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0岳阳楼记教案.docx
《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0岳阳楼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0岳阳楼记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0岳阳楼记教案2022年九年级语文上册10岳阳楼记教案新人教版10岳阳楼记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岳阳楼落成之时,他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每天连水,秋来格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照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60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概。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岳阳楼记共368字,文情并茂,感人肺腑。文中很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岳阳楼记。二、自我
2、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学问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苦痛感受深刻。26岁进士及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2)背景链接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常常想劝慰他,却始终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
3、有抒发自己志向的须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挚友的千古名篇。2.生难字词(1)字音谪守(zh)滕子京(tng)衔远山(xin)浩浩汤汤(shng)朝晖夕阴(hu)潇湘(xioxing)迁客骚人(so)淫雨(yn)霏霏(fi)怒号(ho)樯倾楫摧(qing)(j)山岳潜形(qin)薄暮冥冥(b)(mng)波澜不惊(ln)沙鸥翔集(u)宠辱偕忘(xi)(2)词义【谪守】贬官。守,指做州郡的太守。【越明年】到了其次年。【政通人和】政事顺当,百姓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增其旧制】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规模。【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横无际涯】宽敞无边。际涯,边际
4、。【朝晖夕阴】早晚阴晴多变。晖,日光。【迁客骚人】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来也称诗人为“骚人”。【连月不开】开,指天气放晴。【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线。【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樯倾楫摧】桅杆拿倒下,船桨断折。【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冥冥,昏暗。【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谗畏讥】担忧被说坏话,惧怕被指责指责。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3)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培育学生自学的实力。2熟读课文,
5、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全文共5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其次部分(第24段):描写岳阳楼四周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第一层(第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其次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三部分(第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理想。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三、合作探究生成实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化理解1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白
6、什么?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观赏他的阔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假如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栩栩如生,成了一幅气概磅礴的动人画面。假如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宏伟景象有哪些?明确:(1)气概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敞无边:“浩浩汤
7、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明确: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5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明确: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6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明确: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步骤四深层探究探究写法(一)深层探究1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白“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白“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白“迁客骚
8、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争论,突出全文的主旨。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明确: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明确:“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明确: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明确: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
9、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宏大的理想。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日仍有着借鉴和教化的意义。(二)探究写法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2叙事、写景、争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长1课堂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理想,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
10、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终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争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争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织,节奏不断改变,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美妙的感受。2拓展延长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引导要点:句式整齐,如有许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概又富于改变。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练习。(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为“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许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当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11、。同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争论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驾驭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和背诵全文。(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争论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名楼导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朗读时应留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需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2读懂文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老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留意。(1)积累词语: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13、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理解句意:得无异乎?(反问句)吾谁与归?(变序句)l则有”者矣。(长定语句)l其必日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3)阅读思索: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挚友滕子京的境况如何?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四、难句探究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5而或长烟一
14、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文:“有时充满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覆盖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动的黄金,静谧的影子,犹如沉醉的白玉。”假如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6居庙堂之高l则忧其民。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欢乐的后面欢乐。”微斯人,I吾谁与归?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其次课时一、检查自读状况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2朗诵全文。二、研习新课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探讨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15、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其次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宏伟壮美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其次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显明对比。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理想。这是全文的核心。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白什么?探讨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观赏他的阔大胸襟
16、,与一般的“迁客”不同。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假如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探讨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栩栩如生,成了一幅气概磅礴的动人画面。假如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宏伟景象有哪些?探讨并归纳:(1)气概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敞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探讨并
17、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探讨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探讨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8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白“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探讨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白“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白“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争论,突出全文的主旨。9提问:“古仁人之心
18、”是怎样的?探讨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0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探讨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探讨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探讨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探讨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
19、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宏大的理想。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日仍有着借鉴和教化的意义。14提问:文章最终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探讨并归纳:作者非常奇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动,最终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其次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动一
20、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三、小结第三课时一、思索与探讨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快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奇妙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调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假如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二、总结性练
21、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阴风怒号()薄暮冥冥()浩浩汤汤()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宠辱偕忘()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3第3自然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自然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部编版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10 岳阳楼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