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基因的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基因的本质.doc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三维目标 学问与目标 1、了解水的构成和特点。 2、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 3、了解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的补充关系。 4、理解并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驾驭其主要环节。 5、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驾驭其主要环节。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念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及陆上水体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 1、陆上水体的补给关系。 2、我国南方、东北、西北各主要河流的补给来源和汛期。 四、课时
2、支配: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太阳系这么多的行星上,为什么地球是唯一的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对火星的探测,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项目是什么?(学生一起回答)不错,是水的存在与否。水的存在才使得地球变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起先我们今日这一节课的学习。 推动新课 第三章隋唐时期测试 第三章隋唐时期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渠成以后,“转运通利,关内赖之”,说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段运输河的作用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广通渠 2资治通鉴中说武
3、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世英贤亦竟为之用”。对这段评论说明正确的是 A抨击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无辜B抨击武则天时期官员过于泛滥 C赞扬武则天革新政治D赞扬武则天善用人才 3唐朝骆宾王讨武氏檄说“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从本质上说明白 A武则天不得人心B武则天违反了历史潮流 C地主阶级的不同阶层存在冲突D恶毒的人身攻击 4秦、隋两朝相比,隋朝灭亡缘由的不同点在于 A赋税徭役沉重B大兴土木C严刑酷法D连年斗争 5贞观之治、武周之治、开元之治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得人而用,政治清明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勤于朝
4、政,励精图治裁汰僧尼,禁建新寺 ABCD 6登上大雁塔,依稀可见塔壁上有题刻的字迹,这就是闻名的“雁塔题名”。据载唐中期以后“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雁塔题名是新科进士的荣誉B进士科最受唐朝人重视 C唐代科举考试进士科难D唐朝时起先设进士科 7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隋唐科举制革除的最大时弊是 A选官重武轻文现象严峻B庶族地主的抗拒 C选官被地方豪强势力限制D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 8“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9“凡天
5、下十道,置府三百六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这段话记载了唐代府兵制的改革状况,它应当发生在下列哪一皇帝统治期间?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 10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是中原文化主动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典范,下列隋唐时期的制度中与之类似的是 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募兵制 11致使8世纪中期我国田亩数最多的主要推动力是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B围湖造田、放火烧山现象的普遍 C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D人口激增、粮食短缺 12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在生活中不行能遇到的事情是 A农夫耕种时,有的地区运用曲辕犁,浇灌时运用筒车 B乘船从洛阳至长安参与进士科考试C闲暇时你可以和挚友品茶闲聊 D出
6、门时,你可以将衣物、书籍寄存在柜坊里 13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旺盛,这种旺盛干脆受益于 A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B位于长江与大运输河交汇处的地理位置 C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D隋炀帝多次巡游 14唐朝诗人王翰曾写下千古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所述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从何处传入中原? A吐蕃B波斯C回鹘D高昌 15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新唐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上述言论中关于“婿”、“半子”是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7、? A吐蕃B回纥C突厥D南诏 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中的“君”将前往 A西域都护府辖区B安西都护府辖区 C瀚海都督府辖区D忽汗州都督府辖区 17唐朝时中国进一步走向海洋,其突出表现是 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制造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玄奘历经艰苦到天竺取经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ABCD 18公元702777年,日本先后6次派使节到唐朝。每次随行的留学生多达四五百人;20世纪初,中国大批青年奔赴日本,“游学之盛川流不息”。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缘由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B本土的政治迫害 C经济文化沟通的须要D先进文化的吸引 19古代绘画有时干脆再现社会生活,下列四幅画干脆反映
8、唐代社会生活的是 ABCD 20“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天竺舞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期 A政治制度创新B文化辉煌绚丽C民族关系和谐D文化政策兼容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3分,第22题9分,第23题10分,第24题8分,共4小题40分) 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时期,长安的对外交通发达,向东可到达今日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日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很多国家这时期,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长安等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日本人吉备年轻时就来
