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0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017.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017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改变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2、教学目标依据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
2、产的布局、改变与区位因素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驾驭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2)通过中国南北方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育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不奢侈资源,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改变对农业布局的影响。难点:影响区位选择的社会因素及如何依据自然和社会因素进行农业区位选址。二、说教法课堂上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干脆的启发,主要采纳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找出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间或运用比较法和图表
3、分析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三、说学法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探讨,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老师最终进行总结。四、教学程序(一)导入课程: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引入,配以各地区不同特点的农业图片,接下来提处两个问题,引发思索,提出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和我国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现象,引发学生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二)讲授新课1、首先介绍农业区位的含义,从肯定区位、相对区位和区位选择的实质三方面入手。2、分小组探讨是什么自然缘由导致我国南耕北麦现象的出现,探讨后每组派代表说明本小组观点。3、在启发下
4、总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4、供应图表和乳畜业分布在道路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索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5、在讲授完区位选择因素之后,全方面思索环地中海农业形成的缘由,以巩固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将学问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三)巩固小结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加强本节学问联系,展示人地关系。(四)作业布置供应给学生关于本节课所学学问的五道选择题,课上做题巩固。布置课下作业,查找资料思索影响各个学生家乡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下节课进行共享展示。五、板书设计大部分内容在ppt课件上展示,部分重点框架以板书形式呈现。一农业
5、区位的含义1、肯定区位2、相对区位3、区位选择的实质高一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高一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一、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学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主要由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改变及社会、环境须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三部分组成。区位理念贯穿了中学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困难与敏捷,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
6、学问的深化,也是为后面学问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驾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通过详细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依据主导区位因素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理解主导区位因素改变对区位选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工业区位分析注意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探讨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实力,培育学生提
7、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实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爱好,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难点:推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三、学生状况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学生是既熟识又生疏的地理事物。所谓熟识,是前面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后,有肯定的基础,对区位因素有了肯定的相识。所谓生疏是学生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还是一片茫然,没有接触过,因为这些基本上还是一个全新的学问。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比较忽视,往往学习主动性不是很高。四、
8、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纳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老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发觉问题,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主要采纳生活中的详细实例,为学生供应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探讨,增加学生的学习爱好,引发学生思索质疑,体现新课程“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五、教学过程活动:展示一则来自晋江新闻网关于晋江市2022年生产总值的信息报道,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工业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工业?工业部门又该如何布局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影响下的工业区位选择。一、工业及工业生产1、工业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活动:展示工业生产图片及
9、课本图4.1,说出工业生产有何特点?生回答:略(提示:与农业相比,从生产场地、投入产出要素等方面分析)老师小结: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中进行,建什么工厂、工厂建在什么地方是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任务。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活动:进一步结合课本图4.1和图4.2,分析工厂建设要考虑哪些因素?生回答:略(提示:从投入要素的来源、产品的销售、工业三废的影响等角度探讨)师小结: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情境创设:某城市正在进行城市工业园建设的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企业家代表、环保专家和政府官员等。(一)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的导向型工业)角色扮演1企业家活动1:
