观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二) 1、重点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生:“绿”。 师:为什么? 生:用“绿”字最能表现出勃勃朝气的春天。 师:王安石在写这句时或许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用“绿”字,他或许在推敲着,大家想一想,王安石可能会用到哪些字眼呢?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师:大家读读,比较一下,效果相同吗? 生:不同 师:用“绿”最好,老师也同意。这“绿”在诗句应如何说明? 生:“吹绿了” 师:“绿”字原来是形容词,在
8、这里变成了什么词? 生:动词 2、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指导把“绿”字读好。 3、能说说为什么喜爱这句诗吗? 生:这句诗写出了江南漂亮的景色。 师:那就和你的小组再相互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小组之间互读、练说。 5、小组代表发言。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望见了一派色调斑斓的秀丽风光。这种“绿”色呢?细致视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
9、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诗人放眼望去,望见了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季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知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改变)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三、激发学问冲突: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沉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
10、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其次家乡。 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迫地想回到家乡呢? 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心情和急迫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拓展延长学问 1、“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思念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吧! 2、这短短28个字,呈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家乡的诗人一寸衷肠,更示意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
11、?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羡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3、同学们,你们接着说说有关思乡的诗词吧! 其次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 1、齐诵读泊船瓜洲。 2、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二)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留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觉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组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
12、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诗人那深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沟通。 8、引读“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
13、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奇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探讨沟通,各抒己见。 13、全班沟通,师引导注意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 1、学生任选一首诗进行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行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行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家乡的惦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第三课时 一、学
14、习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留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五感情升华 二、激发学问冲突 1、读一读第今日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酷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 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
15、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三、拓展延长学问 1、说说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说说王安石的其他诗词 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倾诉心声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16、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闲情逸致、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溢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缓缓铺开一幅恬淡、满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爱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留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教学目标1相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相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
17、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欢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时支配2课时课前打算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好听的歌,是一幅幅漂亮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奇妙的诗,只要专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很多美妙的事。今日,咱就一起来试试。老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白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
18、趣。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留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溢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
19、读理解。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沟通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好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好玩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妙的情感?(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这两首诗的主子公都是孩子,呈现的是美妙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简单,因此可支配足够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2沟通反馈。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会诗境,领悟诗情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然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
20、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安逸,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特别满意。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D假如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广袤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漂亮的月夜让人沉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溢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志向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会诗
21、境、领悟诗情。(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学习舟过安仁(1)理解字词(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两个孩子调皮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C你喜爱他们吗?诗人喜爱吗?为什么?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乐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淘气事,怎能不喜爱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淘气,感受那悠然的画面。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学了这
22、两首诗,学生肯定有许多感受,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五、布置作业,拓展延长(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相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爱好。二、揭题解题,获得学问1引导学生视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分。2了解词的有关学问。3师
23、小结: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南宋闻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视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觉词与诗的区分,驾驭词的有关学问。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留意:醉、媚、锄、媪、亡赖、剥)(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探讨)(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精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24、。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开心。(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莫非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爱好深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密切无间,协作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确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结合图画,说说感受。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