9、到长安,研习儒学,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 材料二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安城内有坊、有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市坊分开。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唐代的长安城很大,面积比明清的北京城还大24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宽的街道有220米,东市的街道宽15米左右。西市内东西向和南北向各有两条街,将市内划分成9个区,每区四面都有街道,各种行业的店铺临街而开。一般的店铺铺面只有两小间,大的也不过三间。从出土的遗物看,西市有饮食店、珠宝店等,还附有用于加工的手工业作坊。 材料三 回答下列问题
10、(1)从材料一来看,反映隋唐的长安,洛阳是怎样的城市并析其缘由?(3分)就上述角度看,唐朝与长安,洛阳类似的城市还有哪些,为什么会类似?(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你认为这些现象说明白什么?(1分)透过材料二、三你获得了唐代长安城规划方面的哪些重要信息?(2分) (3)从整体(整个国家)和局部(个体城市)的关系看,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化城市有何历史启示?(2分)2022年北京奥运会必定使北京进一步国际化,依据历史启示指出2022年奥运会在北京实行说明白什么?(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开元中,玄宗修道德,以宽仁为理本,故不
11、为版籍(户口)之书,人户侵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盖非得当时之实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色免役(按租庸调制,九品以上官员、僧、道等免赋税);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二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驰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西汉末期的两个皇帝)之间。摘自通典食货典田制下 (1)请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开元中期以来唐朝在赋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要摘抄原文)(3分) (2)请依据材料二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缘由。(不要摘抄原文)(
12、2分) (3)结合所学学问,指出面对上述问题的产生,后继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措施(1分)最终的结果如何?(3分) 23隋唐时期,我国古代步入了全面旺盛时期。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民族关系方面、对外交往方面、文化方面等等都表现出旺盛的局面。隋唐的旺盛引起了大多数人的理性思索,以古鉴今,那时的做法可能会为我们现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供应某些良好的借鉴。(10分)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净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
13、政要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方略?(2分) 材料二尚书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宜署中覆,然后行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哪些主要制度?(2分)并分别简要说明这些主要制度的作用。(3分)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旺盛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城市,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
14、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朝文化圈形成的缘由。(3分) 24概述并结合史实说明唐朝前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3分)分析统治者能够比较妥当地处理民族关系的缘由?(3分)其影响如何?(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黄河连通长安的一段即广通渠。 2D“善用人才”指对人才的选拔、考核、赏罚等,都有一整套方法。 3C讨伐武则天的行为,是地主阶级的内部冲突。 4D前三项是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5C抑制佛教发展,在题中只符合开元之治时的措施。 6D进士科始设于隋
15、炀帝时。 7D科举制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员选拔的垄断。 8C“委员制”正好说明白三省六部制下的三省长官相互分工、制约关系。 9B府兵在关中地区占一半,正符合唐太宗时府兵制的状况。 10B租庸调的一些基本做法事实上根源于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11A唐朝中期,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应当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12D柜坊是金融机构,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并不寄放行李。 13B联系扬州的地理位置,其它各项不符合实际状况。 14D依据教材“社会生活”一目内容可知。 15B依据教材中的引文材料可知。 16BC、D项在东北,A项是西汉时期的事情。 17A玄奘取经经由途路,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始于北宋。
16、18D留学活动是一种文化沟通现象,其共因是先进文化的吸引。 19A反映唐代人们出行和文娱状况,只是取自宗教题材。 20D汲取、融合中外文化不同风格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概要总结长安、洛阳的城市地位)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或对外沟通亲密)(1分);(多角度分析缘由)缘由: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文化发达,政治稳定,城市规划合理,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2分);(列举相关城市并从交通、商贸等方面分析缘由)类似城市及缘由:广州广州是海上丝路的起点,中外经济联系亲密(1分);扬州交通发达,唐后期重要工商业城市,汲取众多外商,成为国际化都市(1分)。
17、 (2)(总结历史现象、揭示当时中国的科技实力及城市特点)现象: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合理(1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建筑水平超群(1分);信息: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2分)。 (3)(古今联系)启示:国家强盛,经济发达文化旺盛是城市旺盛发展的前提(2分);说明: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成果(2分)。 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精读、理解、简要概括)突出问题:农村人户急速增长;土地占有发生了很大改变;富豪大户免税;穷人无地或少地负担大量赋税;人口大量逃往;租庸调制无法实施。(3分,任答三点即可) (2)(分析租庸调制破坏的缘由)土地兼并严峻,均田制被破坏。