10、假如你们就是与会的“企业家”们,你进行工业生产的目的是什么?你们希望自己的工厂建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地方是否能找到?假如找不到该怎么办?以服装加工厂为例,分析这类企业的布局原则。生回答:略(提示:从降低成本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志向区位与现实区位的差异,服装加工的生产特点等角度分析)(师归纳小结)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思路: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特点识别主导区位因素选择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活动2:依据以上思路分组探讨水果罐头厂、啤酒厂、服装厂、电脑软件开发公司的区位选择,完成下表。工业导向类型工业生产特点主导因素选址要求举例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
11、导向型技术导向型(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改变,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改变,那么工业区位选择将会怎样改变?(二)工业区位选择的改变1、工业区位因素的改变活动1:读P59案例及图4.3,对比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差异,完成下表,试分析其缘由项目鞍钢宝钢兴建时间地理位置铁矿石来源煤炭来源市场条件主导区位因素活动2:结合P60图4.5,试说明钢铁工业区位选择改变的缘由生回答:略(提示:从生产技术改善、交通运输实力提高的角度分析)师小结: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区位选择对原来、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靠程度。2、环境效益的影响角色扮演2环保专家活动:假如你们就是环保
12、专家,你认为工业区位选择还须要考虑什么?生回答:略(提示:从工业三废的影响、环境质量的角度分析)(师归纳小结)污染严峻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产生的污染选择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布局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污染水源的企业:应布局在居民区河流的下游地区,远离水源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企业:原理居民区和农田3、社会需求的影响角色扮演3政府官员活动:假如你们就是这个城市中的政府官员,你的工作目的是什么?分析所给案例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招商引资?(提示:从政策改变、企业决策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1)我国工业区位的
13、改变:20世纪80年头前,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20世纪80年头,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世纪末,国家又加大了在西部发展工业的力度。(2)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很多侨乡经济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华人、华侨投资的结果。(3)晋江市五里科技工业园是根据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花园式的工业城镇新区进行规划建设。工业园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五里工业园区招商入区的企业已达30家,投资总额达23亿元人民币,其中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属高新科技项目的企业有7家,入区的企业中有6家被列为市重点建设项目。生回答:略某城市将建印染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科技园区和生态公园。图7中的A、B、C、D
14、、E五处可供选址,该地盛行东风。据此回答问题。在A、B、C、D、E、五处中:(1)印染厂宜选址于,理由是;(2)水厂宜选址于,理由是;(3)污水处理厂宜选址于,理由是;(4)科技园区宜选址于,理由是;(5)生态公园宜选址于,理由是.sc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完成练习册 高三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29其次部分人文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选择题荷兰素有“鲜花王国”的美誉,园艺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5%,生产的花卉植物主要供出口。据此回答12题。1荷兰发展鲜花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地中海气候,光照足够B国际市场广袤C受沿岸寒流的影响,温度相宜D地势平坦,气候温柔潮湿解析
15、:荷兰地势平坦,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柔潮湿,有利于发展鲜花种植业。答案:D2荷兰出口的花卉占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40%以上,这得益于()保鲜技术的发展花卉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广袤廉价的耕地发展玻璃温室,改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利用起伏的地势,发展花卉的立体种植ABCD解析:荷兰鲜花出口量大,一方面得益于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花卉生产技术的进步(如发展玻璃温室等,使得花卉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保鲜技术的发展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答案:C2022年11月8日,杭州粮油物流中心批发交易市场起先营业,批发交易市场商户来自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全国各粮
16、食主产区。据此回答34题。3杭州从黑龙江省调入粮食最多,黑龙江省有大量粮食调出的主要缘由是()A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B地势平坦,交通便利C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D政府政策引导,杭州市场广袤解析:黑龙江省成为全国主要商品粮基地是由于其地广人稀,粮食产量高且消费少,粮食商品率高。答案:C4很多粮食产地的商户在杭州当地进行粮食加工,下列分析有误的是()A有利于满意不同消费群体,适应市场需求改变B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C有利于推动杭州饲养业的发展D有利于扩大市场解析:将外地粮食运往杭州加工,增加了运输成本,B项说法有误。答案:B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
17、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最终有了收获。回答56题。5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热量B水分C土壤D光照解析:首先获得大题干中的有用信息:边防站的海拔为4900米,海拔高气温低,但光照条件好,且温差大。所以盖简易阳光房的首要目的是要改善气温条件(热量条件),所利用的原理是“温室效应”原理。答案:A6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A蒸发量大B多虫害C地温低D太阳辐射强解析:抓住“在房中搭架,架上盆栽”思索为什么,再整合海拔高的地区,空气淡薄,大气的保温效果低等,确定地温低是影响蔬菜生长的重要因素
