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奥数--牛吃草问题.docx
《五年级奥数--牛吃草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奥数--牛吃草问题.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年级奥数-牛吃草问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敏捷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培育学生分析、比较、敏捷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沟通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索,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依据实际须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互动沟通。
2、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学问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须要打算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索: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索,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
3、0.46(个) 这时,老师启发学生思索: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索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须要7个瓶子。 老师引导学生视察小结:虽然6. 25的非常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旧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须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须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须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4、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须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觉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索:什么状况下用“去尾法”,什么状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假如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
5、就用“四舍五入”法。假如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完全的物品,用“去尾法”。假如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依据实际状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探讨,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沟通,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汇报: 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6、,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老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老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问?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须要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依据实际状况来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7、解决问题 进一法 依据实际状况 去尾法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相遇问题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学问是在学生初步驾驭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肯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学问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 实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实力及探究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在实施学问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
8、中发觉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驾驭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意学法 学生学习学问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觉、创建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觉,主动去探究。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老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 创设情境 1. 引发思索: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
9、. 播放录像:留意视察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状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觉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状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学问,变事实性学问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阅历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阅历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探讨哪些内容? (老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
10、生活中还有哪些状况属于相遇问题? (4) 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状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 老师指出本节课侧重探讨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溢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觉数学学问。 2、 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 3 2 5
11、 10 2 6 4 10 5 3 9 6 15 0 (3)视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觉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干脆阅历内化为学问实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 应用规律 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数学教学设计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 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 独立完成(激励用多种解法) B 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 请教同学 (2)
1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阅历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擅长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 巩固深化 1、 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动身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 自选让学生依个人驾驭学问状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 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
13、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 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 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状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四) 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第7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1课时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6111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通过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状况,培育
14、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m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依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难 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削减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
15、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日我们就来探讨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出示教材第106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须要多少棵小树? 2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沟通、探讨。 3(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16、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状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表示这两种植树状况呢? 1两端都栽:(教学例1) 假设小路长20米,那么可以栽几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 则205=4,要栽5棵。 由此可知:lOO5=20(个),那么这里的20就是棵数了吗?应当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是间隔数,应当是20+1=21(棵)。 老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追问:为什么这里的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数? 学生回答,分析缘由:100520只是求100米里面有多少个5米,所以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树。并得出公式:路长间距间隔数(不是棵数,跟棵数没关系。) 2两端不栽:(教学例2) 假设两馆间相距30
17、米,小树之间的距离为5米,则3056(个),6-1=5(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 由此可知:603=20(个),201=19(棵) 老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3一端不栽:(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张伯伯打算在圆形池塘四周栽树。池塘周长是120m,假如每隔lOm栽l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假设池塘的周长是60米,每隔10米栽1棵,则6010=6(棵) 用画线段表示: 由此可知:1201=12(棵) 老师板书:关系:间隔数=棵树 4问题归类。 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植树时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有这样类似的状况,谁知道哪里还有这样的状况? 学生说,老师小结。 5应用学
18、问 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分组探讨,然后再说一说。 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植树问题”,再在小组内探讨沟通。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出示第3题。 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当怎么计算? (3)学生探讨后沟通。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19、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探讨后沟通,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6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探讨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状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视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探讨沟通。 (3)老师组织汇报沟通。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练习二十四剩余题。(课内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一端不栽 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1=棵数 间隔
20、数=棵树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学问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从中驾驭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验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学问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娴熟并正确地计算,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吃草 问题
限制150内