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导学案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导学案湘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导学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其次课时导学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其次课时导学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1、理解等高线概念,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凹凸起伏的方法。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推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凹凸起伏和坡度陡缓。4、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实力;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实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重难点:1、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2、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凹凸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驾
2、驭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实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演示法视察法对比法探讨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明的爸爸是肥城医院的一名医生,他作为一名志愿者随队到舟曲救灾,小明在为爸爸搜集舟曲资料时,发觉了舟曲的等高线地形图,然而他却怎么也看不懂,我们能帮他吗?(师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画图1)师:要帮助小明,我们必需学会正确判读地形图,这节我们就学习看地形图。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了解等高线地形图1、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30填空:地图上的_和_分别表示陆地和水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2)、阅读课本P30-P31的图2-
3、38、图2-39、图2-40、图2-41对比四幅图找出其区分。2、小组沟通:3、合作探究:通过探讨,试着回答下列问题在图2-40等高线地形图中用笔描出400米的线,老师强调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1、在地图上,将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2、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3、用等高线表示地表凹凸起伏的地图叫。图2-38地形俯视图能表达地面起伏、山地、平原、水体等,但不能说明海拔高度和山体后面的起伏状况。图2-40等高线地形图、图2-41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就能清晰的表达地面的起伏改变和海拔高度。方案一(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高线绘制的过程)留意视察绘图人员是如何利用
4、等高线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演示过程中,说明等高距的概念。方案二(没多媒体的可用方案二)让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了。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悬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凹凸、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演示时,师生共同参加,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索和想像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实力,以此来突出重点。紧接着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和展示
5、一张困难的地形图,判读地形。指图要精确到位,问题要精妙,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假如要精确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等高线(等深线)。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猜一猜A、B两处哪个坡度较陡?哪个坡度缓?缓坡、陡坡处的等高线有何区分?2、小组沟通:3、合作探究:1、山峰、鞍部、悬崖的等高线特点。2、山谷、山脊处的等高线有何不同。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归纳: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归纳:3、判读悬崖的方法归纳:悬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缓坡处等高线稀疏;陡坡处等高线密集。三、学以致用,拓展延长:1、假如
6、,星期天我们全班同学到牛山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须要登上山顶(如图),为使登山更省力些,我们应选择甲乙哪条路途?为什么?2、8月10日,小明的爸爸随医疗队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最终到了舟曲的A地,他们要就被泥石流困在B地受伤的村民。请你们组设计一条从A地通往B地的平安道路。3、等高线密集和稀疏对河流的流速有什么影响?4、瀑布简单在山地的什么部位形成?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归纳: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归纳:3、判读悬崖的方法归纳:悬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下图所示与名称搭配正确的是()2
7、、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海拔高度B、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相对高度C、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平缓D、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陡峻3、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在同一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确定不同B、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确定相同C、等高线闭合的地方,表示的是山峰D、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表示的是山谷4、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A、凹地B、谷地C、鞍部D、脊部5、读下图完成问题:甲(1)三个村所在位置的地形名称是:王村地处;余村地处;李村地处。(2)以张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约是米。(3)图中河流甲的流向是。六、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我学习后
8、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2、我学到的主要学问和技能:。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一课时学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一课时学案湘教版 学问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2、读图驾驭世界七大洲的名称、地理分布和概况3、相识大陆、岛屿、群岛、大洲、半岛、海、洋、海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地图中学习地理学问,分析地理问题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培育学生的视察力和空间思维想像实力自主预习课本P22-25内容,找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名称及面积大小关系一、分海洋、分陆地1、海洋面积
9、占全球面积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面积的%2、地球上随意一个半球总是面积大于面积二、海陆地理事物在下图中填注:大陆、岛屿、群岛、大洲、半岛、海、洋、海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导学案三、七大洲1、名称:、2、面积大小:“、”3、轮廓:总结各大洲轮廓,并记住他们的模样4、之最面积最大的大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我国所在的大洲:我国所在的大陆:面积最大的大陆:面积最小的大陆:跨经度最广的大洲:5、位置相对位置:读课本P22-23东、西、南、北半球图,视察七大洲相对位置所在半球(1)北半球:、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2)南半球:、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3)东半球:、(4)西半球:、赤道穿过的大洲:
10、、赤道穿过的大陆:、1、依据下列陆地轮廓推断,不属于大陆的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导学案2、读图填空: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海陆分布导学案(1)左图表示的是半球,右图表示的是半球,我国位于半球,七大洲中完全位于南半球的是(2)写出图中各大洲的名称:_默写本节学问网络,并用红笔标出重点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相识地球第一课时学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相识地球第一课时学案湘教版 其次章第一节相识地球(第一课时)1、知道地球的形态、大小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各条主要经纬线,驾驭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3、学会运用地球仪,推断地球仪上的地理事物4、培育学生对地理学问严谨的科学
11、看法回顾上节课所学学问,简洁复述地图的三要素,具体说明经纬网定向法如何运用一、地球的形态1、人类相识地球的过程:环球航行(证明地球的形态是一个,他率领船队依次经过、)2、地球的形态:地球是一个、的球体二、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三、地球仪1、读图2-6,完成课本P16活动题1,说明下列概念北极:南极:赤道:空中看北极时针转,看南极时针转,即“”2、纬线概念:指示方向:长度及改变、形态:纬度:中学低纬的划分:南北半球划分3、经线概念:指示方向:长度、形态:经度: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四、总结对比经纬线、经纬度纬线经线定义形态长度指示方向起点度数划分半球划分 1、纬线长度的改变规律:
12、2、纬度的改变规律:3、经度的改变规律:4、推断经纬线,超过90的是线,都不超过90时,横线是线,纵线是线5、推断南北纬、东西经,就看度数向哪个方向增加,向北增加为,向南增加为,向东增加为,向西增加为6、能够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之和是,且一条经线是经,另一条经线是经1本初子午线是A南北纬度的分界线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D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叫赤道,最长的经线是零度经线B地球仪的经线共有180条,纬线共有90条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D赤道既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又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3关于经纬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180经线为界,东
13、经和西经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B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小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东、向南愈来愈小4、与16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A、20WB、20EC、160WD、1805、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C、2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6、经度180和纬度0的地点位于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7、南北回来线位于A、高纬度B、低纬度C、中纬度D、低中纬度分界线8、“坐地日行八万里”,其中的“八万里”是指A、北极圈的长度B、南回来线的长度C、赤道的长度D、本初子午线的长度9、下列地点符合高纬度、北半球、西半球的是A、20W,23.5NB、120W,66.5NC、15W,25SD、160E,23.5S默写本节学问网络,并用红笔标出重点内容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