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地理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doc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地理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中学地理学问点全面总结 中学地理学问点全面总结 一、时区计算的规律 1、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1)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2)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半夜时刻+一半夜长。 (3)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4)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半夜时刻-一半夜长+1日。 (5)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6)赤道上全年昼夜平方,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2、确定太阳高度: (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 (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
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半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来线,北回来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来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来线,南回来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来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确定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该线即是前一日的24点,也是后一日的0点。 (1)0点经线向东到日界线日期早一天;0点经线向西到日界线日期迟一天。 (2)当太阳直射点在东经度上,0点则在西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大半。 (3)当太阳直射点在西经度上,0点则在东经度,
4、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小半。 (4)当太阳直射点在0经线上,0点则在180上,即日界线上,全球上为同一天。 (5)当太阳直射点在180上,0点在0经线,全球早一天和晚一天范围相等。此时,北京时间为8 点。 二、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平安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相宜(平均气温为15度)。 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记: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
5、”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改变: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 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 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
6、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 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状况与北半球 的相反。 三、经济地理特征 所谓“经济地理特征”,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主要物产,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等等。那么,如何去归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特征呢? 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回答: 一、经济体系的性质如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日本、西德、美国等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则是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二、工业地理
7、这里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水平、内部结构、主要工业部门,供、产、销的关系,工业布局、发展趋势等等。例如日本,工业现代化水平高,技术力气强,生产设备好。但国内矿产资源极度贫乏,对外依靠性很大,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为其主要工业部门。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小地区。东京、大阪、名古屋、九州北部为四大工业区。又如西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肯定优势。工业的部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体,重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0%。工业部门也比较齐全,钢铁,机械、汽车、电器、化学、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工业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工业原料除煤炭和钾盐外,皆不能自给,对外有肯定的依靠性。莱茵
8、河右岸的鲁尔区,是西德以煤炭、冶金为主的最重要工业区;位于西部边疆的萨尔区,利用当地的煤和进口的铁,发展了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 三、农业地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地理,是指耕作业、林业、牧业和水产业;狭义的农业则单指耕作业。农业地理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水平、经营方式(耕作业、畜牧业、渔业中以哪一种为主。是集约农业还是粗放农业)、耕作制度(一年几熟)、地区分布上有何差异,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等等。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农业特征:本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棉区以及各种纤维、油料、糖料、饮料等作物,淡水渔业、家畜、家禽等重要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分布在本区。又
9、如西德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北部平原发展了乳肉畜牧业,并种植麦类、马铃薯、甜菜等。中部高原山地发展了乳牛业。南部的河谷种植葡萄和其他水果。 四、交通运输及其他这里主要指马路、铁路途,内河航运与海上航线,主要交通枢纽和港口,海陆交通联运,货物流向等方面,有些还可考虑它的名胜古迹及历史纪念地。例如法国的巴黎,位于巴黎盆地中部,跨塞纳河两岸,河上有大桥沟通。水上运输便利。市内有多条铁路和运输河通往全国各地。那里集中了全国主要工业部门,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巴黎又是一 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一八七一年建立过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市中心区还有闻名遐
10、迩的埃菲尔铁塔。 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是否合理等等。例如苏联。森林、矿物和土地资源都很丰富。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和东欧平原的北部布着针叶林。它的煤、铁、石油、自然气、锰、铜、铅、锌的探明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东欧及西西伯利亚地区平原宽阔,有利开发。境内大河不少,为水运、水利、水力、航运、浇灌供应了有利条件。方位词的正确运用方位词是日常用语的常用词,但往往有部分学生运用随意,错误丛生。在地理学习中用好方位词干脆关系到地理教学效果,必需引起高度重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运用方位词?在地理学习时运用方位词有如下几类原则:
11、 表示地理实物空间分布的相邻关系如:南面东侧。我国南面有越南、老挝等邻国。180经线东侧为西12时区,西侧为东12时区。 表示地理事务空间位置的从属关系:如北部。宁绍平原在浙江省的北部。如用北方等词取代,就使宁绍平原与浙江省脱离关系了。又如陇东、陕北等均指本省内部不同方位的地区。 表示地理事物相隔离的不同地域空间:如北方,西方。日本的北方四岛仍在俄罗斯手中;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趋缓。 表示地理事物不同方位的空间范围:如内外、南北,以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秦岭-淮河以南。 表示准确的地理位置:如北陲、东端。西藏和新疆分别是我国西南和西北的边陲省区;我国的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 的
12、汇合处。 表示地理事物的动向及其改变:如东流、北风、向右偏、左偏等。长江东流入海;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运动方向右偏。其中名词前面的方位词指来向,动词前面指去向。 由地理事物的动向定向:如左岸、右岸。顺河水流向,珠海在珠江口的右岸,深圳在珠江口的左岸。又如:北半球背风而立 高压在右后,低压在左前。 三维空间的方位表示:如中天、天顶、地平高度。某天体处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叫中天,分上中天和下中天。由此计量出恒 星日即某恒星连续两次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我们立正时,头顶正对着的天球位置叫天顶。中纬 度35N旁边,仰视九月苍穹,在天顶旁边有天琴、天鹰等星座。结合地平
13、方向,地平高度和近距,我们 可以表达出空间任何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仰极高度等于地理纬度,在北京(40N)仰视北极星的地平 高度约40。 当然,方位词的用法不止这几种。方位词看似简单,事实上欲常常性地表“地”达意,也非轻而易 举。平常正确辨析词义,相比较而用词自然错误可以少一些,由用词不当引起的土地纠纷、方位差异也 可随之避开。 (2)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 直射北回来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 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来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
14、递 减,此时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 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改变(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改变,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改变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依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
15、、水圈和生物圈。 四、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实力强。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美丽,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留意爱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缘由: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供应
16、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供应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暖和潮湿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确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途、沿高速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交通线的改变,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输河通航时兴,运输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
17、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缘由: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快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
18、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峻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削减、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削减。 2、爱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马路,建高架马路、地铁、轻轨交通。 爱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19、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积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改变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改变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凹凸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凹凸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积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积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
20、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凹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减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汲取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汲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汲取红外线。对可见光汲取的很少。反射作用:云层和颗
21、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着。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凹凸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限制形成 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限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知识点 光照 判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