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docx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章末总结学案(湘教版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3.1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学案(湘教版必修3)1、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a)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GIS的5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工作过程(a)GIS的5个组成部分:硬件设备、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GIS的工作过程: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输出等环节。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b)城市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其次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1、
2、遥感技术遥感(RS)的含义(a)遥感是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状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并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改变的综合探测技术。即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遥感的技术系统和分类(a)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分类:依据运载工具可分为航天、航空、近地遥感;依据辐射源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遥感;依据电磁波波谱范围可分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谱段遥感;依据应用领域可分为大气、海洋、地质、资源、环境、农业、林业遥感。2、遥感与资源普查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b)遥感技术在资源
3、普查中的重要应用领域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等的调查。它具有以下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得的信息量大,可削减调查的盲目性。3、遥感与环境灾难监测遥感在环境灾难监测中的应用(b)环境灾难监测包括环境监测和环境灾难监测。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实时、长期、动态和精确的特点,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刚好了解环境与灾难的动态改变,对环境与灾难实施监测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预报,为环境和灾难防治供应决策依据。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1、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a)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具有在陆、海、
4、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能够实时测量“四度”: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基本组成:全球定位系统(GPS)由空间星座、用户系统、地面限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工作过程:GPS卫星发送导航定位信号,地面限制系统对卫星进行监测和调控,用户系统接收GPS卫星放射的信号进行导航定位。2、全球定位系统与定位导航GPS的主要应用领域(a)GPS以其高技术的含量及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广泛应用于众多的领域。主要应用领域有军事、导航、交通管理、农业、旅游消遣、城市管理等方面。第四节数字地球1、数字地球的含义“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a)“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
5、虚拟比照体。数字地球以地理坐标为依据,具有多辨别率的、海量存储的、可多维显示的信息系统。通过获得地球的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进行数字化重现和预现,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虚拟地球。数字地球的问世为人们相识世界供应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构筑数字地球的技术系统(a)构筑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有:信息高速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辨别率卫星遥感(RS)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可视化和虚拟现实(VR)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高性能计算实力等。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本的技术核心是“3S”技术及
6、其集成。2、数字地球与我们的生活数字地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b)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袤的探讨前景。一些国家已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也可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使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得到最优化的运用,形成一个包括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监测,预料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环境要素的现状和动态分析、诊断预料、耕作措施、管理方案的决策支持在内的信息农业技术系统。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可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灾难综合防治系统、交通导航、环境监测、商业选址、市场调查管理。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可实现网上远程教化。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应用
7、相关技术可以探讨全球问题,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等。这将使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将来作出更好的分析和预料。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复习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3.1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纳“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 3.2遥感(R
8、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依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袤、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快速获得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难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改变的分析等。 类型 概念 优点 航天遥感 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 可进行重复不定期观测
9、等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 机动性强,辨别率较高 近地遥感 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 辨别率高、范围小 3.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
10、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比照体。 热点问题: 1、工程建设: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杭州湾大桥 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大行星,降等为太阳系矮行星 3、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全球气候改变:全球变暖、厄尔尼诺 5、环境问题: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太湖蓝藻暴发 6、重点区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7、GPS、北斗导航系统 8、珠穆朗玛峰测高 9、国家或地区:美国、德国、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1、章末总结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短缺的缘由及解决措施。专题一海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寒、暖流的推断1海水温度的水平改变判读图解(1)判定北半球、南半球的依据:海水温度由低纬高纬递减。北半球,从低纬高纬(南北),故一般水温由南(下)北(上)递减即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2)洋流对沿岸海疆水温有影响,即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导致沿岸等温线弯曲。一般可理解为:暖流增温,使水温高于同纬度,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寒流降温,使水温低于同纬度,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沿岸地区可以认定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12、与洋流流向一样。(3)依据洋流分布模式,一般中低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2寒、暖流的推断(1)洋流概念法: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是暖流,反之是寒流。一般地,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是寒流,反之是暖流。(2)洋流成因法:依据洋流分布海区的风带来推断(风海流)。依据相邻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差异来推断(密度流)。(3)海水等温线图中寒暖流的判读方法“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
13、区。如图a,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如图b,该图是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推断洋流名称依据等温线凸向判定洋流流向,进一步确定其性质;依据等温线数值及其改变判定纬度位置和南北半球,最终确定洋流名称。如图c,该图若为太平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等温线凸向低值区流向较高纬地区的暖流,水温较高中低纬海区,水温由北向南降低南半球,结论:东澳大利亚暖流。专题练习1A、B两地位于同一纬度的不同海区,曲线代表等温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海区位于_(南或北)半球(2)推断A、B处的洋流性质及流向:A_,
14、流向为_;B_,流向为_。(3)假如A、B分别位于大西洋西岸和东岸,则流经A处的洋流名称是_;流经B处的洋流名称是_。专题二水危机产生的缘由及其缓解的措施1背景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2.53%,其中包括人类难以利用的冰川,它占了淡水总量的2/3。人类目前比较简单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共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0.3%。2产生水危机的主要缘由(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差别大。从总量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从人均占有量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2)水资源时间安排不均。(3)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污染严峻。由于水污染日益严峻,
15、很多原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严峻破坏,并影响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工业排放物、农药和化肥、生活用的含磷洗涤剂和杀虫剂是当前水资源的三大污染源。3缓解措施(1)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2)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3)限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养,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倡综合利用。(4)留意环境爱护,防治水污染,治理、净化污水,提倡清洁生产。专题练习2由于很多地方出现淡水资源紧缺,联合国将2022年定为“世界淡水年”,全球环境基金组织确定抽调部分资金用于帮助严峻缺水且缺乏资金的国家解决水源问题。据此回答(1)(3)题。(1)下面四组国家中,须要全球基金组织帮助解决水源问题的是()A蒙古、朝鲜
16、、沙特阿拉伯B苏丹、伊朗、阿富汗C中国、印度、埃及D伊拉克、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2)造成很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缘由是()水资源的时间安排及空间分布不匀称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削减水资源的奢侈ABCD(3)下图是部分城市生活用水价格,从中可知()A北京、新德里人均水资源都很丰富B伦敦、纽约位于海边,水资源丰富C东京人均水资源最少D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手段限制用水量专题三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1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故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本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改变随降水量的改变而改变。2
17、东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冬季寒冷,积雪深厚,春季积雪消融,4、5月份出现第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夏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其次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小河流会断流。3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有,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冰川消融量随气温的增高而增加,故该地区河流7、8月水量最大;冬季气温低,冰川不溶化,河流断流;由于冰川溶化量有限,加之蒸发剧烈和下渗量大,故该地区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4南部沿海地区每年5月因夏季风带来降雨,出现第一次汛期;该地区8、9月份多台风雨,故出现其次次汛期;本地区纬度低,又面临海洋,是我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所以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水位差
18、较小。5西南喀斯特地区溶洞、暗河等发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较亲密,补给量稳定牢靠,径流量一般改变比较小。6多数河流有多种形式补给,如黄河夏、秋季时以雨水补给为主,冬季时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春季时又有积雪融水补给。因此,要留意综合分析。专题练习3读“我国东部某河2022年流量过程图”,它大体反映了该河流量改变的多年平均状况,回答下列问题。(1)该河流量最大值出现在_月,这时期该地区出现了特别的_天气,这种现象是由_造成的。(2)该河位于_地区,河水主要补给来源是_和_,河流除冬季枯水期外,最低水位出现在_月,这是由于_天气造成的。读右图,回答12题。1若a点所在的线是大陆西岸,b点所在的线是大洋西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地理信息 技术 应用 总结 湘教版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