25、语言把观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熬炼了语言组织实力和表达实力。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美丽,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沉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或背诵。五、课外拓展,激发爱好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美丽的短文。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爱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生字表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生字表人教版 古诗词三首生字【蓑】 读音:su 巧记:一字横穿哀的口(衰),头顶草(艹)帽雨不愁。 字义:蓑衣,用草或棕毛
26、制成的雨衣 组词:蓑衣蓑笠 造字:形声法 造句:蓑衣是古时候人们常用的防雨工具。 笔顺:“艹”两竖上开下合;下部点正,第五笔横长。 2古诗词三首生字【牧】 读音:m 巧记:对“牛”写文(攵)章。 字义:放养牲口 组词:牧民牧羊牧场牧歌放牧牧童游牧畜牧业 造字:会意法 造句:牧民在草原上尽情地放声歌颂。 笔顺:左右等宽。“”的最终一笔提要有力。 3古诗词三首生字【遮】 读音:zh 巧记:富“庶”之“辶”地。 字义:掩盖,掩蔽,挡 组词:遮盖遮挡遮丑遮挡遮掩遮阳遮阴 造字:形声法 造句:错误是遮盖不住的。 笔顺:“灬”四点要协调,两边大,中间小;“辶”捺伸展。 字歌:庶字改变多有草变甘蔗有鸟是鹧鸪
27、走之把脸遮 4古诗词三首生字【醉】 读音:zu 巧记:士“卒”“酉”时相见。 字义:喝酒过多,神志不清沉迷,过分地爱好 组词:醉酒醉汉醉话沉醉醉心沉醉 造字:会意法 造句:我沉醉在这秀美的山川景色之中。 笔顺:左右等宽。左边宜短;右边宜长,末笔为悬针竖。 字歌:酉时喝醉酒碎石大如斗憔悴心郁闷猎犬猝然走 5古诗词三首生字【媚】 读音:mi 巧记:姑娘()画“眉”。 字义:美妙,可爱巴结,逢迎 组词:娇媚妩媚谄媚献媚 造字:形声法 造句:荷花开得娇媚动人。 笔顺:左窄右宽。右部的“目”宜窄且长。 6古诗词三首生字【锄】 读音:ch 巧记:现金(钅)资“助”。 字义:用锄弄松土地,除草用来弄松土地和
28、除草的农具 组词:锄草锄头 造字:形声法 造句:爸爸扛着锄头去田间干活了。 笔顺:左窄右宽。两边宜长,中间宜短。 7古诗词三首生字【剥】 读音:bo 巧记:别后(刂)“录”用。 字义:去掉外面的皮、壳或其他东西(常用于口语) 组词:剥皮剥壳剥花生剥莲蓬 造字:会意法 造句:工人用机器剥花生,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 笔顺:“”横折宜短,下横宜长;“刂”竖钩有力。 字歌:工作很劳碌用手剥花生雨后草更绿示来福禄成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各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
29、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方法。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尝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乡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爱好,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单元主题 这里有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妙的感情。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家乡的吧!(出示课件2) 2.本
30、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两点要求? 3.今日,我们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自由读,说说那首是诗,哪首是词?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泊船瓜洲。 2.齐读指名回答并朗读。正字音。尤其留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理解诗句 (1)出示: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沟通理解:一水间、只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
31、什么关系呢?”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其次家乡。这首诗是他其次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动身,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岸”的意思。 (3)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打算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着这一句,你脑
32、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色?用学过的四字词语说一说。 江南的春天除了我们刚刚所说的草长莺飞、满目新绿以外,更多的还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再看几幅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远眺。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出现出一幅幅漂亮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多么漂亮的江南啊!最终,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 (5)推敲诗句用词的精确(结合课堂作业本第9页第(2)小题学习) “绿”字可以换成“到、过、入、满”,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用上“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探讨后阅读课后资料袋,学习诗人严谨的看法
33、。 4.像“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许多。(完成作业本第9页第(3)小题。连一连,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秋思 1.由上首诗引入: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千里寄相思,家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那么,在秋思这首诗里,又是什么承载了诗人的乡愁呢? 2.自由朗读故事,沟通大意,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 见: 看到“秋风”一词,你的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而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望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很多多,可此
34、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舞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意万重: 孤寂、孤独、哀痛、无奈的张籍好不简单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挚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变更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35、 恐: 书成封就之际,好像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忙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准确的“恐”,促使诗人毫不犹豫地作出“又开封”的确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最终“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36、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3.写话:引导学生把诗的内容概括成四个画面:诗人独居洛阳城,秋叶飘舞,思念家乡;俯首案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送信人即将动身,却又拿回信件,拆封重读;送信人已离开,诗人呆呆目送。内容参考课件。 四、课堂作业1-2题。 其次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泊船瓜洲与秋思导入长相思。 二、简介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爽;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三、朗读诗词 四、思索: 1.作者在词
37、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你知道作者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 3.这词中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赏析字词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跋山涉水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
38、什么声音?在什么状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丽!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稳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安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暖和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涵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
39、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让我们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别的世界,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裂的心。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六、比较阅读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小结: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家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不由自主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八、课堂作业3、4题。课后收集表达思乡心情的诗词,沟通。 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
40、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身心 在征途系家园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说课)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自由自在、逍遥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爱好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究竟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的确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
41、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夫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终不知所终,传闻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相互正音。 (留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光明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沟通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沟通探讨。)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依据学生回答,老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隐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开心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快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沟通。 5全班沟通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老师加以引导: (诗人憧憬安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逍遥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