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说课稿.docx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说课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金属的化学性质 高一化学必修1学案设计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驾驭金属单质的共性(物理性质);2驾驭钠、铝与氧气的反应,了解其他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驾驭钠及其他较活泼金属与水的反应。学问梳理:一、金属的通性1物理性质金属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像,有、等。2化学性质金属可以与非金属、酸、盐发生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与O2反应:;Zn与盐酸反应:;Al与CuSO4溶液反应:;Cu与AgNO3溶液反应:;3分析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电子,简单。金属的这一特点,使得单质往往表现出,因此遇到有氧化性的物质,如氯气、硫时,
2、能发生氧化反应。二、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留意试验现象试验结论)1钠与氧气的反应2铝与氧气的反应三、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1金属与酸的反应2金属与水的反应(1)钠与水反应的试验操作、试验现象、结论或说明(2)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试验操作、试验现象、结论或说明 课下作业:1通过视察和推理,推断下列试验室中对于少量Na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A保存在水中B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C用铝箔包袱,密封在广口瓶中D密封,保存在煤油中2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ANaBNaClCNaOHDNa2O3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它三种物质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ANaOHBNa2
3、OCNa2O2DNa2CO34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缘由是()A铝的活泼性差B铝的还原性差C铝与氧气不反应D铝表面有氧化膜5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Al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Al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简单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C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猛烈燃烧D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铝并不滴落6金属钠在水中浮在水面上,在煤油中沉在油层下,煤油的密度是0.8gcm3,推想钠的密度(gcm3)是()A大于1.0B小于0.8C介于0.81.0之间D不能确定7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燃烧匙中加热,下列试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4、()钠先熔化在空气中燃烧,有黄色火星四射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燃烧时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不能燃烧ABCD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CuOBAl2O3CFe2O3DSiO29农药波尔多液可用于水果灭虫,是由石灰水和硫酸铜溶液混合而成的悬浊液。它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是因为铁与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反应。在该反应中,对铁的叙述错误的是()A铁发生还原反应B铁发生氧化反应C铁是还原剂D1mol铁参加反应转移2mol电子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的化学性质活泼,不宜用铜制器皿盛放食品B铜的导电实力不如铝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铁比铝更易锈蚀,是因为铁比铝
5、更活泼11将钠加入到下列溶液中,既产生气体又产生沉淀的是()AKClBNa2SO4CMgCl2DKNO312一小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可能有如下现象发生:生成白色粉末光亮的银白色表面变暗生成白色块状固体发生潮解变成液体这些现象的先后依次为:,根据依次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13如图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用试管收集产生经过干燥的气体,并靠近火焰点燃。所视察到的现象是,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干燥管内可装入的试剂是,其作用是。干燥管还可以用(装置)代替。玻璃管中石棉绒的作用是。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材分析 一、教材金属的
6、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中学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以下内容:了解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能够书写Na、Al与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化学试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改变之后,从本章起先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学问。在本节学问的学习中,学生将初步尝试从试验操作和试验现象中去探究金属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且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驾驭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过渡:这是对教材的相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状况)二、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几种常见金属(如铝、铁、铜)。对
7、金属的性质的了解,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接触过铁与氧的反应、金属活动性依次。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着探究金属与非金属、酸和水、烧碱溶液的反应,深化学生的原有认知。(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其产物的物理性质;明确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操作和视察试验现象,初步学会从试验的角度探究和相识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试验发觉化学问题,探究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异的
8、化学试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改变,提高学习化学的爱好。(过渡:在对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难点】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边讲边试验”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特别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学问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的理念。因此,我采纳边讲边试验的方法,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绽开探讨并刚好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试验的
9、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分析,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力。(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六、教学过程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设想,必需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支配教学程序的:这节课我打算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具体介绍我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布饼状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都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请学生畅所欲言,最终得出结论:因为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而顺当引入本节课的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已学学问
10、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爱好,认同化学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环节二:新课讲授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因此在这里会首先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相识金属的通性,并且从中归纳出某些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并通过这些反应总结性思索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状况,引出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接着会提出以下的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其他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状况。1.金属钠与O2的反应在这里,我会通过师生
11、互动,边讲边试验的方法,来进行探究。通过展示钠的存放,引导学生正确取用和平安切割,从中让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改变让学生体会这个过程中的化学改变并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自己相识到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索钠燃烧的状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供应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视察钠的燃烧反应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视察、思索、比较、归纳。学生会从产物的颜色相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相识过氧化钠,并能书写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2.金属铝与O2的反应
12、在这里会请学生比较着做试验,相识铝和氧气的反应。新课程提倡以“主动参加,乐于探究,沟通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阔老师课堂教学中所要主动探究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试验。视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状况下加热溶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索为什么现象会一样?相识到此过程中有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爱护作用。环节三:巩固提高我设置了与本节课学问联系紧密的题目,由此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学问的认知。环节四:小结作业在这里我会请学生思索金属化学性质的相像性:许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
13、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这与金属的原子结构有何关系?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相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最终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让学生课下仔细阅读教材或其它关于铝的氧化膜的资料,加深对铝的氧化膜的相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实力。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学生原有学问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化、系统地学习,以试验探究为突破口
14、,引导学生采纳分类探讨,对比分析的方法相识置换反应,归纳总结金属的有关反应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学问、形成实力的目的。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依次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依次说明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学问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相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说明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依次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洁地推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
15、性依次说明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相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老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试验探究和探讨沟通,相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依次。 (2)初步学会运用视察、试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索、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亲密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3)在好玩的试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驾驭化学学问,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 化学性质 第一 课时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