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1、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秦三公九卿,西汉中朝)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从秦朝起先,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牵制,避开了大权旁落局面的出现。从秦朝起先,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制度。、在这一体系中,始终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冲突,这冲突处理得好,就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乐,处理不好政局就简单出现动荡。在秦朝以后,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改变。汉承秦制,西汉时一起先接着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
2、汉武帝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于是起用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作为他身边的办事人员,这些官员干脆对皇帝负责,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号称“中朝”,这样就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心政府机构“外朝”,沦为了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展示图片)东汉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另外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还没有规定各自详细的权力和职务,因此它还不是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是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阶段。(展示图片) 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师:到了隋朝时,三省六部制得以正式确立。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王朝,结果也同样相像,都是二世而亡。但这两个朝代在历史上所起做的贡献
3、都同样不行磨灭,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都是明证。隋朝的创制是围围着中心集权的统一帝国的重建而绽开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一个宏大的创举。唐承隋制,到了唐时,三省六部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展示图片)内容: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侍都是宰相,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在政事堂,在政事堂工作的人,除了这些宰相外,还有其他官员也会参与政事堂会议,如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他们也是宰相。三省六部的职权及运行程序: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拟旨(这就相当于我国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门下省负责审
4、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一道诏书的颁发或执行,需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上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就是接受决议的最高执行机关,其下六部的职能大致与我国现今政治制度中的国务院类似。(举例)假设唐朝时,黄河出现了水患,皇帝认为有必要兴修水利以绝后患,于是令中书省的官员在政事堂会议上对此进行探讨,确定出来后,通过中书令的审核裁定,送给皇帝画敕,皇帝都同意了,那就可以起先动工了吗?当然不是,还要送到门下省去复审,同意了,这时才能交由尚书省去贯彻实行;假如不同意,那就得退回重拟了。作用: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更重要的是,此时皇
5、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开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得到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的“二府三司”和元的一省制师: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到了宋朝时,新的的官僚政治体制取而代之。在唐朝时,相权虽然受到了牵制,但仍旧“事无不统”,拥有行政、军事和经济权,这样一来,简单动摇或威逼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实行一系列措施来分割相权。(展示图片)三省长官基本不参加政事,增设了同书门下这个部门,其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这样一来,相权就被分得很散;在军事权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喜剧
6、,用高官厚禄作为交换条件,让石守信等将领交出兵权;另外,设置了枢密院,剥夺了宰相的军事权。宰相的政事堂和枢密使的枢密院合称“二府”。财权由“三司”(度支、盐度、户部)驾驭,三司号称计相,意思是主管财政的宰相。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宋朝时进一步减弱相权,形成了君主独裁体制。政事堂管政治,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三权分别,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这就意味着皇权这次在与相权的博弈中,又取得了成功。师:从课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接受了高鸣的建议,在中心实行一省制。(展示结构图)依据材料总结出:缘由:这跟元朝的统治疆域非常宽阔有关,统治地区一广,自然政务也就繁杂,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国
7、土的管辖,因此缩减三省为一省,保留了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了中书省。设问:元朝的一省制加强了皇权吗?生:没有。通过一省制,相权得到加强,皇权和相权的这次博弈中,相权取得了成功。设问:在中心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宰相权力最大?生:元朝师:影响:到了中后期,相权过重,时常卷入统治内部的斗争,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设问:不同时期的中心集权体制的改变,说明白什么?生: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师总结:四个时期中心集权制度的改变,其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总的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 二、选官制度西周:世卿世禄战国:军功爵秦、汉初:
8、沿袭军功授爵的制度汉武帝:举荐模式察举、征辟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度 1.西周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过度: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当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验成为我们的公仆。那么古时候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师:现在我们就从西周起先,回顾官员是如何产生的?(演示图片)生:就是与宗法制、分封制相应产生的“世卿世禄”制度,到了礼崩乐坏的时期,宗法分封制渐渐崩溃,世卿世禄制度也渐渐被破坏了。师:在战国的变法和混战之中,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秦
9、国的商鞅变法中就有一个嘉奖军功的措施(演示图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以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军功选任制。但是,“立刻夺天下”,能“立刻治天下”吗?很明显,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军人未必是治国的良才,在亮剑里边的李云龙明显就是这么一个人物。秦朝就是吃了这个亏,从军人中选官,甚至发展到剧烈排斥学问分子的地步,发生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事务。师:西汉初也还是沿用军功授爵的方式,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在选官制度上汉武帝采纳了适应和平年头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这是一种举荐模式的选官制度。课本上有说明。大家可以画起来。师:但是察举简单造成用人权的下移,随着时
10、间的推移,举荐人和被举人简单结成小集团,出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严峻冲击中心集权统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样就更简单形成私人势力集团。(演示图片)2.隋唐的科举制过渡:隋朝统一以后,为了变更长期以来士族限制地方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废除了根据门第凹凸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后为唐朝所继承和进一步完善。(1)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和发展师:1)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起先采纳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2)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起先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3)
11、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用名额,为更多读书人进入仕途开拓道路,既进一步扩大了宋朝的政权基础,又使得选官过冗过滥。4)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峻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2)科举制的影响:1拓宽了政府选拨人才的基础,为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文人进入仕途开拓了道路,是一种相对公允的人才选拨制度,胜利笼络了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对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2.科举制具有发掘、培育人才的作用,为官僚队伍提高了素养较高的人才;因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长期旺盛稳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一)监察:针对官僚而言。包括监督和弹劾。师:为了维