18、(2分) (3)实行两税法。(1分)(分析两税法的弊端)结果:土地兼并越来越重;地主转嫁赋税给农夫;两税之外苛捐杂税众多,农夫负担更加沉重。总之两税法以失败告终。(3分) 23答案要点及解析: (1)(概括唐太宗的话语)以民为本,存百姓,不夺农时;知人善任。(2分) (2)(依据材料归纳相关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2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完善了专政机构;科举制抑制了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从地方收回了选官权;府兵制利于农业发展、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3分) (3)(多因一果,多角度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旺盛;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城市;各国使节、
19、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的推动。(3分) 24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斗争、管辖、和亲、册封等角度思索)主要方式:挫败少数民族贵族的进攻,如战胜东突厥。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如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和黑水都督府等。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渤海郡王等。同少数民族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3分) (2)(看国力、比发展、析政策)缘由: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制度先进;少数民族处于奴隶制阶级,相对落后,且少数民族首领也主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3分) (3)(从局部到整体)影响: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文化传
20、到边疆地区,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2分) 第三章隋唐时期 第三章隋唐时期 总体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旺盛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止于907年唐朝灭亡,历时320余年。 政治特征: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心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旺盛昌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确立完善,完成了从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 经济特征:封建经济接着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殊是城市经济功
21、能的增加,封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旺盛景象;赋税政策实现了从租调制、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 民族特征:隋唐时期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外交特征:隋唐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上海陆交通发达,与亚、非、欧各国的往来增多,中外经济文化沟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特征:隋唐文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科学技术处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输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
22、政和隋朝的灭亡;(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武则天的统治;(6)“开元之治”。 两都的兴建和大运输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是高考的相对热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开元之治”,是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重点分析统一的缘由;对“两都的兴建和大运输河的开凿”重点驾驭大运输河的河段、评价及对后世的影响;对“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主要归纳隋朝灭亡的缘由及对比秦、隋灭亡的共同点;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主要驾驭唐太宗的统治思想与统治措施;对“武则天的统治”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标准进行评价; 对“开元之治”主要归纳唐玄宗
23、统治前期的统治措施。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2022、2022年新增考点);(4)租庸调制;(5)两税法。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两税法,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府兵制与募兵制,是08、09年高考的新增考点。对“三省六部制”(中心官制),应驾驭其机构设置与意义;对“科举制”(选官制度),应驾驭隋唐两代五位相关皇帝时科举制的产生与完善状况,并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对“租庸调制”(隋和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应留意其内容和作用;对“两税法”(唐朝中后期的赋税制度)应留意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和局限;对“府兵制与募兵制”
24、(兵制)应留意其经济基础和辩证评价。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2022、2022年新增考点)。 农业、商业和城市,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手工业,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社会生活,是08、09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农业”应着重驾驭农业特点及其详细事例;对“手工业”应突出手工业的特点;对“商业和城市”应留意商业旺盛的表现、城市兴盛的缘由;对“社会生活”应分类驾驭隋唐人们衣、食、住、行的大致状况。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2)回纥;(3)靺鞨(2022、2022年新增考点);(4)南诏;(5)吐蕃。 突厥、吐蕃,是历年高考的
25、重点;回纥、南诏,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靺鞨,是08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突厥”应突出唐中心政府的管辖;对“回纥”应驾驭册封、和亲、瓦解等主要线索;对“靺鞨”应了解中心政府的管辖;对“南诏”应把握册封与沟通;对“吐蕃”应突出唐蕃之间的友好并立、和亲、沟通关系。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重点;和新罗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和新罗的交往”应留意代表人物、儒学、制度、技术、风俗等
26、方面的沟通;对“和日本的交往”不仅要留意制度、都城、儒学、商贸、代表人物等细微环节,还应纵向联系不同时期的中日关系;对“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应留意互派使节、佛教纽带、物种传入、技术互传、代表人物等细微环节;对“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应留意政治交往、造纸术西传、技术传入、商品运销等学问。 6隋唐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 科学技术、文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艺术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科学技术”应分四大独创、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这四类驾驭,还应擅长纵向联系同类学问;对“文学和艺术”应分时期驾驭代表性诗人和代表作,对艺术应分雕塑、绘画、书法、乐舞四大类驾驭。 隋唐
