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曹刿论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曹刿论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曹刿论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恳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加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思熟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肯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肯定要做到诚恳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晰,但肯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3、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刚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志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缘由。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志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志气,二通鼓时志气减弱,到三
4、通鼓时志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志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志气正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状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觉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课文下面注释: 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斗争又称“长勺之战”。 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间():参加。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肯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回答。 徧:通
5、“遍”,遍及,普遍。 10、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11、加:虚报。 12、加:虚报。 13、信:实情。 14、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5、福: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虽:即使。 18、察:明察。 19、情:(以)实情推断。 20、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1、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2、战则请从:(假如)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3、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4、鼓:击鼓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
6、吩咐军队出击。 25、败绩:大败。 26、驰:驱车(追逐)。 27、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28、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9、逐:追逐、追击。 30、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1、故:缘由,原因。 32、夫()战,志气也:作战,要靠志气。夫,发语词,争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3、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34、再:其次次。 35、盈:充溢。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6、测:推想,估计。 37、伏:埋伏。 38、靡():倒下。 文后练习: 说明下列加点的词,留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牺牲玉帛,
7、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斗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对本文作了精辟的分析:“当时的状况是弱国反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打算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起先反攻的时机彼疲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起先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例,却同时说的是战略防卫的原则。”其中“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
8、的_,_,_;“彼疲我盈”是指_之时,因为_,_,_;“辙乱旗糜”是曹刿_,_发觉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3.曹刿说:“夫战,志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无论同意与否,都要说出理由。本题以正面回答为宜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文言虚词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文言虚词 文言文令许多中考考生头疼,有许多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须要大家驾驭,下面为大家带来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文言虚词】,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从而复习
9、好这些学问点。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的确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肯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识驾驭“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驾驭。在学习和驾驭文言虚词时,首先依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 之: 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么愿陛下亲之信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10、 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 提前的标记。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在”“到”。其一犬坐于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告之于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介绍动作行为所运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绍行为动作的缘由,可译为“
11、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依据,可译为“依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缘由,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 焉: 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
12、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 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缘由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 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无意义。夫子何命焉为所 所: 特别
13、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需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常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渐渐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缘由。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状况,含有“这样”的意思,经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间或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由代
14、词演化来做词尾,经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杂然相许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15、。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 假如“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其一犬坐于前 特别指代,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 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 乃: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最终”。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白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原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指示代词,
16、念f,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争论,用来引出争论。夫战,志气也夫环而攻之 而: 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温故而知新聚室而谋曰 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慍环而攻之显不胜 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黑质而白章蔚然而深秀者,琅讶也 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默而识之恂恂而起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文言虚词】是为大家带来的,这些文言文学问点都是考试常常考察的,希望大家能够下功夫去记忆,这样中考就能取得好的语文成果。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文言句
17、式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文言句式 文言文令许多中考考生头疼,有许多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须要大家驾驭,下面为大家带来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文言句式】,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从而复习好这些学问点。 1.推断句。古汉语推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推断,一般不用推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推断词表示确定或否定推断。 还有一种状况是不用推断词,要依据上下文推断。 “为”表确定推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乃”表确定推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18、 苏 “即”表确定推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际 “则”表确定推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是”做动词,表确定推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非”表否定推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志气也 “也”。例: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 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状况:一是用“于”“为”“为所”“
19、见”字表被动句。二 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依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没有标记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有标记词语,“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有标记词语,“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有标记词语,“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记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20、。(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慧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肯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
21、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 B: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伤。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
22、,可译为“宠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 D: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缘由。 E: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
23、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 “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C: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 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
24、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由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
25、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禽兽之变诈(有)几何哉宾语“几何”前面省略谓语“有”,译时要补上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宾
26、语“大雨”前面省略了谓语“下”,译时要补上 (3)省略宾语。a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代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吴广以(之)为然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士卒都为(之)用者念无与(之)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君与(之)具来 b省略动词宾语。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上使(之)外将兵 (4)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5)省略介词。a省略“于”。屠乃奔倚(于)其下则题名(于)其上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于)人。b
27、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文言句式】是为大家带来的,这些文言文学问点都是考试常常考察的,希望大家能够下功夫去记忆,这样中考就能取得好的语文成果。 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