12、护国家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中心政府必需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限制,监察制度就是限制各级官吏的基本制度,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须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需依靠百官进行限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劣行。2.监察制度的形成过程:源于西周,初步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基本定型。西周在诸侯国设“监国”,代表周天子监视各诸侯国,三监之乱战国国君的秘书御史渐渐兼有监察的职能秦汉三公中的御史大夫东汉设置御史台,成为相对独立的监察机关;在地方的13分设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隶校尉(管理王畿地方)。(二)谏议:针对皇帝而言。监督皇权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师:谏
13、议制度的历史也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立和发展汉至宋,元朝搁置到明清败坏变质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对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明清时,随着皇权高度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达到顶峰,可是对皇帝的谏议机构就已经消逝了。明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众多,在中心设有都察院,充当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设立监察御史,负责各方面官员的监察;另外还有六科给事中六科与六部相对应,对应吏部就叫吏部给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给事中,等等。在地方上还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设问:古代历史上,君主权利至高无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权威的法律背景,监察和劝谏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局限性和主动性(课本相关内容)造成谏议
14、和监察制度局限性的根本缘由在于专制制度和人治社会。 四、总结师:中枢行政体系、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和运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其主动意义在于:首先,这是对大一统的中心集权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所必不行少的;其次,能够对古代历史上客观的社会变迁作出必要的反应和调整,不断地整合和吸纳新的统治力气,巩固统治基础,保证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测试1.闻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精确的一项是()A.汉代宰相权倾
15、天下B.唐代宰相轮番坐庄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2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A中书省B行省C尚书省D宣政院3.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4.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有利于削减中心政令的失误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ABCD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
16、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6.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有()建立中朝设置剌史推恩子弟强化三公九卿制A.B.C.D.7明代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特地舍友的负责监察的机构是()A.都察院B.监察御史C.“科道”D.按察使司8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规定以考试成果确定是否录用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A.B.C.D.9.就加强中心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心10不属于古代中国
17、政治制度特点的是A.皇权至上B.高度中心集权C.发展稳定,一成不变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始终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而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吵不下,奢侈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与政事堂会议的,起先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接连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
18、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加了三省制的功能。材料三宋朝对地方实行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退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峻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请回答:(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心集权,各实行了哪些措施? 答案(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DADDBBDBDC11.(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
19、万人之上”。(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减弱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3)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心统治力气,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严格限制地方,消退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学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学案)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留意把握中心决策机构的改变与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两条线索。详细内容应包括汉代中枢机构的改变和郡国并行制、魏晋南北朝中枢机构的改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节度
20、使制度、北宋从中心到地方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元朝的兴盛制度。教材中对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北宋的极贫积弱的讲解并描述,是对上述问题的深化,应分析理解。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改变-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一)确立:隋唐1内容:三省是指、。省下设六部,即六部。2职权及运行程序: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负责审核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3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开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封建中心政治制度成熟。请思索1:三省六部制的
21、确立有何历史影响? (二)演化:宋元1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加政事,又另外设置“”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掌管,三司的长官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2元朝:废除三省,只设,长官为元代。二、选官制度(一)目的:补充,保证这个队伍的。(二)发展:1西周:实行制。2战国:实行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3西汉:汉武帝时,实行制和制(1)内容:制是让郡国每年向国家举荐人才;制是中心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2)影响:肯定程度上满意了的须要,但易任人唯亲,和易形成小集团。4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1)形成:时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时设
22、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代,统一分科,定期考试,和两科最为人重视。(3)影响:扩大了统治的;促进了的进一步成熟,为供应了高素养人才;成为长期保持旺盛的制度保障之一。请思索2:隋唐时为何废弃废弃汉代以来的察举制和征辟制?科举制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三、监察制度(一)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二)发展:1官员监察制度(1)确立:秦汉时期秦朝设,汉武帝时设。(2)顶峰:明清时期在中心既设及,又设“科道”,在地方设。2谏议制度(1)含义:对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发展: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的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的做法提出不同看法。宋代:出现
23、独立的谏官机构。明清时期:特地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三)作用:1主动作用:在整顿,打击势力,维护,谏正皇帝过失、防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消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和现象。1.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心集权体制的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心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处理日常军事政务,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凡中心、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需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行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政治制度 成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