27、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旺盛时期。 (1)政治:隋朝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但它本身是短命王朝,隋朝进行了多项重要的工程建设。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阶级冲突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 一短暂的隋朝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时间、创建人、都城 2统一:(时间:589年) (1)缘由:条件成熟: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融合;经济基础:北方农业的复原与发展;渡江打算: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对手衰落:隋朝君臣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驰。 (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也为唐的
28、强盛奠定了基础(类似秦与汉的关系)。 (3)结论:勤政、改革、自强,才能走向胜利;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隋文帝时修大兴城和隋炀帝时修洛阳城,都是宇文恺设计。两都的兴建,统一是前提,实力的体现,唐朝时扩建。 2广设仓库:洛口仓(河南巩义)、含嘉仓(河南洛阳):洛口不在洛阳。广设仓库:体现农业发展;见证封建剥削。 3开通运输河 (1)概况:三点四段五河(另驾驭广通渠) (2)评价: 古人的相识 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宗元鼎:帝业兴之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
29、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现代人的相识 进步性:它的开凿在当时加强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它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沟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局限性: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输河的目的包含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经济的掠夺和到江南繁华地区巡游等,是“天下为私”的反映。开大运输河工程本身必定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是隋朝暴政的一个表现。 4修筑驰道:榆林涿郡;太原洛阳。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1暴政:徭役繁重(如修运输河);连年斗争(三征高丽);大兴土木(营建洛阳);
30、严刑酷法(犯上皆斩)。 2起义:长白山首义;瓦岗军为主。 3隋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唐朝的开国 时间:618年建立者: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隋唐开国相像点:先建立政权后统一全国 (二)贞观之治 1概念: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封建盛世。 2缘由:隋朝打基础;唐初吸教训;世民有才能;百姓很勤劳。 3指导思想:“存百姓”的思想。 4唐太宗政绩: (1)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制度)。 (2)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田租,修水利);戒奢从简(不准修台榭,禁止贡珍奇)。 (3)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31、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4)民族: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折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 (5)外交:派人去天竺;接待遣唐使。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政绩: (1)经济:重视农业生产。 (2)政治:破格用人,发展科举(武举、殿试,“自荐”求官,名相)。 (3)民族:设北庭都护府。 2评价:(“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主动:当权半百,经济发展,国力上升,为开元奠基。 (2)消极: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佛建庙;晚年奢侈,政局动荡。 (四)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1概念: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封建盛世。 2缘由:结束动荡社会安;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有才能的人
32、;人民的辛勤劳动。 3唐玄宗前期政绩: (1)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德才兼备、精简官吏、定期考核)。 (2)经济:大力发展生产。 (3)文化:限制佛教;大兴文治(汰僧禁新寺,集贤聚学者,高官主考试)。 (4)军事: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5)民族: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册封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 4地位: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其次个盛世局面。 (“光武中兴”和“开皇之治”地位较次) 附:封建盛世的现实启示 (1)统一安定是前提(2)改革才有生命力(3)人才制度是保证 (4)勤政廉洁很重要(5)德法并举能兴国。 三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制(中心官制) 1确立与发展 (1)隋文
33、帝确立(三省为中心最高政府机构) (2)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 2机构与职能 (1)三省:中书发令(按皇帝旨意),门下审令,尚书行令 (2)六部:吏(人事)、户(财政)、礼(教化、外交) 兵(国防)、刑(司法)、工(水利、道桥、城池) 3意义: (1)三省六部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心统治。 (2)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记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二)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选官制度)(联系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1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意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接着下去。 2隋朝创立: (1)
