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学问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学问点整理语文版 第22课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1、陶宏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闻名田园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诞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二、重点字词 1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动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加,这里指观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调斑斓,交相辉映。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观赏这种秀丽景色了。 四、主要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3、书是一种
3、怎样的体裁?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观赏领会山川之美的人很少。5、找出文中的争论句,说说其作用。答:最终一句。说明能够观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调协作之美。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改变之美。 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陶弘景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
4、境。背诵并默写课文。驾驭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2、品尝、积累写景的美丽语言。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酷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尝、积累写景的美丽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酷爱自然思想感情。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漂亮的。它煞费心机,创建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沉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多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
5、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肯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淌的山水诗呢!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一)、学生沟通所查到的资料,老师补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爽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
6、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当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询问,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冲突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
7、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主动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超群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二)、文体简介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一)、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老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1)多媒体显示美丽的山水图画,配乐
8、朗诵,学生听读,驾驭字音、节奏。(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比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班级沟通,老师补充并检查驾驭状况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说明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调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
9、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加,这里指观赏。(10)奇:指奇山异水。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漂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美的啊。雄伟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澄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调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观赏这种秀丽景色了。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
10、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终分“晓”与“夕”两层来(三)、最终以感叹总括前文。五、研读书信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合于笔端的定是反复欣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2、色调协作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
11、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宏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澄澈与透亮,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调给人以详细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密,色调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3、晨昏改变之美。早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气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动。表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谢中书书 人教版八 年级 上册 语文 答谢 中书书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