18、之一。也可以依据所给四个选项,用解除的方法来验证所选答案的正确性。答案:C从20世纪90年头起,新疆起先大规模发展番茄种植、加工业,番茄的生产加工实力占到全国近90%,番茄酱的出口,为新疆农夫增收和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下图为新疆20222022年番茄产量和面积的改变图。据图回答79题。7新疆地区能生产优质番茄的主要缘由是()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足够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科技先进,机械化程度高ABCD解析:新疆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足够,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番茄的生长。答案:A8新疆地区番茄种植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是()A市场狭小B水资源紧缺C价格低廉D劳
19、动力严峻短缺解析:番茄生长周期短、成熟期集中,对水分需求量大,而该地水资源紧缺,限制了番茄业的发展。答案:B9符合新疆番茄发展方向的是()A开发高山冰川资源,解决水资源惊慌问题B向沙漠进军,进一步扩大番茄种植面积C将原有牧场有安排地改造为番茄种植基地D加强科技攻关,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解析:发展农业生产应当因地制宜,新疆番茄业的发展应着重进行品种改良和科技创新。答案:D(2022青岛)下图为鲜花、蔬菜生产和销售的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10阶段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形平坦B雨热同期C市场需求D劳动力不足够解析:据图可知,阶段鲜花、蔬菜产区主要布局在城郊,应是受城市市场
20、需求的影响。答案:C11阶段甲地鲜花和蔬菜全部从乙地输入,其根本缘由可能是()A甲地全部城市化B甲地交通条件大大改善C乙地人口密度小,劳动力工资水平低D乙地生产鲜花和蔬菜的条件好,成本低解析:阶段甲、乙两地城市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保鲜技术也得以提高,实现了远距离输送,使生产条件更好、生产成本较低的鲜花和蔬菜产区乙地最终占据了整个甲地市场,故选D。本题易错选B,乙地鲜花、蔬菜基地销售区域的扩大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但根本缘由在于其生产条件好,投入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答案:D(2022苏北四市)读“我国某种水果栽培区分布图”,完成1213题。12图中水果栽培区的分布反映出的农业生产
21、特点是()A整体性B地域性C季节性D周期性13地区栽培条件优于同纬度地区的最主要缘由是()A降水充足B热量丰富C土壤肥沃D地形平坦解析: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地域性的特点,而图示是水果栽培区,应是地域性特点。地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的秦岭阻挡,冬季冷空气不易进入;夏季受四周地形阻挡,气流较封闭,温度偏高。答案:12.B13.B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416题。14该区域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属于()A基塘农业B绿洲农业C坝子农业D河谷农业解析:读图可以推断该区域为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所以该区域种植业多分布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河谷地带,形成出名的河谷农业。答案:D15该特色农
22、业生产模式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国家政策扶持B游牧地点迁徙C水、热条件适中D光照条件足够解析:该区域海拔高、气候寒冷,发展农业应优先考虑水、热条件。答案:C16该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有()A水稻、小麦B小麦、青稞C水稻、青稞D小麦、玉米解析: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热量不足,因此应种植耐寒的小麦和青稞。答案:B二、综合题17依据我国五个农业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A、D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地区是_;D地区是_。(2)B地区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主要有(多选)()A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B原料足够C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袤D能源足够(3)C地区粮食产量比B
23、地区低,但粮食商品率却比B地区高的缘由是_。(4)E地区农作物具有_的特点,该地区发展农业最主要的水源是_。解析:解答好本题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据图推断出各农业区的名称和所在位置;二是熟知各农业区生产的条件。A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光照足够而热量不足;D地区位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属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发展农业需解决水源问题;B地区是太湖平原,既是商品粮基地又是淡水鱼养殖基地,人口稠密,建水产品加工厂,不仅原料足够且市场广袤;C地为三江平原,地广人稀是其商品率高的缘由;E地为哈密盆地,地处内陆,农业生产特点不言自明。答案:(1)低温(热量条件)浇灌水源(2)BC(3)C地
24、区耕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小,故人均占有量比B地区多,超出个人需求,超出部分转化为商品出售(4)耐旱冰川融水18读下列材料,回答各小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改变图,图中人均粮食产量围围着趋势线在一个通道内波动,从中间的趋势线到通道边沿的宽度,即为平均的波幅,平均波幅与趋势值之比,表示粮食产量的稳定性凹凸。波幅越大,粮食产量越不稳定。材料二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料项目2022年2022年2030年人口(亿人)14.4215.4716.00粮食总消费量(亿千克)605668387360人均粮食需求量(千克)420442460材料三下图中的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目前河南有各类
25、粮食加工企业达2800多家,所生产的面粉、挂面、便利面、速冻食品、味精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均为市场占有率的“全国冠军”,实现了由“天下粮仓”向“国人厨房”的历史性转变。(1)材料一图中显示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较差的两个显著阶段依次是_和19962022年,其中后一个阶段稳定性较差的主要缘由是(双选)()A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农业科技投入加大C生态退耕,耕地面积削减D农业结构调整(2)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缘由。(3)结合材料三评价河南省成为“天下粮仓”的自然条件;分析促成该省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主要因素。答案:(1)19561960(1961)CD(2)粮食总消费量
26、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上升。缘由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食物结构改善,人均粮食需求量上升。(3)有利: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位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不利:降水量年内安排不均(季节改变大),旱涝等气候灾难频繁;春季低温冷害(寒潮);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全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量的改变;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劳动力资源丰富高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012 新课标教材中学地理(人教版)(必修其次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实现老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