34、隋文帝起先有分科考试选官。 (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朝完善: (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4评价: (1)主动: 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养;加强中心集权。 (联系科举制的同等性及文化性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 (2)消极: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到明清时八股取士,渐渐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联系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缘由)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兵制) 1府兵制(西魏到唐玄宗前期) (1)创立:西魏,兵农分别。 (
35、2)改革:隋文帝,兵农合一。 (3)调整及崩溃: 唐太宗调整健全。武则天时逐步破坏。唐玄宗开元年间崩溃。 (4)对唐朝府兵制的评价: 主动:增加关中军力,利于中心集权;不易开成割据(兵将分别);减轻国家负担(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 消极:自备武器粮食,加重农夫负担(联系北朝木兰辞);府兵服役来回,奢侈生产时间。 (5)府兵制崩溃的缘由: 均田制(经济基础)破坏;兵役繁重逃亡多;府兵地位不断下降。 2募兵制(唐玄宗后期) (1)利:衣食国家供应,减轻农夫负担;兵将相知,战斗力强。 (2)弊:兵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形成。 (四)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赋税制度) 1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庸制(纳绢代
36、役)有年龄限制。 2唐朝:以轻徭薄赋为指导思想,实行租庸调制。 租是指交谷物;调是指交纺织品(丝织品和麻布);庸是指无年龄限制地纳绢或布代役。 3作用:利国利民 保障赋税收入,巩固府兵制,使国家富强;保证生产时间,赋役相对减轻,很多荒地开垦。 (五)两税法(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 1背景:唐玄宗后期,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削减,只有实行新的赋税政策,才能解决财政困难。 2时间与人物:780年,唐德宗,杨炎 3内容:两种交税依据(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 两个交税时间(夏季、秋季) 4意义: 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税收;变更人丁为主,人身限制放松; 扩大税源增收,减
37、轻农夫负担;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 5局限:土地兼并;隐瞒转嫁;苛捐杂税。 (2)经济: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旺盛,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四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旺盛 隋唐经济空前旺盛发展的缘由:交通发达;政策推动;民族融合;中外交往。 (一)农业的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 围湖造田:减弱湖泊的调整功能向山要田:大量地表植被破坏 2农田浇灌的发展和农具改进。 大运输河,专职官,工程多,筒车灌,曲辕耕。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唐中期,收茶税。 (二)手工业的发达(特点) 1产地分布广(纺织、陶瓷、冶铁);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造船
38、); 3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丝织、陶瓷); 4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冶铸、造船、丝织)。 (三)商业的旺盛 1交通发达(陆路、水运) 2货币统一(五铢钱;开元通宝) 3市场发达: (1)固定交易场所(2)设置官员管理 (3)邸店柜坊出现(4)店铺面积限定 (5)买卖时间限定(6)市场种类繁多(夜市、草市) 4商人众多(大中小商人,外商,胡商) (四)城市发达 1黄河流域:长安、洛阳 长安(坊市分开、行业齐、商品多) 洛阳(水运发达) 2长江流域:扬州、成都 附:扬州在唐后期成为最繁华工商业城市的缘由(联系2022年广东历史26) (1)交通便利(长江与大运输河交汇); (2)气
39、候温柔,物产丰富; (3)有爱护商贸政策(联系当今公务员不经商); (4)在扬州设盐铁转运使(盐铁集散地)。 (五)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1衣:戎装、胡服、男装、袒胸窄袖流行。地 2食:胡饼是当时的主食、不少蔬菜来自国外、盛行饮酒和喝茶、从高昌传来酿葡萄酒方法。 3住:贵族高官的住宅规模大,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不少园林中有球场(从波斯等国学来);平民百姓的住宅仅以房屋围成四合院,或用篱笆围成院落;运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席地而坐的习惯;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唐末已基本形成。 4行:隋唐两代,人们出门喜爱骑马、骑驴;唐代流行一种和轿子类似的肩舆
40、。 5娱:隋唐时,有打马球、竞渡、荡秋千、斗花草等文娱活动;隋唐时季节性节日许多,特殊喧闹的是正月十五的灯节。 (3)民族: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沟通进一步加强;中心政府加强了对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疆域空前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五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缘由:(1)民族政权,开发边疆;(2)交通发达,促进发展;(3)中心开明,管辖交往。 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南到南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西北) 1崛起:(1)兴起于阿尔泰山;(2)6世纪中期(南北朝末年),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
41、北;(3)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分裂:隋朝初年,分裂为东西突厥。 3衰落: (1)东突厥: 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俘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在东突厥地区设都督府管辖(因俗而治,实质是民族区域自治); 北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突厥: 唐太宗时折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天山南); 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天山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北方) 1回纥 (1)7世纪初(隋末),在色楞格河一带游牧,受突厥汗国奴役; (2)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其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3)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4)突厥参加平叛、和亲与经济文化沟通。 2回鹘 (1)8世纪后期改名为回鹘; (2)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3)回鹘分部西迁: 至新疆,维吾尔族祖先;至甘肃,裕固族祖先;至中亚。 (三)靺鞨和渤海国(东北) 1概况: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渔牧为主;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 2黑水靺鞨(女真族、满族):726年唐玄宗设黑水都督府。 3粟末靺鞨:713年唐玄宗设忽汗州都督,封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