27、式,是值得探究和实践的课题。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化理念,强调老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整合学问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独立思索,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等方面突出主体地位。留意创设师生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沟通、沟通,坚持教学听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理念。二、学情分析从心理特点来看,中学学生有剧烈的新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于直观教具或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要有直观性和好用性,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从学生的学问水平来
28、看,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学问几乎没有了解,学问面不宽,本节理论性又较强,讲课时注意巩固基础学问,拓宽学生的学问面,培育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实力。从学生的思维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学问的了解既缺乏感性相识又缺乏理性相识,综合分析实力不足,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才能活跃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因果关系为基础,主要讲解并描述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改变”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改变”部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先从静态上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差异对比,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以
29、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缘由,再以核心原理的概念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清析明白。教材通过第43页的活动1和活动2,地图和资料内容相结合,联系实际,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或布局是否合理。最终从动态上教材又通过活动3和案例1详细阐述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改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改变与区位因素影响,进而懂得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时如何通盘考虑。“农业地域的形成”部分内容,要是通过文字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详细的案例来说明农业区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同时,驾驭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
30、点的方法。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运用图表分析、比较、归纳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改变。(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由,训练学生读图分析实力。2、过程与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家乡的农产品,了解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及其改变。(2)设计问题情境和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加课堂、理解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含义、区位因素及其改变,驾驭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和区域比较地方法。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农业生产应因地制宜、因时
31、制宜的思想、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3)培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五、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改变对农业区位的影响。2、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原理,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与探讨七、教学打算1、老师打算:搜集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细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2、学生打算:课前预习,主动主动质疑,调查有关家乡的农业生产资料。八、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分四个小组调查或搜集有关家乡的农业生产的资料,了解家乡的农产品和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及其改变。各小组在课前简要的介绍导入新
32、课。联系自己身边的地理学问,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好用性,体会农业生产与生活的亲密关系,又对农业生产及影响因素有所了解;学会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提取、综合分析、归纳,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及科学探究意识。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改变1.区位的含义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农业景观不同的缘由并对比两地区的差异(区位因素特点);思索什么是“农业区位”。学生分析两地区的差异时,可能不够完整全面,侧重于自然方面,忽视社会经济方面,老师应赐予启发(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人口、市场、土地利用、农业技术等)或补充。培育学生
33、读图视察实力、对比分析归纳实力,既有助于农业区位的含义的理解,又可归纳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选择的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处中南半岛低纬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足够,浇灌便利;劳动力丰富,人力耕种,机械化水平低;人们喜食大米,市场对大米的需求量大)亲密相关的,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读第42图3.3分析: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除了图3.3中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图3.3中清楚明白地展示
34、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还有哪些因素学生心理没底,老师用启发式教学法加以引导或补充。(科技、资金、农作物生长习性、农产品价格等)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实力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许多,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要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搞清晰哪些因素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因素,哪些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抓住起确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主导因素)进行决策从事农业生产。试举例说明某一区域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由于受学问水平的限制,学生一方面缺乏某一区域详细的农业生产布局,另一方面对于详细的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把握不准,举例说明存在肯定的困难。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应相互沟通、沟通。老师细
35、心预设,一方面要对学生所举的例子或课堂生成的问题,主动启发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老师在搜集资料图片基础上制作幻灯片,赐予学生直观的农业景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南方水稻种植景观图,北方小麦种植景观图,内蒙古大草原放牧景观图,南方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图,大兴安岭森林景观图,新疆哈密瓜丰收图,南方丘陵地区的茶园景观图,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景观图、沿海滩涂景观图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实力,学问迁移运用实力。下列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
36、位置;视察三个城市的气温柔降水图概括出气候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旧学问的再现敏捷运用和概括气温柔降水统计图实力的培育。结合水稻生长须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水稻为什么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水稻分布区主要由气候因素确定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意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而地中海气候夏季多雨但降水稀有,如没有浇灌水源,就无法发展水稻种植。)学生对水稻的生长习性不够了解,要引导学生留意水稻生长习性与气候特征的联系,简单忽视的是夏季高温少雨,假如有浇灌水源保证,也可以发展水稻种植。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表达论述实力训练。我国江西省
37、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纳“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或该立体农业布局的是否合理?哪个区位因素起确定作用的?学生对立体农业不理解,老师进行适当的介绍;起确定作用的地形、土壤两个因素中,学生往往会遗漏土壤因素,应留意引导。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分析,使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探究实力的培育,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性教学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验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是哪些区位因素起来作用?(可以结合表格回答:表中四种农作物产品全部供应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项目作物花卉蔬菜稻
38、米甘蔗市场价格(元/kg)5321生产成本(元/kg)2.520.80.4运费率(元/kg/km)0.50.30.010.01单位面积产量(kg)2022410供应表格的数值对于学生的回答具有导向性市场的价格和需求量,假如结合课本的文字学生也可以得出:自然因素比较稳定性,而是由社会经济因素改变导致的变迁。老师需进一步解析自然因素和补充说明社会经济因素。课本内外相结合,培育学生从图表中获得信息,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实力。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改变有关“北京蔬菜基地改变”案例的小组探讨:改革开放前,四季青(位于永定河和密云水库旁边)作为北京蔬菜基地的缘由?80年头什么因素的改变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
39、菜生产基地?90年头中后期是什么自然缘由使北京旁边地区不能成为北京蔬菜生产基地?现在什么因素的改变造成北方冬季从南方调进蔬菜的量有较明显削减?细心设计问题情境开展小组探讨,引起学生的爱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依据自己的原有基础,理解实力等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获得学问的主动性,达到巩固学问,训练思维,提高技能的目的。既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达到培育学生的综合实力的目的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并回答P44页活动1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不难得出: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交通的改善、城市的发展、保鲜冷藏技术等区位因素的改变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40、但对于对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难度并不大但回答全面较困难。因此回答其次个问题为重点,充分探讨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合理选择农业布局。培育学生从案例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培育学生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可以改变的。相对来说,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改变较快。因此,农夫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改变。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概念理论
41、性较强,用讲解并描述法讲解便于学生理解2.农业地域的形成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从澳大利亚人口分布、降水分布、气温分布、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缘由和特点。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实力,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用地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九、教后反思本节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体现老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由于农业区位的选择理论性强,学生受学问水平的限制,学生学习缺乏爱好,主动性不高,老师在课前细心进行教学设计,挖掘并提升教材内容,设计多种探究情境,课堂适时进行引导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激发学习爱好,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综合实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比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够,值得今后教学中进一步的探究。 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